研究計畫名稱:兒童角色論:以《魯冰花》為例
by cAmilla Wu
摘要:
兒童角色的形貌和心理塑造,在一部少年小說中,是不可或缺的描寫。在《魯冰花》一書中,兒童人物的特性,使得故事的衝突有了戲劇性的呈現,也讓結局蘊含更深一層意義之外,同時,留予讀者詮釋與解讀空間。
本研究主要探討古阿明、古茶妹和林志鴻三位兒童角色:三年級古阿明的天真善良與熱愛小貓,讓人感染其對生命的熱誠,也爲故事末鋪設出令人扼腕的結尾。六年級的古茶妹身為長姊的憨厚樸實給予了她沉穩的形象,也由此區別出和弟弟古阿明的個性。古茶妹和古阿明的小弟阿生的角色安排讓古阿明有機會當哥哥;因為阿生的存在,也使得古阿明在故事中有了扮演沉穩的時刻。三年級的林志鴻深思細膩,則讓古阿明的個性鮮明化,古阿明的快速直覺與林志鴻細心思忖的個性引領出不同的畫風,也使得林志鴻的畫作被郭雲天評為拘泥做作,然而林志鴻也一直想要找到出口,可惜還是未能擺脫被訓練為優秀機器的陰影。
解讀兒童人物角色時,如能更進一步掌握住人物內心衝突的營造手法,並分析其張力的呈現,則有助於了解文本書寫的當下社會權力結構對於兒童所賦予的意義與詮釋。
而人物出場的形式,則在情節張力上代表了相當程度的意義。敏銳的讀者在作者有意識的鋪陳設計上,能洞悉情節發展的前後關連性;而有巧思的作者,也會在人物的第一時間出場,精心安排,細心思量,以達到劇情張力的效果。
同時,兒童角色與成人角色的互動和兒童角色的行為動機分析,亦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透過分析《魯冰花》的三位兒童人物古阿明、古茶妹和林志鴻,以期能作為日後兒童角色論文本分析之研究者一參考方向。
關鍵字:
兒童角色論、人物刻劃、衝突、張力、行為動機
壹、 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魯冰花》於一九六○年首次於聯合報副刊連載,於一九六二年由民智出版社印行單行本。台灣當時正值戰後政局和經濟整合之際,鐘肇政即以此時代為背景,書寫當下所見所聞。《魯冰花》一書主題環繞於教育、社會和藝術與當代成人與兒童的糾葛和互動。
二、 研究動機
有一句俗話是這麼說的「三歲看到大」,意思是觀察小時候的表現和人格特質,即能知曉其一生的發展。或許這一說詞並非能套用在各個情況,也並非一定如俗語所說的三歲就定終身;然而,成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著實受到幼時成長環境的影響,卻已是廣為當今生理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思想家所認可接受的。而文學研究的發展恰好相反,兒童文學直到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米紐斯(John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的將兒童視為個體,之後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白板論(Tabular Rosa)之概念以及法國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著作《愛彌兒》而掀起了一股兒童研究的熱潮後,於十八世紀吹起了兒童文學創作風潮,而英國紐伯瑞(John Newbery, 1713-1767)的童書出版,和繼之而起的斐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發表觀察其幼子前三年的行為紀錄,以及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 1782-1852)提倡的學前教育,和二十世紀以來的蒙特梭利(Dottoressa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所創辦的「兒童之家」,使得兒童文學的呼聲更加高昂。由此觀之,成人文學的典籍研究浩瀚殿堂,確實早於兒童文學的研究。然而兒童文學的存在,卻是從遠古即有之,或許文體和當今之童話小說有所差異。中國的兒童文學之始為啟蒙教材,如「三、百、千」等讀物,而台灣則是自民國九年,兒童文學一詞才廣為流行。雖然成人文學研究之風潮領先於兒童文學研究,且當今成人文學仍為主流的趨勢未變,然而,這並不表示兒童文學地位即受到擠壓。也許當代兒童文學呼聲正如俗語所說,當所有研究者盡力潛心於兒童文學研究殿堂時,其引領的熱潮與發出的光芒或將成為成人文學研究的指標,和成人文學立足於平等地位。也正因如此,激發起研究者對於兒童文學領域研究的慾望與狂熱。
無論是成人文學或兒童文學,人物角色的刻劃,在一部作品中,皆占了極重要的分量。一個故事的發展,在《人物刻劃基本論》的譯序裡提到,小說的感動性是構成其藝術價值的最主要條件之一。……小說之能令人感動當然不在其文字本身,而在其所呈現人物的生動。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作者筆下的人物刻劃和其人物角色的心境轉折,常常是吸引研究者更深入閱讀的重要因素,透過細細品讀因人物性格所產生的對於社會或人與人和對於自然環境的外在衝突,以及面對自我內心時的內在衝突,總能引發研究者思索探究其更深一層的意義,同時,透過文學洗禮的過程,達到淨化內心發掘真我之境界。
貳、 研究的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有二個目的。其ㄧ,生長於台灣這塊土地,而有此榮幸能就讀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必然將重心放在台灣著作的研究上,期能有朝一日將之引介予西方學者,達到學術國際交流之目的。
其二,由於本研究以《魯冰花》為例,具焦於兒童人物論的研究,因此人物角色刻劃扮演了重要的一環,而兒童角色的刻劃與鋪陳,在兒童文學必然也占有一定的研究必要。著此之鑑,本研究試圖整理出以下五大問題重點:
一、介紹鐘肇政的背景和《魯冰花》的創作緣起,以期使讀者對當時的故事時空文化,能有一清楚的輪廓。
二、了解《魯冰花》裡兒童角色的人物形貌與個性刻劃,以期能梳理出兒童人物形象之論點。
三、了解兒童角色人物出場與情節的張力,從中透視人物的戲劇性呈現。
四、了解兒童角色人物與成人的互動,以期理解兒童與成人的互動關係。
五、了解兒童角色人物的行為動機,藉此觀察對於故事章節鋪陳的關聯之處,同時分析社會賦予兒童的權力。
參、 文獻探討
針對中文創作的兒童人物理論研究尚無文獻可考,故人物論方面採用《紅樓夢》、《西廂記》、《水滸傳》和《鹿鼎記》的人物論作為研究《魯冰花》兒童人物的文獻參考,試圖整理出屬於兒童人物的刻劃。
而人物心理探討和情節張力則參考中西期刊論文和書籍等文獻資料。
肆、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ㄧ、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將三個兒童人物角色──古阿明、古茶妹和林志鴻於文本內所發生有關的描繪與對話分三個人名檔案一一建檔記錄下來,以期能做一全面和完整的人物分析。同時,以歸納法將其人物特性製成表格,以使讀者便於了解。
除此之外,亦採用演繹法探究古阿明,古茶妹和林志鴻的心理變化。
而行為動機亦在本研究的探討之內,透過分析角色的內在思想,以推測其後所表現出的行為,以供日後描寫兒童行為動機之寫作者一參考的依據。
二、預定章節之架構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貳章 《魯冰花》與兒童角色
第一節 介紹鐘肇政
第二節 《魯冰花》的創作緣起
第三節 《魯冰花》的兒童角色析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叁章 論古阿明
第一節 古阿明的形貌與個性刻畫
第二節 古阿明的出場與情節張力
第三節 古阿明和成人的互動
第四節 古阿明的行為動機
第五節 小結
第肆章 論古茶妹
第一節 古茶妹的形貌與個性刻畫
第二節 古茶妹的出場與情節張力
第三節 古茶妹和成人的互動
第四節 古茶妹的行為動機
第五節 小結
第伍章 論林志鴻
第一節 林志鴻的形貌與個性刻畫
第二節 林志鴻的出場與情節張力
第三節 林志鴻和成人的互動
第四節 林志鴻的行為動機
第五節 小結
第陸章 結論
伍、 研究範圍與限制
若要作一周全的當代兒童角色論述,勢必需閱讀所有相關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其論述,然而,若要全數讀完所有兒童文學作品,恐有其實行難處,故挑選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策畫之「台灣兒童文學100」中,榮獲本土少年小說組第一名的《魯冰花》作單一文本分析,期能以此線出發,讓兒童文學角色論在兒童文學研究之路,增添一抹色彩。
有關探討《魯冰花》的論文已有郭秀理著的「論鐘肇政的《魯冰花》」和酈佩玲的台灣兒童電影的救贖與象徵:以《魯冰花》、《期待你長大》為例。故本研究將著重於兒童人物和與其發生互動的成人角色作為研究對象,而文本中成人角色間的情感糾葛和人事鬥爭則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之內。由於研究內容限於鐘肇政所寫的《魯冰花》文本,因此電影版的內容亦屏除在外。《魯冰花》裡的兒童角色還有古阿生,然而其出現的場景次數有限,因而不另列章節予以探討。
陸、 解釋名詞
ㄧ、兒童角色
二、人物論
三、情節張力
四、行為動機
柒、 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具體成果
本研究於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繳交論文計劃,從二○○八年十二月一日起算預定於二○○九年四月三十一日止完成,所需時間共五個月。
十二月完成第壹章緒論和第貳章《魯冰花》與兒童角色,同時將《魯冰花》文本資料建檔。
ㄧ月完成第叁章 論古阿明
二月完成第肆章 論古茶妹
三月完成第伍章 論林志鴻
四月完成第陸章 結論
捌、 預定進度甘梯圖
月次
工作項目 | 2008年12月 第一個月 | 2009年1月 第二個月 | 2009年2月 第三個月 | 2009年3月 第四個月 | 2009年4月 第五個月 |
備註 |
將《魯冰花》文本資料建檔 |
100 |
|
|
|
| 須先建檔才能做文本分析 |
第壹章 | 100 |
|
|
| 修改第 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