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討論-Disturbing the Universe p.80-90
by Roberta Seelinger Trites
Summarized and Translated by Camilla Wu
*Paradox of Authority權力中的似是而非
不管結論為何,或是我們決定在青少年小說中,青少年與成人間權力轉移為可憎的、授予權力的亦或是必然的,仍呈現出ㄧ個事實,也就是在青少年小說中常會有ㄧ智慧的成人帶領著困惑的青少年,這是連很多訓練有素的讀者,也會忽略的一點。拿Chris Crutcher的 Staying Fat for Sarah Byrnes小說為例。表面上,這是ㄧ本關於有成就的游泳健將。然而更重要的是,根據哈林戴爾(Hollindale)所說的,這本小說可以被歸類於「青少年議題小說」。因為它處理了各式層面的議題,包含墮胎、虐童和宗教的包容力。第一人稱敘事者Moby是一肥胖的游泳員,他和Sarah Byrnes是朋友,而Sarah的臉則被她有虐待傾向的父親蓄意燒燙過。Sarah的母親由於害怕她父親的殘暴早就離開了這個家庭;當Sarah發現她為自己創造出的理想母親,無法保護她使她擺脫她父親的施暴時,曾一度崩潰。在敘事發展層面,則訴說她父親最後是如何被和Moby的母親交往的會計師Carver Middleton依法究辦。另一條敘事線,則呈現出正直且信仰福音基督的Mark Brittain,在最終面對女朋友墮胎的責任時,如何學習包容不同的信仰以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青少年的所有角色則是透過游泳教練兼美國當代思想課程老師Lemry來串連。
Lemry在故事裡的三位成人中扮演著清楚解釋文本中的意識型態的角色。主教派教會的牧師Ellerby則幫助Brittain獲得自我救贖,並說明了國家與教堂分離的重要性,以及宗教的包容力和接受自我的不完美。而會計師Carver Middleton則將Byrnes的暴行繩之以法,並譴責越戰,同時聲言個人肩負社會責任的重要性。Middleton宣揚社會責任的言詞也促成了文本中有關墮胎、宗教和社會變遷的對話。敏銳的讀者最後可以下這樣的結論,作者Crutcher主張個人不論是否受宗教信仰的引領皆脫離不了社會。Lemry教練在故事中扮演著第三位成人的角色,背負著敘事者的意識型態,在故事尾聲甚至還領養了Sarah Byrnes,也因此更加確立她在理想父母形象中的權威性。
Lemry教授的美國當代思想課程則成了展現文本中外顯意識形態的場所。她堅持學生必須學習尊重不同的意見,並且在課堂上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她甚至也教導他們意識形態是相對的,「沒有任何議題是被孤立的……因為我們的觀點─對事物的見解,皆離不開我們的信仰。」故事發展至此,Moby 仍是故事中的外在敘事者,到了十七章,當Lemry敘說她和Sarah Byrnes在面對Sarah母親時的故事,她則成了主宰敘事的成人內在敘事者。在那個段落中,Lemry間接卻清楚的傳遞了故事中的關鍵意識形態,也就是成人應負起保護兒童的責任。這樣的斷論存在思想中是如此令人堅信不疑,以致於會讓人覺得這就是真相而非意識形態。然而,就是這樣的想法,使得權力從青少年轉移到成人身上,同時也引發出對於這本小說的指涉讀者有趣的問題,到底是要針對讓青少年或是讓成人曉得保護兒童是成人的責任這件事?
文本中指涉讀者的立場設定,有助於了解青少年小說中,權力和意識形態運轉的多重關係層面。 Crutcher的小說Staying Fat for Sarah Byrnes 明顯地角色設定為青少年,然而文本中清楚呈現的意識形態則是傳達給成人。許多文本資料是設定給戰後嬰兒潮讀者,而非在1993年當時出版的青少年小說所該有的青少年讀者群。Crutcher的參考資料包括 Raymond Burr, William Conrad, Perry Mason, Bob Dylan, Buddy Holy, the Byrds, the Dave Clark Five, the Turtles, Alex Haley’s Roots, The Stepford Wives, the Son of Sam, Edgar Bergen, and the Lovin’ Spoonful. 明顯的,故事中的敘事者是六、七○年代的音樂迷,因為他母親幫他買了一張灌滿從1956到1975的CD,文本中唯一提到的一首當代音樂是另一個角色的Twisted Sister T-shirt。Crutcher加入了古典音樂的文化素材,避開了Caroline Hunt所提到存在青少年小說中的「暫時性」問題,也就是文化素材在青少年文化每隔幾年就會改變,任何一本談到當代流行的文化,在幾年後便消失。也或許是Hunt對於青少年文化已不再有所接觸。不論如何,整個影響是文中提到「Alex Haley不斷追尋Kunta Kinte的熱誠」可能無法引起青少年讀者的共鳴。這本小說中大部分的意識形態是由成人發聲,許多內容顯示著這本小說的指涉讀者為戰後嬰兒潮讀者。
每當我讀到一本小說不是設定給能完全理解內容的青少年讀者時,就開始思忖青少年文學的目的。難道Staying Fat for Sarah Byrnes就因為文化隔閡,而成為一部失敗的作品嗎?還是比起英裔美籍的青少年小說,更加貼近成人與青少年的關係?或是故事中的意象只不過反應Crutcher當代的文化?或許其實Crutcher只是想提出存在文本中的關係議題,並讓我們從中探討文類本質?如果最後的說法是對的,那麼也許Crutcher是在暗示青少年文學的最終目的,便是教導青少年去青少年化。果真如此,那這就是屬於黑暗面的小說。Jacqueline Rose也許也會稱此現象為「很難應付的」因為「存在於成人與孩童之間難以應付的關係.……兒童小說裡成人,也就是作者、製造者以及給予者是先被考慮的對象,而兒童,也就是讀者、產品和接受者則是跟隨其後……兒童小說先將兒童設定為旁觀者,之後才漸漸將兒童帶入。」在青少年小說中,比起兒童小說處理了更多成長的問題,因而這樣的關係似乎是更加的「難以應付」。
但這樣的觀點其實似是而非。雖然兒童文學能狗捕捉「兒童性」,也就是童年的描寫,但是青少年文學卻似乎是要去青少年化,即使大部分的青少年小說表面極力推崇青少年,但卻不認同不成熟的青少年階段。文本中不斷地向青少年透露出他們必須長大的意識形態,並放棄青少年這個身分。為了達到成熟的目的,他們必須謀殺壓抑其權力的真實、代理或是想像父母,以便進入象徵階段。許多青少年小說中的父母扮演著被顛覆的角色,而文本中的成人敘事者則呈現壓抑性意識形態的智慧,整個文類似乎是要告訴青少年權力不是也不應該屬於他們。為了要將這樣的意識形態傳達給青少年,文類本身即成為「意識形態組織」,也就是青少年階段的社會,為了追求更好的境界,一定有人會被壓抑。
Chapter 4
*Sex and Power
-- Sex is a purely biological act.
-- The Ideology of Sexuality: discourse and power
a. According to Foucault, sexuality, as a discursive construct, is influenced by language.
Western cultures have separated sexuality from sex as a way of regulate it.
第四章
「突然間我高潮了!」
青少年中的性與權力
Norma Klein的小說 It’s Ok if You Don’t Love Me主角輕易經歷兩次高潮,與Judy Blume裡的小說Forever的主角最終經歷高潮形成對比。對這兩位女孩來說,達到性高潮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Robert Cormier的Chocolate War,男主角將權力的無力掌控詮釋為性無能。當Jerry Renault 將自己視為J.Alfred Prufrock時,對於世事的無力反擊,也使得他喪失了高潮的能力。性能力在青少年小說中暗喻了權力的授與,因此文類中充斥了許多性的情節描寫。青少年小說中的青少年角色面對了許多性的議題與抉擇,包括是否要有性關係、性取向、避孕的控制和責任、不期的懷孕、自慰、夢遺、性病、情色書刊和嫖妓等。有些青少年角色甚至不在乎這些議題,轉而享受這樣的性歡愉,但這是一種例外情況,大部分的青少年小說中的角色,仍將性行為視為去童年化的ㄧ種儀式。
將「性」與「浪漫」結合是青少年小說中的典型模式。青少年浪漫小說循著一定的模式,如同Virginia Hamilton的 A White Romance就是一部典型的傳統浪漫小說,男女主角為彼此外形所吸引,兩人透過肌膚之親相互傾訴愛意與熱情;故事中另兩位角色David和Talley甚至就在朋友家的廚房地板上發生性行為,然而就像其他的愛情小說般,情況總是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故事中的衝突高潮免不了總會有人後悔所發生的性關係,或是遭到背叛,再不然就是懷了孕。David便是利用種族論點操縱Talley,當衝突解決之後,Talley便不再和David約會轉而和尊敬她的同班同學交往。主角在最後總會歷經傷心而獲得更多的智慧,而讀者也因此接收到「性」可以是強而有力卻也能傷人的意識型態。雖然許多非愛情的青少年小說,例如Voigt的 When She Hollers以及Block的The Hanged Man在處理性犧牲過程時,沒有像Zindel的David and Della或是Hadley Irwin的Abby, My Love這樣的電視劇情節發展,但是皆透露了同樣的訊息,也就是「性」是該小心提防而非大膽慶祝。
因此,青少年文學成了抑制慾望的意識型態小說。青少年當然不可能有同樣的性經驗或對性有一致的見解,然而青少年小說卻傾向認為青少年是缺乏世故經驗並極需有正確的性觀念。許多小說著墨於描寫青少年應該如何自我規範,而非真實描寫性行為,這樣的小說重於說教,也同時將成人作者的權力置放於青少年讀者之上。更甚者,有些青少年小說在處理性議題上,不論是否是意識型態上的觀點,通常會將權力賦予有了性行為的青少年身上,而這樣的力量,在改革現況前是必須被小心控制的。
性行為在青少年小說中是少不了的話題且通常隱含教訓,而語言則控制了我們對於身體探索的認知。換句話說,性行為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人們所思所想無不主導了性的發生。為了舉例說明青少年小說,包括Judy Blume的Forever中青少年的性行為意識,我引用了Michel Foucault的論點;再來,透過性高潮的檢驗來闡述Foucault對於性歡愉時的知識與權力的關係;Madeleine L’Engle的A House Like a Lotus小說是很好的例證說明。最後,也會談論一些處理有關男性與女性在性對話上的文化假設議題的小說。例如,Aidan Chamber的Dance on My Grave、Francesca Lia Block的Baby Be-Bop、M. E. Kerr的Deliver Us from Evie以及Nancy Garden的Good Moon Rising等這些都是有關性對話與權力和壓制的青少年小說。
性行為的意識型態
為了和「性」這一生物行為的名詞做一對比,Foucault將「性行為」定義為性對話的概念,也就是性行為是受到語言的影響或是被語言所創造的。雖然Foucault公開撻伐這樣的論點排除了性行為的前戲語言,然而用於分析青少年小說的性探討上仍是非常有用的。根據Foucault的說法,西方文化將性行為從性中畫分而出,是為了要將其規則化。以Foucault的經濟學說法,「性」是生物行為;而「性行為」則是將人們的性活動,在整體社會道德與言談下做一定義和規範。
Foucault的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說明了將性行為規則化是西方文化在下定義時的一貫做法。他提到,在西方文化中與其說性解放,不如說是性壓抑。由於受到天主教教義規範和福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西方對性的言談傾向壓抑的做法。經由巧妙的言詞設計,創造出代表性的修辭系統,例如透過告解達到宣洩心事或分析心理的功用。這樣的結果是,整個社會沉迷於性行為;「對於現代社會來說,特別的是,人們不再將性認為是陰影般的存在,而是在將之視為秘密的同時,且無止盡的談論。」
Foucault還認為性行為有兩種解釋:言談和權力。他宣稱在西方文化裡,性行為是依附在權力或是壓制體系中:性是如此的具有力量,以至於必需但卻不能被控制。和東方文化裡將性詮釋成「為性而藝術」所不同的是,西方是「為性而科學」,透過語言對話和知識將性引領到更為極致的享樂階段。Foucault觀察到權力、知識和歡愉的體制支持著人類的性行為對話,而權力和知識的關係則奠基於對話上,「在對話中,權力和知識緊密連結。」性行為中的對話歡愉是建立在當下控制並利用性的慾望上:
我們至少發明了另一種歡愉:尋找真相的歡愉、知道真相的歡愉、發現並透露真相的歡愉、著迷於看見並訴說真相、利用真相蠱惑或吸引別人、將真相視為祕密吐露、將之公諸於世的真實對話的特定歡愉。
權力與壓制包裹著性行為,導致性行為時語言對話的產生;而知識與歡愉則組織連結了這樣的對話。這兩個信念使得Foucault下了一個論點,也就是西方性行為觀念按照對於異常行為的認知來界定何謂主流或正常。在許多青少年小說中,青少年的性行為仍被定位為異常行為偏差,即便在Judy Blume的小說傳達了自慰、春夢、對性行為的渴求……等皆屬正常,這樣的小說還是反應了社會規範對於青少年的控制,認為青少年性行為仍是一種行為偏差,且再三向青少年保證,就算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正常的,也還是有人不認同。
Judy Blume的Forever就是一個經典文類。十七歲的Katherine決定要有性行為,作者即在此時傳遞讀者一個衝突的訊息,也剛好示範說明了Foucault的論點,證明西方文化曾經解放與壓抑性行為。文本中傳遞了明顯的意識形態:青少年渴望性行為是正常的。Blume更進一步描寫青少年對於性該有的知識,整部小說幾乎成了性教戰手冊,內容包括做陰道檢查、如何避孕、對陽具的基本描述、保險套的使用、夢遺、性無能、經期間的性行為、性病、處女膜的破裂、婚前懷孕、放棄撫養而讓人領養寶寶、以及詳實的性交情節描寫。文本試著透過溝通認為青少年對於性的好奇是正常的,並以此來解放青少年的性行為;然而,卻又很矛盾的傳遞出社會機制一連串的訊息,來暗示青少年不該有性行為,或是應該要為已發生的性行為感到羞愧。
例如,在Katherine和她的男友Michael愛撫時,她的男友問她是不是處女。她說她是,並表示現在他終於知道了。而Michael則回他「Katherine,不要防衛心這麼強,這沒什麼好丟臉的。」從一個層面來看,這樣的對話或許有些做假,因為實在很難想像一個青少年在沙發上愛撫他的女友將近一個小時後,還能冷靜的分析女友的童真。另一層面則更顯得文本的虛偽,由於語言對談巧妙地傳達了社會機制中,對於男性社會裡的女性貞潔規範。當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經思索,「要不是Michael提及丟臉,我壓根兒都沒想到丟臉這回事。」這個段落也使我想到妄想的禁令:一旦被禁止做某件事,就不得不遵守。Katherine已將性行為規範內化,也使得她清楚知道,「即使我曉得這是很自然的事,也很高興知道爸媽深愛彼此,但是當不小心聽到他們做愛的聲音時,我還是會覺得尷尬。」Forever這本小說可說是對這樣的觀點極力抗辯:讀者也許會因為被告知不要覺得羞愧,而對性感到羞恥。
Forever小說中許多語言對談,暗示著社會機制的意識型態。Katherine提到她的性知識是來自於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父母和祖父母。事實上,Katherine的祖母是捍衛人權自由的律師,她在Katherine很小的時候,便時常教導她在性方面要做明智的決定:
「小心就是了……這是我唯一的忠告。」
「小心什麼?」
「懷孕。」
「奶奶!」
「還有性病。」
「我是說真的……」
「談論這事兒會讓你感到尷尬嗎?」
「不會,可是……」
「是不應該感到尷尬。」
「可是,奶奶,聽我說……我們又沒有上床。」
「是還沒,」奶奶說。
Katherine的祖母鼓勵她去Margaret Sanger的診所做避孕措施,而她的雙親則指定家是她的約會場所,避免她去停車場。「停車場不安全。並不是因為擔心你們會去做什麼,而是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瘋狂的人,他們會將目標設定在停車場的情侶,然後下手。」她的母親還告訴她,「對或錯是由你來決定的……我不會要妳就放手去做,可是也不會禁止你。現在說什麼都太晚了,不管怎樣,我只要你起碼對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一方面,Katherine有很強的母系社會支持著她,但另一方面母親和祖母在文本對話中,也暗示Katherine可能會遭受到的傷害,不論是身體或是情感上。
Katherine的母親給了她一篇文章,經典的指出文本中令人困惑的意識型態:「有關在性解放中說『不』的權利。」由「耶魯大學醫藥診所的指導教授」所授權撰寫。文章中要求讀者思考,性行為在交往的過程中是否是必須的?他們所期望的是什麼?可以在哪裡尋求幫忙?以及是否「想過這段感情終會結束。」最後這個問題讓Katherine感到難過,這意謂著青少年時期的感情最後總會結束。文章也暗示了青少年的性關係是有待商榷的,因為通常不會有日後長久永恆的感情。作者很明顯是站在不支持「性解放」的一邊。
Forever整部小說傳遞了一個訊息:比起1970年代的青少年,二十世紀的孩子對於性有更多的自由,但是他們還是免不了要經歷受傷的過程。在文本中,性行為是既自由而又受到壓抑的。例如,當Katherine因為受到另一為男性吸引而結束了和Michael的戀情時,她深感痛苦;而Michael對於這樣的分手所受到的傷害則更大。另一個例子是Katherine的朋友Erica施壓一同志男性友人和其發生關係,而由於他無法和Erica有性行為,還導致他想自殺。另一個朋友,Sybil則是在懷孕後說,「我大可以墮胎,但是我想要體驗生小孩的經驗。」然而,這個不成熟的決定最後害苦了她,因為當孩子生下來後要面對被領養的情況時,她顯然無法承受。這些青少年也許非常享受他們的性生活,可是毀滅性的後果往往是他們無力處理的,而這也是Blume所要傳達給讀者的。
如同許多青少年小說處理性別的議題一般,在Forever文本中常常出現性解放與性
cAmilla
Love, Peace, Hope & Future!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