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穎.臨.城.下
市長:水穎鳴煙  副市長: 陳皓幕後黑手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穎.臨.城.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坐看雲起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詩誌】十~鄭炯明之《旅程》
 瀏覽747|回應1推薦7

陳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濯雨
希瑪~不完美也是美
翎翎
hotfox
千朔
葉莎
水穎鳴煙

【詩誌】十~鄭炯明之《旅程》

                     ──試讀鄭炯明的〈旅程〉

    在現代詩的演進過程中,』──這一強調本土詩學的詩社,在文學史上絕對有它不可抹煞的歷史定位。不同於『藍星』、『現代詩』、『創世紀』、『葡萄園』、『秋水』等詩社,『笠』的立身哲學,更加地強調「本土詩學」的論述。詩人鄭炯明即曾是『笠』詩社的一員。

    這首〈旅程〉曾發表於《文學界》季刊,同年並被選入《爾雅年度詩選》。現代詩是一種善變而又難以捉摸的創作體裁。但以詩論詩,大概總離不開「詩的語言」、「本質」、「修辭」、「節奏」、「意涵」、「意象」等等這些課題。但現代詩之所以令人費解也可謂其來有自。然而,以『笠』詩社所立論的「本土精神」來說,大致上已無關「晦澀」與「難懂」,這些所謂詩的弊病了。

    鄭炯明的這首〈旅程〉,詩的語言是平實而透明的,略帶著口語化的句型,但仍保有若干含蓄的意象,同時藉由這種語言基調,在詩中闡述著詩人的某些堅持與發想。譬如首段:「從夢中出發/去尋找/不受污染的愛/是一次痛苦的旅程」。即以詩的語言而論,「夢」與「愛」皆非具象而可觸的實體,但經由詩的文字處理,以「出發」、「污染」的動能,具體活化虛幻的「夢」與「愛」。此種經過轉化的文字處理過程,將原本散文化的句型,進一步深化成詩的語言。同時,詩人所謂「不受污染的愛」,實則是需要經過時間萃煉的情愫,也是詩人的某種堅持,唯因昇華於其間,正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所以,所謂「痛苦」,當非青澀年少那種純純的愛所能比擬。

    因此,在第二段詩人開始提出辯證:「當然/沒有經歷挫敗和恐怖的你/永遠無法理解/也無法想像」。所以「無法理解」與「無法想像」,應當是泛指未經這種過程的萃煉。到第三段詩人以「類疊」的修辭法作為開頭:「從夢中出發/穿過恨的鐵絲網/抵達目的地時/也許正在狂暴的沙漠中/也許正在燃燒的森林裏/無處可逃」。在這裡詩人從另一個面向提出思考:「穿過恨的鐵絲網」,去尋找「不受污染的愛」,是一次痛苦的旅程,而結論卻是可能陷身於「狂暴的沙漠」與「燃燒的森林」,而「無處可逃」的無奈與無力感。

    直到末段,詩人終於提出內在情操反芻的哲思:「這時,所有的希望/會化做一隻不死的鳥/沖出/飛向故鄉的天空/不再回來」。詩人在經歷愛恨交纏萃煉後,最後終能徹悟。心中那永不死絕的「希望」,將如一隻不死鳥,沖向故鄉的天空,「不再回來」。至於這裏所謂「故鄉的天空」,究竟是指涉著『笠』的本土意識,抑或指陳內心某一理想國度的象徵,其實已無需多所置喙。

    綜觀本詩,鄭炯明以平實的文字,操作詩的語言,並以略帶含蓄的調性,使之不流於口語化與散文化,又能將些微的說理性與哲思融入詩中。有些類同於詠人或詠物詩的處理方式,使詩句不僅僅流於描景寫物。在洞明的意象間,又流淌著詩人對於某些理念的堅持,過程的「苦痛」也許驚心,但結尾却頗有破繭而出的頓悟。正如詩選的「編者按語」評述:「他的詩有其自我的特色,語言平白而主題突出,看起來恍似有輕微的說理性,實則是作者另有所指,他企圖從平淡中創造另一種風景。」確實,詩之為詩巧妙各有不同,現代詩的表現方式也常因人而異,但要有別於散文,斷不是僅依分行分段為型。詩的表現,除了外在的型式、修辭的技巧、突出的意象,適度放入個人的生活體驗與人生觀想,將可造就詩的獨特性,也可說是個人的風格。掌握詩的本質與意涵,才是進入現代詩領域的金鑰。

詩人小傳

鄭炯明,一九四八年生,臺灣省台南縣人,私立中山醫學專科畢業。「笠」詩社同仁,「文學界」季刊社同仁,著有詩集「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曾獲第二屆「笠」詩獎。

旅程

從夢中出發

去尋找

不受污染的愛

是一次痛苦的旅程 

當然

沒有經歷挫敗和恐怖的你

永遠無法理解

也無法想像 

從夢中出發

穿過恨的鐵絲網

抵達目的地時

也許正在狂暴的沙漠中

也許正在燃燒的森林裏

無處可逃 

這時,所有的希望

會化做一隻不死的鳥

沖出

飛向故鄉的天空

不再回來

──七十一年十月廿五日「文學界」季刊第四期 


遇見寂寞
http://blog.udn.com/jasons88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252529
 回應文章
補充參考資料
推薦5


陳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濯雨
翎翎
千朔
葉莎
水穎鳴煙

 參考資料

鄭炯明,一九四八年八月生於高雄市,他出生自醫生世家,生活富裕,求學就業的過程都極為順利。
  高雄中學念高一時,即與同學合辦「藝漪」油印刊物,這是他探索文學的啟蒙時期,他的自作<寫作年表>中敘述此時辦刊物的心情是:「興趣盎然,導致日後酷愛文學。」他在高二時,開始在報紙、雜誌上發表詩作。
  在台中私立中山醫學院就讀時,更與「笠詩社」結下不解之緣。就讀醫學院的這段期間,曾有一段時期每逢週末都受教於「笠詩社」的前輩-桓夫先生,因而受到極大的影響,也奠定他往後的詩風走向批判與寫實,使他對文學的使命感日益強烈,因此,此段文壇機緣,對他而言是很重要的。所以,詩人李魁賢說:「鄭炯明在詩生活起步不久,便接觸到<笠>,特別是在富有現實批判精神的詩人桓夫薰陶下,追求詩的真實生,是他機遇上的幸運。」
  一九六八年,鄭先生受桓夫先生的鼓勵,他二十歲的詩作-「二十詩鈔」陸續在「笠詩刊」中發表,他此時寫作很勤,且頗受矚目,在大學畢業之前,已完成重要作品<襯衫>、<石灰窯>、<誤會>、<火山>、<絕食>等詩作。
  鄭先生退伍後即投入忙碌的醫生生涯,但他卻未曾中斷詩人的身分。醫師的科學訓練,有助於鄭先生的敏銳思考及觀察,而他面對病人的病痛,使他具有悲憫的胸懷,並以此強烈的救世之心轉注為對政治現實的關注。
  一九八二年,鄭先生開始從事文學雜誌的出版事業,他在「文學界」的創刊號中說:「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學已經面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大家希望能以一本文學刊物為中心,來帶動文學蓬勃的發展。」他關切台灣文學的前景,所以,自願出錢出力,雖然一期要賠數萬元,但他仍毫無保留地繼續出刊,直到一九八九年才停刊。這期間共出刊了二十八期,且錄取的作品多半是台灣文學界中,具有鄉土寫實風格的重要作家的作品,所以,此份雜誌成研究台灣文學的重要文獻。

  一九九一年,鄭炯明先生又發行了「文學台灣」,他在發刊感言<衣帶漸寬終不悔>一文中:「所有的台灣作家,要認清眼前的事實,共同努力來創造屬於台灣人民的文學。」他試圖再以此份雜誌當作人們心靈的補劑,藉此來挽救頹廢的文風,表達出他對現實的關懷,希望藉此來淨化人的心靈,提昇社會傾圮的善良風氣。

詩人醫師。 自高中時代開始寫作,就讀中山醫時加入笠詩社。畢業後一方面行醫,一方面仍繼續詩創作。1982年與南部文友創辦《文學界》,開始積極推動、發展台灣文學。1991年創辦《文學台灣》為建構台灣文學的主體性努力歐。

以上摘錄自「中山醫學大學」網站http://med.csm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5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25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