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穎.臨.城.下
市長:水穎鳴煙  副市長: 陳皓幕後黑手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穎.臨.城.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坐看雲起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詩誌】九~王添源之《給你十四行》
 瀏覽3,327|回應2推薦7

陳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千朔
Childe
紅粉豹
翎翎
濯雨
葉莎
水穎鳴煙

【詩誌】九~王添源之《給十四行》 

  『十四行詩』一詞與其典律及由來,對於從事當代詩學創作者,絕對是一個必須理解的課題。關於『十四行詩』《維基百科》裡有如下記載:

  十四行詩是源於義大利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初期時盛行於整個歐洲,其結構十分嚴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八行,下段為六行,每行十一個音節,韻腳排列: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結構卻更嚴謹,他將十四個詩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個四行,第二部分為兩行,每行十個音節,韻腳為:abab,cdcd,efef,gg。這樣的格式後來被稱為「莎士比亞式」或「伊莉莎白式」。對詩人而言,詩的結構越嚴禁就越難抒情,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卻毫不拘謹,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劇作天馬行空,其詩歌的語言也富於想象,感情充沛。

    詩人王添源的〈給你十四行〉,其實與傳統上的十四行詩是有差別的。算是一種『以詩論藝』的詩作,但遣詞用句又別具一番趣味,譬如首行「給你,其實一行就夠了。…………於是,我就要寫十四行/來想你,纏你」,這種趣味性與詩人楊維晨的作品〈二分之一〉調性頗有相似之處。乍看似有幾分輕慢,實則每一個細節,皆描摹得頗為細膩,譬如第一節「可是,對你的懷念/就像夏至的陽光,熾熱,鮮紅,悠遠/就像切斷的蓮藕,弱小,白皙,纖細的絲/愈拉愈長。」文字間不僅保有細膩的情思,意象亦頗見張力。至於末段的結語,則跳脫前段糾纏的情愫,「流淚,是我想你時唯一的自由」,亦屬令人感動的詩語。

這首〈給你十四行〉選自張漢良老師編選的年度詩選,其「編者按語」中有如下小評:「王添源這首作品也算是一首「論詩藝」(arsPoetica)的作品。它界說的是在西方流傳了六百年的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固然係十四世紀意大利產物,文藝復興後卻廣為蔓延,蔚為文類大國…………王添源此作大體承英國十四行詩體例,押韻或有脫軌處無妨,在素材與形式上,與傳統若合符節。然而其對十四行詩的後設性探討(如「給你,其實一行就夠了」,「先寫三行半,運用意象‥‥」)則與英詩中「詩藝」作品,同有情趣。 

給你十四行                  ◎王添源

給你,其實一行就夠了。可是,對你的懷念

就像夏至的陽光,熾熱,鮮紅,悠遠

就像切斷的蓮藕,弱小,白皙,纖細的絲

愈拉愈長。因此,我才了解,對你的愛戀

永遠無法一刀兩斷。要向你說的話永遠

無法言簡意賅。於是,我就要寫十四行

來想你,纏你。先寫三行半,運用意象

暗喻我扯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再寫三行半

平鋪直敘我難以捨棄的,對你的情感。接著

四行,是要解釋怕你看不懂,我字裏行間

深藏的意義。然後在十三行之前空下一行,讓你

思考,等你都明白了,再讓你看最後兩行 

給你我所能給的,並且等待你的拒絕

流淚,是我想你時唯一的自由

七十六年九月十九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遇見寂寞
http://blog.udn.com/jasons888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214108
 回應文章
補充『詩人小傳』
推薦5


陳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千朔
紅粉豹
翎翎
濯雨
水穎鳴煙

 詩人小傳

王添源,1954年生於台灣嘉義市,私立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講師、臺北書林書店執行主編、擔任第二十五屆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現任台明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東吳大學英文系講師。民國七十五年曾獲第九屆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寫作文類包括詩、評論,而以詩為主。1986年以長詩<我不會悸動的心>獲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

  他的自由詩,音韻急疏有致,對現實進行深刻的批判與省思而他的十四行詩,則以精省的篇幅、周密的思維,進行各種詩思與形式的實驗。著有《如果愛情像口香糖》(書林,1988)、《我用膺幣買了一本假護照──王添源的十四行詩》(文鶴,1996)等。

 (引用自詩路http://dcc.ndhu.edu.tw/poemroad/wang-tianyua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214292
補充
推薦5


陳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千朔
紅粉豹
翎翎
濯雨
水穎鳴煙

補充:

為了更清楚說明『十四行詩』,我在網路上做了簡單的搜尋,在YAHOO知識網找到以下這段,茲援引為參考:

    源出普羅旺斯語Sonet。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於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

    義大利中世紀的“西西里詩派”詩人雅科波‧達‧連蒂尼(生年不詳﹐約卒於12461250年間)﹐是第一個採用這種詩歌形式﹐並使之具有嚴謹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十四行詩有固定的格式。它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每行詩句通常是11個音節﹐抑揚格。每行詩的末尾押腳韻﹐其排列方式是﹕ABABABABCDECDE。它和歌謠﹑抒情短歌同為當時義大利抒情詩中流行的體裁。

    13世紀末﹐十四行詩體的運用由抒情詩領域擴及敘事詩﹑教諭詩﹑政治詩﹑諷刺詩﹐押韻格式也逐漸變化為﹕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

    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彼特拉克是這種詩體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寫了 300多首十四行詩。他斷承“西西里詩派”﹑“溫柔的新體詩派”的傳統﹐以浪漫的激情﹐優美的音韻﹐豐富多采的色調﹐表現人物變化而曲折的感情﹐注進了新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在藝術上更加完美﹐成為其他國家詩人後來競相模仿的重要詩體﹐對歐洲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義大利體的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

    十四行詩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繁榮興盛。詩人梅迪契﹑米開朗琪羅﹑博亞爾多﹑塔索等﹐都是優秀的十四行詩作者。其後﹐它又成為“馬里諾詩派”﹑“阿卡迪亞詩派”喜愛的體裁。早期浪漫主義詩人破除傳統的框框﹐追求自由不拘的詩歌形式﹐十四行詩一度被冷落﹐但19世紀下半葉又得到復興﹐卡爾杜齊﹑鄧南遮等均留下了佳作。20世紀繼續流行於詩歌創作。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學的影響下﹐十四行詩傳入法﹑英﹑德﹑西諸國﹐並適應各國語言的特點﹐產生了不同的變體。馬羅首先把它移植到法國。“里昂派”詩人拉貝﹐“七星詩派”詩人龍薩﹑杜倍雷的作品﹐使十四行詩成為16世紀法國的重要詩歌形式。

    16世紀初葉﹐薩里﹑華埃特把十四行詩介紹到英國。詩的格式演變為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押韻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這種類型之外又產生了其他變體。16世紀末﹐十四行詩成為英國最流行的詩體之一﹐產生了像錫德尼﹑斯賓塞這樣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莎士比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詩體。他的十四行詩體(又稱伊麗莎白體)﹐也由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組成﹐以形像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以後﹐彌爾頓﹑華茲華斯﹑雪萊﹑濟慈等也以寫作優秀的十四行詩享有聲譽。

    十四行詩傳入德國較晚。奧皮茨在 《德國詩論》(1624)裡最先倡導十四行詩﹐製定詩歌格律的規則﹐對德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作用。歌德和浪漫派詩人對這一形式也很重視。

(引用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100071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2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