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穎.臨.城.下
市長:水穎鳴煙  副市長: 陳皓幕後黑手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穎.臨.城.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雲台讀書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自《三種骨頭的發聲練習》背後的聯想(一)
 瀏覽1,092|回應1推薦7

水穎鳴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jenn~吹風版兒
墨痕
希瑪~不完美也是美
千朔
濯雨
紅粉豹
翎翎

 

本文是由希瑪“三種骨頭的發聲練習”那篇裡的浮士德與卡夫卡,一路重新探索魔鬼與信念的關係,再從藍丘回應給希瑪的留言,延伸探索加繆的西西弗與上帝的荒謬論。

 

事實上,筆者很少接觸西方哲學,但對於哲學的相關問題,卻異常執著並且充滿興致。第一次,這樣認真探索歌德、卡夫卡與加繆,第一次試著同時接近西方世界所謂的上帝與魔鬼。

 

真正試著接近,才發現就像用左眼看見魔鬼,而右眼則是上帝。

 

我想,希瑪應是在作品裡透露“用意志抓住最高最深的東西,論證生命中激起相對的微光”吧?

 

《浮士德》述說著赤裸裸的人性,探討著生命、道德、愛情的價值。一位遲暮的哲學家,回首過往歲月,竟然找不到何可以留戀的片段。就在他準備自我了結時,卻抗拒不了魔鬼的誘惑─還有什麼會比青春、愛情更具吸引力呢?即使要以靈魂為代價,浮士德仍然與魔鬼達成契約。當然,瑪格麗特是無辜的犧特品,她為浮士德付出了愛情,也付出了愛情,也付出了生命。<節錄自《奇摩知識+》>

 

浮士德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筆下的人物,一生都在研究學問,對知識有著非常多懊喪與厭倦。這樣一個對人生體驗尚淺,面對身軀老化、即將面臨的朽壞與結果不可預測性極高的煩惱,讓他的心靈出現了魔鬼,引他出賣靈魂,條件是人生的重新開始。

 

那時的浮士德正面臨幾項心境:

一、我要投入時間的急流裡我要投入事件的進展中....

二、快樂對我而言並不重要。

三、若在某瞬間說:我滿足了,請時間停下我就輸了

四、我要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

五、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

 

正由於他當時是胸懷壯闊的,所以他同意讓魔鬼變換身軀,人生彷彿重新來過,年輕帶勁,展開全新生命體驗。

 

魔鬼一直想讓浮士德心中出現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或讓他變的庸俗不堪,但對浮士德而言,體驗正是追求知識一生後,對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與熱情,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貨真價實充滿激情,並非為體驗而體驗,加上根深柢固理想主義者的心態-沒有什麼過程讓他滿意到覺得生命完滿不再有欠缺的。這樣的人,當然也不可能導向享樂主義。

 

歌德對知識大腦非常不以為然,透過浮士德說:「知識追求到後來,竟然只剩零碎。」

 

浮士德體驗愛情的時候,往往與女主角葛麗卿中間出現感受的疏離。多數學者分析兩人時,都認為他們的悲劇是來自於社會觀念的封閉,導致姦情與私生子演變成隨後發生的殺母殺兄殺子重罪。

 

但其實這僅是原因之一,因為當葛麗卿因罪惡而痛苦到極點時,浮士德都不在身邊。浮士德犯罪前後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歡,留下葛麗卿孤獨一人面對痛苦。在他心底存在與葛麗卿屬「不同性質」的價值觀。

 

兩人都愛著對方,但浮士德的理性面強於感性面,心中並非只裝載愛情。葛麗卿入獄後,浮士德痛苦的說:「她對愛情癡迷!」顯見,浮士德永遠不可能這樣癡迷,這正是注定悲劇的主要差異瓶頸,一步步導引出最終的愛情幻滅。(葛麗卿為了贖罪,放棄任何逃亡的計畫。因此最終:「她得救了(她的靈魂被上帝接納了)。」)

 

接著浮士德透過自然,選擇讓自己安詳來漸漸淡忘,走出痛苦的過去,並開始另一個追求,永恆的美—藝術。

 

歌德從思索到完稿幾乎用了六十年才完成,在處理追求永恆之美與社會實踐,並用浮士德透過魔法喚出希臘神話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海倫,使其與之結婚的比喻手法完成鋪陳。

 

海倫是永恆之美,浮士德又有高度的理想性格,這樣的婚姻應比葛麗卿要更合適、相襯,但歌德用了非常高明的暗喻來處理這段幻滅-浮士德開始說出類似「心靈不看過去和將來,只有現今!」海倫接著答:「這就是我們最幸福的時辰。」

 

他們生下一個兒子:「跳到堅固的地面,卻被地面反彈到空中,觸到屋頂。」海倫憂慮的說:「你可以跳,但是不要飛。」然後跟浮士德說:「他集合了我們兩人。」最後這孩子說:「我不願長久的留在地上。我要去尋找最難得到的東西。」

 

孩子浪漫的選擇了戰爭,並死在戰場上。(隱射浪漫時代的詩人拜倫)海倫悲傷的說:「美和幸福是不能長久並存的!」然後跟浮士德分開了。

 

歌德透過這一幕表達出美的瞬間,所感受到的激情,斷是徹底底不能平凡的。美不可能長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過。

 

經歷了美與藝術的激情和幻滅後,浮士德步向社會實踐之路,他說:「我要作大事業。」魔鬼以為浮士德開始墮落,想要聲名,但浮士德其實不在乎那些。他想填一塊海邊的土地,創造出一個心目中的理想國。

 

在計畫實行過程中,浮士德碰到了問題:每個人對理想國的期待不同!就有這麼一對老夫婦,他們完全不想改變現狀,拒絕遷出要大興土木的地方。浮士德底下的官僚,想用績效討好浮士德,便用不正當的途徑,把兩夫婦殺了。

 

老夫妻因他被殺,即使建立理想國的過程出現兇殺殘暴,浮士德還是用心建構心目中的理想國。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在任何瞬間,我都不得滿足。」但他學會了謙卑:「以為自己可以超越到雲層之上的人是蠢漢。這世界我已經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塵世成為神的慾念。」「這世界對追求理想的人並不沈默。」「我要堅定生活在塵世間。」他年老而眼瞎,但仍堅強的追隨他心目中的理想。

 

當一個新地終於出現,卻是浮士德離世死去的日子。他的靈魂魔鬼沒有收取,因為上帝先取走了。(在《浮士德的天譴》裡,則是瑪格利特因為不小心給她母親吃了太多安眠藥而造成她母親死亡,她現在被捕入獄且隔天即將被弔死。浮士德相當驚慌,而惡魔告訴浮士德說她可以解救瑪格利特,但是浮士德必須出賣他的靈魂,於是浮士德簽了這份出賣靈魂的同意書。…地獄的惡魔王子問麥菲斯特,浮士德是否出賣了他的靈魂,他說是。這時惡魔的合唱唱起勝利之歌,讚頌惡魔王子與圍繞著麥菲斯特跳舞。尾聲,合唱團唱個地獄的恐怖與神秘。接著化身為神的瑪格利特降臨,因為浮士德所簽的這份文件,讓瑪格利特從死亡中獲得救贖而上天堂。<維基百科>

 

葛麗卿是因著她的強烈的悔罪而得上帝的恩寵。浮士德便是因他這一生的努力追求,至終識得人永不可能自比為神的謙卑,卻仍自強不息,而得到上帝的恩寵。之後,浮士德故事就在這裡結束。

 

歌德的作品處理了愛情、對理想的追求、最接近永恆之感的藝術之美與對社會國家的期待,卻仍然看重生命歷程遠勝過思想主義知識,而且並沒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當成最終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確非常強調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墮落、努力向上,並為更多人謀得幸福,另外也同樣強調,人不可能成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這一生就越需要經歷謙卑的洗鍊。

 

歌德認為,我們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願,是完美無缺不具有任何傷害性的。他相信上帝的憐憫與愛,悔罪與這一生奮鬥的過程,上帝會紀念,也樂意看見認真面對生命的人,在這一生的各種經歷中更接近善,並接納進永恆、接納人此生的每個階段。而每一個經歷都更看清自己、認識上帝;每一場奮鬥都伴隨著自我的軟弱,而悲憫的上帝仍願意給我們恩寵。

 

人的獲救,不是只是因著努力獲得至善,而是最終至善的上帝同樣以憐憫慈愛伸手接納這些認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至於最終絕對完美的善,是在上帝手中,得透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便是獲救的真義。所以浮士德說:「這世界我已經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塵世成為神的慾念。」「這世界對追求理想的人並不沈默。」「我要堅定生活在塵世間。

 

歌德的浮士德,便是告訴世人,在人生一切經驗,不管是愛情、美、社會實踐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認自有其價值與意義,也承認一定會經歷自我的幻滅。最終,每一個幻滅無非讓人看見「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謙遜」,並肯定在經歷幻滅之後,不是虛無頹廢,而透過恩寵與至善的上帝相遇。

 

這樣沈澱自我反省歷史,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與洞察最終上帝的恩寵。自動盪後,英雄大起大落與自由平等的理想,成為暴民政治笑談的時代,能培養出清晰浮士德精神,真是樹立一個自偉大時代裡洞悉自我實現真意的典範。<閱後整理《浮士德精神——歌德的晚年》 作者:陳韻琳(本文原作者為知名作家、校園福音團契傳道人、網路福音團契負責人)>

 

浮士德確有其人。此人為16世紀時旅行於德國各地的魔術師。歌德取其名,於1770年開始創作這部詩劇,最後在1832年才完成,前後耗費了62年的光陰。當歌德完成《浮士德》後不久便去世了,所以這一部作品可視為歌德的最後钜作,事實上也是歌德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歌劇原著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有一段序言,為魔鬼梅菲斯特與上帝打賭,浮士德一定會被誘惑。第一部份的重點就在於恢復青春的浮士德誘騙瑪格麗特的愛情。第二部分也有兩個段落,第一段落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安排下,又與歷史上著名的美女海倫戀愛並生下一子。第二段落是全劇的重心所在,浮士德在醒悟後,抗拒梅菲斯特的誘惑後死去。梅菲斯特雖然企圖攫取浮士德的靈魂,但是浮士德仍然獲得了天使的引領而進入天堂。<節錄自《奇摩知識+》>

 

中文版的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0650

 

參考資料: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Library/Library-0510.htm

 

參考自: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0603777

 

 

 

弗(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7月319246月3),20世紀德語小說家,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迴響。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維基百科>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舖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

 

其他參考資料,《卡夫卡》:

 

……

 

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懮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

 

……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裡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裡,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裡: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藥。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裡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彷彿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裡一批能幹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靡廢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

卡夫卡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不要絕望,甚至對你並不感到絕望這一點也不要絕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時候,新的力量畢竟來臨,給你以幫助,而這正表明你是活的。

我依舊能從像《鄉村醫生》這類作品中感到短暫的滿足。但是只有當我一旦能把世界提升到純粹的、真實的、不可改變的境界之時,我才感到幸福。 

一場傾盆大雨。站立面對這場大雨吧!讓它的鋼鐵般的光芒刺穿你。你在那想把你沖走的雨水中飄浮,但你還是要堅持,昂首屹立,等待那即將來臨的無窮無盡的陽光的照耀。

 

參考網址: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k/kfka.php

 

關於《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以「飢餓」來比喻藝術家的本質

 

這個短篇故事是描述一個以飢餓作為表演的藝術家,除了喝點水,在表演期間他是點食不進。他被關在一個鐵柵籠子裡供買票的觀眾前來觀賞,日夜不限,任何時候都可以來觀賞他的表演。在他的表演場附近還安排了三班制的看守人員,任務是日夜看住這位飢餓藝術家,不讓他有偷偷進食的機會。雖然以藝術家的自尊他是絕不會偷偷吃東西的,但那些看守人員總認定他有偷偷進食。這個飢餓表演最高期限是40天,原因並不是飢餓藝術家無法再餓下去,而是時間久了人們就會對這樣的表演失去興趣,場面會日趨冷清,雖然藝術家總是一直希望可以無限期的表演下去,但每次他的表演還是得在他不情願的狀況下結束。歲月流轉,他的表演漸漸不受歡迎,觀眾都被別的演出吸引。最後他淪落到馬戲團,他的表演被安排在一個靠近禽獸場的通路上,觀眾在去禽獸場時,經過他的籠子也許會短暫停留一下。就這樣沒人重視他的表演,最後大家都忘了他,連馬戲團的人也是。但即使被遺忘了,他還是一直持續表演到生命結束為止。

卡夫卡在小說的結尾寫了一段很精彩的飢餓藝術家死前告白,當馬戲團的人終於想起籠子裡還有人時,他問藝術家為何還不吃東西,飢餓藝術家說:「因為我只能挨餓,沒有別的辦法,因為我找不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不會這樣驚動視聽,並像你和大家一樣,吃得飽飽的。」由此我們恍然大悟,為何這個藝術家要堅持這樣一個型式的表演,因為他找不到其他可以生存下去的方法,他只能用這樣的形式過日子。就像我們常覺得為什麼有的藝術創作者要選擇曲高和寡的路呢,其實原因在於非不為也,而是不能。因為大眾喜愛的形式不是他們的菜,他們沒辦法以此為糧,所以即使沒人欣賞,就算遭到誤解,還是只能堅持下去。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思維的火花
    回應給: 水穎鳴煙(qpgirlrm) 推薦0


希瑪~不完美也是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穎兒的用心回應,希瑪感動中...。

喜歡這樣相互激盪思維的火花。

寒流來了,敬祝身體健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915&aid=31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