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江上旅人歸】一一 漫漫天光五峰輕,粼粼波色耀日盈。 飛斜入影琉波碎,蠟目穿心滴血情。
【煙波江上旅人歸】穎兒/試作回應一一 漫漫天光五峰輕,粼粼秋色盈日紅。 飛楓入影霞波碎,舉目盡熟離鄉情。
<賦以琴夢訴衷情>穎兒/贈一一【煙波江上旅人歸】
浩浩水影掩柳夢,濛濛山嵐棲煙行。 雲簾輕提長亭歌,隱入桃源向晚風。
一一,既問之,便試答之吧,只是淺~淺見噢,詩名:煙波江上旅人歸。 前二句:漫漫天光五峰輕,粼粼波色耀日盈。 基本上都是很美的寫景開頭,也營造出圖片裡的,甚至是“旅途”的感覺。 感覺第三句應是詩眼所在,故“飛斜入影琉波碎”,這樣的感覺出現時,其實並不意外。但是,感覺“琉破碎”好像不那樣流暢,意境是可以想像與描勒的,至於末句,無論:蠟目穿心滴血情,或原本的蠟目穿心訴衷情。“蠟目”已多少會產生些與前景連接的落差。 訴衷情的話是稍微緩和末句的收放去勢,這衷情也比較適合囊括“旅途歸人思鄉”整體一致感。但若改成“滴血情”便易流於加深與前二句的隔閡,雖然感受得到一一試著強調旅途歸人的心傷感。
詩名「煙波江上旅人歸」舉例試作: 漫漫天光五峰輕,粼粼秋色盈日紅。 飛楓入影霞波碎,舉目盡熟離鄉情。
首句未更動,二句因感“同意字”多,粼粼已表“波”意,況未免與下句產生重覆性之疑,故予代換,而“耀日盈”之“耀”與“盈”感覺與“日”同樣在“發光”,所以代換為“盈日紅”。
“飛斜入影琉波碎”之“飛”與“斜”感覺缺了“名詞”之“物”態,故以“楓”代入,“琉”波雖美,但較難以與前二句呼應自然,故代以“霞”,最後,以“舉目盡熟離鄉情”直接點明詩題,並加深旅人歸來的圓夢或稱一償宿願感。
當然,這樣改了也不見得合格合律就是,只是分享一點小感噢~
感謝一一分享與提為討論,晚上好,願喜樂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