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世界,不是單繞著某一人打轉。
世界不是單繞著某一人打轉,你的事重要,別人的事也同等重要。「同理心」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有一個關於豬、牛、羊的小故事十分有趣。 一個農人蓄養一頭牛、一隻羊與一隻豬,他將牠們關在同一個柵欄裡。有一天,農人來到柵欄處,抓著豬隻死命地往外拖。小豬受到驚嚇,發出刺耳的嚎叫聲。牛跟羊聽見牠淒厲的慘叫,相當受不了,於是牛白了豬一眼,不耐道: 「只是被主人抓而已,你叫什麼叫?」 「就是說嘛,我跟牛也經常被主人抓出去,我們可是從來都沒吭過一聲呢。」羊說。 豬聽見牠們所說的話相當生氣,悲憤道:「你們被主人抓,主人要的只是你們身上的毛跟奶。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主人抓我要的是什麼?他要的可是我的命啊!你們真是沒有同理心。」 你是否曾思考過,當你手中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處理,同時你的同事(家人或朋友)也有事情想請你幫忙,你會先做自己的事還是先幫別人處理他的事情? 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先幫忙別人,好像顯得很矯情,而且有耽擱要事之虞。斷然拒絕別人,先忙自己的事又好像過於看重自己、輕忽他人。有沒有一種較為理想的處理方式,既不會太過勉強自己,同時也不會得罪別人?有,當然有,那就是「事有輕重緩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急迫與否,如果自己的事情重要且急迫於他人的,那就先處理自己的事。假若他人的事情重要且急迫於自己的,那就先協助他人處理其事情。 不過我相信在所有人際關係裡,一定有一種人,只以自己的事情為重,以自己的一切為優先,不在乎別人、不曾替人設想,只要求別人來遷就自己,並協助自己完成事情。或者,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為最正確,從不肯接納他人的建言,或聽聽別人的想法,處理問題或解決事情老是一意孤行,要別人遷就自己的習慣、依自己的作法行事。 擴大至職場的層面來看,以上所述很有可能是上對下的關係。比如位階較高者一聲令下,就要手底下的人不管再忙都要先以主管的事情為重、為最優先,要所有人協助其把事件處理好或將某件工作完成。舉例而言,職場上最常見的就是高層突然更動行程,決定視查分公司,於是分公司的小主管即令部屬放下手裡所有的工作,要求務要全力以赴,為此次高層的巡視做消極、應付式的準備,殊不知平日主動做好每件該做的工作更勝於臨時抱佛腳。身邊的同事、同學、家人以及朋友,抑或職場上的主管,不論哪一種人際關係,若有遇見這種凡事要人遷就,或事事以自己或其立場為主的人,總會令人生厭。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缺乏一種體貼、體諒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著想的無私胸懷,這種胸懷就是「同理心」。同理心的表現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個缺乏同理心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無法理解他人的難處、不曾瞭解對方的情緒、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更不明白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人在任何人際關係裡都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往往會令人感到相處上有困難,說話或做事影響到其他人,甚至很有可能會造成所有人情緒上的困擾。當人們跟這樣的人相處、共事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時,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久而久之便會積怨在心,進而形成一種反感、怨念。一個被所有人都怨懟討厭的人,又怎可能奢望自己會有好人緣,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愛呢?當然不可能。既然不被喜歡,就不可能與別人有情感上的聯繫,沒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關係則會變得疏遠而流於形式或客套,如此便不能得到他人的依賴及信賴。 不論哪一種人際關係,想要得到他人的信賴,關鍵就在於「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不僅能得到人際上的信賴,同時還能在別人有難處或需要協助時伸出援手,助人解決窘境或是難題,為自己的人緣指數再添一分。 要別人來遷就自己,凡事以自己的立場為主,代表這樣的做人很失敗。一個做人失敗的人,要想成就大業有大成功實非易事。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不妨為自己的同理心打打分數,自我檢視以圖改進。同理心是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涉入感,你與他人的互動若抱持此等心態,凡事不求人來遷就你,或想法、作法以你為主,那麼你就是一個有同理心,能夠得到他人真心相待以及信賴的人。 ※ ※ ※同理心待人的溫柔阿嬤──陳阿罔。 2009年大愛電視台有一齣連續劇〈芳草碧連天〉,乃改編自日據時代,從小就被收養做童養媳──陳阿罔真人實事的故事。 陳阿罔五歲就被高家收養當養女,高母欲為她裹小腳,卻為高父所反對。高父是一名中醫師,自阿罔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很疼愛她,視她如己出。阿罔幼年即相當聰穎,只聽過一遍高父教其子阿和念千字文就學會了。高父決定讓她去念書。 成年後,阿罔由高父作主,嫁給其子阿和。小夫妻倆的感情十分融洽,唯一的遺憾是阿罔一直沒生兒子。高母為此事幾番要阿和再娶小妾,不過卻始終得不到高父及阿和本人的支持。雖然阿罔因此事感到傷心難過,不過因為擁有同理心,她反倒非常能瞭解並諒解高母期盼阿和「有子以傳香火」的想法與立場。 高父向來知道阿罔聰敏過兒子阿和,有意將中醫醫術傳授給她,於是交給她一本《藥性賦》,要她有空不忘背誦。有一次阿罔的女兒金英半夜發高燒哭鬧不休,阿罔擔心,急著來到高家的藥舖抓藥要煎給女兒喝,女兒喝藥之後果然痊癒。經過這起事情以後,她下定決心,定要請求高父教她辨認藥材。有一次高父為了阿和娶小妾的事情與高母爭吵不休而氣昏,醒來後高父要阿罔替他把脈開藥,阿罔把脈診斷的結果與高父自己所斷的差不多,他清楚知道媳婦有習醫方面的天分,因此就將藥箱與醫書傳給她,她自此也決心要好好習醫救人。 高父往生後,盧溝橋事變發生,緊接著是中日戰爭爆發。高家舉家離開台北避難。戰爭結束後,高家一家回到台北。多年前阿罔的小叔阿生代弟被徵召去當軍伕,至今音訊全無,於是極富同理心的阿罔便義務照顧起妯娌阿味及其子的生活。戰亂年代不僅是妻離子散的年代,活在那時代的人也大多貧窮。為了生活,迫不得以的情形下,阿罔只能在市場裡賣鹹魚,賺點蠅頭小利餬口。 有一天同在市場賣菜的阿香,其子哭鬧不休。阿罔察覺有異替孩子看病,這才診斷出其患有白喉。阿罔即刻替這孩子開了藥方還為他噴藥。不久之後阿香的孩子痊癒,於是便四處宣傳阿罔高超的醫術。很多人聽聞之後都到市場找阿罔看病,阿罔念在大家生活都不好過,所以來看病的患者她都不收錢。在她的想法裡,她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善行,能讓自己跟受助者都感到快樂,也是功德一件。 阿罔的醫術醫德與善心助人的行為感動很多人,大家都很希望她能開一家診所行醫幫助更多因病受若的人,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她做了最後決定,要以公公所傳授給她的醫術濟世救人,所以就在家裡設置診療所,專為鄉里街坊的鄰居們服務。開業期間,她心心念念全是如何替病患減輕痛苦,毫不在意醫療費用,尤其是遇見窮苦的病人,時常分文未取。醫者父母心、視病如親的她曾替一名因貧延誤救醫而被西醫拒收的重病小女孩看診,治好她之後不但分文未收反倒還開藥又塞錢給小女孩的母親,要這位母親多買些營養的東西給女兒補補身體,如此病才會好得快。也曾替一位孝媳的婆婆醫治糖尿病,教導這位孝媳如何照顧糖尿病患者,看完病還叫來三輪車送這對婆媳回到幾小時路程遠的山上。她的同理心與愛心,成為兒孫們最好的身教,她時常諄諄教誨自己的孫兒孫女,兄弟姐妹間務要彼此相親相愛,將來若有能力的話千萬勿忘要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除此之外,阿罔最具同理心的表現就是孫兒高良旭改從女婿魏姓一事。由於阿罔年輕時從未替高家生下兒子,所以其女金英曾答應過父親要為高家延續香火。金英的丈夫魏宏安婚前也曾答應過她,要將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高家傳香火,第二個兒子再從魏姓。沒想到金英在一次生產時血崩,自此再也無法生育。魏家父母眼見延續香火無望,便數度逼迫宏安要向高家要求良旭改回姓魏的權利。因為金英對父親有過承諾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一直不肯讓步,自此為良旭姓高還是姓魏,兩家鬧得雞犬不寧,就連阿罔勸她放手她也不肯。幾番堅持,雙方僵持不下,最後還是由阿罔出面,讓宏安在阿和靈前擲筊請示,一切交由往生的阿和來做決定。是日,宏安在阿和的靈前擲出三個聖筊,同意讓良旭姓魏。金英見此結果,自是哭得委屈傷心,阿罔內心也十分煎熬,不過為了高魏兩家的和諧,她還是犧牲孫子姓高的權益,使其改姓魏。這起傳遞香火的事件總算在阿罔的作主之下,帶著些許遺憾卻平和地落幕。 綜觀阿罔一生,永遠視他人之事如自己之事,而且不管與家人、親戚、鄰居以及朋友的相處或互動上,抑或與病患之間的醫病關係,她總能做到站在對方的立場,以理解心與諒解心為其設想。遇人有困難時,她也能挺身而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苦人所苦而全然地瞭解對方為難的處境與苦楚,並竭盡心力地予以協助。她的風範,正是同理心與愛心的最大展現,如此不僅使所有受她點滴之恩的人滿懷感謝、得到問題上的紓解,令所有與她有過接觸的人完全地依賴並信賴她,自己更能從中獲得金錢也買不到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她深具同理心的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子孫,每一個都能發展出完整而健全的人格,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這即是陳阿罔阿嬤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