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碗膏(啥米碗糕)是俗話,不是粗話,更不是髒話。
閩南語寫成文字,最大的敗筆在於不求用字的精確,而以同音字表述,「啥米碗糕」真正的寫法似應為「什麼碗膏」,膏者糊狀之物也。過去將食物以杵臼搗擊,今天用果汁機將各種水果、食物打成糊狀都稱為膏。「膏」已失去原來的形狀,無法分辨原來是什麼東西。什麼碗膏就是碗裡裝的是什麼東西,難以分辨;引申為無法分辨、不清楚時的疑問句,諸如:汝講什麼碗膏?瓶裡裝的是什麼碗膏?並不是什麼粗話、髒話,與米田共更扯不上關係。什麼碗膏,最多只能說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俗話而已。杜部長,你實在想太多了。
近年來政府提倡本土教育,加強母語教學,對於閩南語的用字遺詞,教育部應該加強研究,用最正確與最優雅的文字來表達文句。例如:
「隨便」閩南話稱「請裁」,就是「請你裁示,我沒有意見。」的意思,多麼文雅。
「騙小的」常常被寫成「騙肖仔」,肖仔就是瘋子,這句話一般用在兩人對話,當懷疑對方不講實話時所說,如果是「騙肖仔」,那豈不是罵自己是瘋子嗎!實際上應該是「騙小的」,尊稱對方是老大,自謙是小的,所以說:「你是在騙小的我嗎?」這是多麼的文雅謙虛。
「攲」音ㄑㄧ,是傾斜的意思。攲料就是不正的、傾斜的。國語用傾斜大家都懂,但是閩南言成「攲去」,要用「攲」字,就比較少人知道了,不是嗎?
「爽快」是指快樂而言;但是「爽」這個單字是不能亂叫的,記得小時候喊爽是會被老人家「敲頭殼」的,爽是指男女交媾時的快感而言。現在不論是男的、女的,大家都隨便亂喊,這個字才是粗話、髒話。
諸如此類,教育部應該加油,好好的去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