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見 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自動播放蔡幸娟演唱版,因為兩闕詞都唱)
|
|
雖編在【詩詞歌賦來對話】單元,但演唱者也有兩個版本。
鄧麗君˙淡淡幽情 - 獨上西樓( 烏夜啼)
鄧麗君˙淡淡幽情 - 胭脂淚 (相見歡)
( 不同的演唱版本,發覺不同的曲風,不同的歌者,詮釋出完全不同的況味。自動播放的這個版本,曲子帶著日本演歌的味道,好像聽過又好像沒,我對演歌不熟,知道原曲名的請告訴我。)
本城市 【詩詞歌賦來對話】 規劃緣起~
詩,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世界上無論哪個民族,幾乎都有詩的存在。
據說詩源自於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及口傳文學、勞動人口和民歌。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表現出社會的生活,和人類所專有的精神世界。
所以聽說最早詩和歌並不細分,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在中國,詩歌更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遺產,《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都是。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則成為歌。許多詩詞和樂府都是依附音樂而生存,所以有教授主張「古詩皆樂府」,認為樂府本為採集民間歌謠而來,說「一部詩經,皆是樂府」。
詞則本出於唐詩。承襲了漢魏樂府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形貌逐漸發展成另一種文學體裁,故又稱「詩餘」。朱熹說:「古樂府只是詩中間添卻許多泛聲。後人怕失了那些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所以廣義說,凡是可入樂的韻文皆稱為「樂府」,涵括詩經、樂府詩、宋詞、元曲等。
中國詩詞,可以說多由傳唱起家。而今的我們卻正好相反,多數由吟讀領略詩詞的美妙,然後由有心人的音樂人配上音樂,才讓美好的詩詞娓娓與當今通行的旋律來對話。好玩吧!
這次介紹相對話的詩歌是-南唐李煜的詞-【相見歡】。雖然兩闕詞雖都叫《相見歡》,可是詠的卻是離別和哀愁。後面一闕詞又名為《烏夜啼》,兩闕又都可稱《秋夜月》《上西樓》。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前一闕將人生悵恨寄託在春去景殘的描繪中,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就開始傷春惜花,生命的春天匆匆去,只徒留破碎的夢。「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則點出因為風雨侵襲花謝,嘆花也自怨,無奈也無力改變一切。
「胭脂淚....」連三句,則充分寫對落花殘紅依依不捨之情。其實也感嘆自己生逢末世,冠蓋落盡,盛時不再、還有枕邊解語花香消玉隕之痛。好花若胭脂本引人醉,但花謝只引來淚眼相對,觀諸我倆皆歷滄桑,雖戀眷難捨亦難再。終於只好一聲長嗟,將所有無奈一氣嘆成「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話說這人世,凡事總難盡如人意,生命必有缺憾,常教人不勝唏噓,縱神傷心痛,遭逢時也只能徒呼負負。
後一闕寫作的時期則難定。如果是李煜早年之作,那詞中的離愁不過就是宮庭生活插曲,但如果是在歸降大宋以后,那詞中所表現的意境,則應是離鄉去國的錐心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便說盡淒惋之意。並非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訴,既「無言」且「獨上」,步履何其沉滯,神情何等凝重,孤獨已甚、哀愁已極。
通常人愁悶時「獨自莫憑欄」,因為觀景往往觸動心中愁思,可他甘冒此險,可見對故國故人懷念之切、眷戀之深。西樓憑欄仰天見「月如鉤」,一彎殘月映照孑然一身的自己,也映照著望不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多少遐想回憶!俯視卻見庭院深深,秋色蕭颯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情景戚然。
所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愁紛亂如絲,不用訴諸視覺,便能直接達陣至心深處,教人心有戚戚焉,果真「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啊!!
讀中國詩詞之美,在於簡賅幾字,便盡訴心事。說不完的春秋,道不盡的故事,字裡行間稍盤旋,情生意動便環繞,萬千繽紛,多麼精采。
即便你不會寫,只是讀,好詩也能讓你懂那美麗,而若能使之與旋律和諧對話,翩然共舞,則吟唱間更添精采,隨口哼起,千般情意,彷彿才掠過眉眼,翩然又踩入你心間....。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