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拜託珂岩大哥幫忙貼梁祝已經很久了,但他一直都沒空,我只好候著臉皮,越袍代俎直接從他網誌複製過來,將這首棒透了的《梁祝二胡協奏曲》介紹跟大家分享~
聽過很多版本的梁祝,一直覺的弦樂器最能展現這段感情的纏綿悱惻。二胡也好,大中小提琴也好,那種婉約婉轉是無與倫比的,音樂全長25分45秒,真的要完整不間段的整首曲子,才能展現這首舉世聞名的中國名曲的最佳風采,請大家好好把握聆賞機會。
非常謝謝珂岩大哥分享大家這麼優質的音樂,再一次感恩。
珂岩大哥網誌另有對梁祝這個故事更完整的介紹,力推薦您前往欣賞。
【七世夫妻】之《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又名《化蝶》,一般用中國樂器或小提琴演奏。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1958年由當時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何占豪、陳鋼、俞麗拿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所作。
何占豪
「《梁祝》這故事發生在我的故鄉,從小長輩就把故事說給我們聽,我對故事內容非常熟悉、對主人翁的遭遇感受也很深,所以作起曲來就比較有感情。」何占豪老師是浙江諸暨人。諸暨流行兩類戲劇,一是越劇,一是紹興大板。「我奶奶是個越劇迷,每逢過節,家鄉都有戲看,奶奶就會領著我去看戲。」
十九歲那年,何老師加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在這裡,他開始學習小提琴。四年後,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專修小提琴。
不久,何占豪創作了《梁祝四重奏》,後來校方要求他改為一首大型的協奏曲,作為國慶獻禮的曲目。
「當時寫這個曲是在我的能力之上,畢竟我不是學作曲的。我怕自己無法應付,所以就邀請學院作曲系的陳鋼協助。」何、陳兩人先對樂曲進行構思,再由何占豪一段一段地把樂曲寫下去。「我先寫旋律,用小提琴拉給陳鋼聽,他提出意見,再根據旋律寫鋼琴伴奏。」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次走上舞台,奏響了中國民族化交響樂的序幕,亦奏響了何占豪的音樂人生。
何占豪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該曲於1993年改編為二胡協奏曲,由何占豪老師高足邵琳演奏。二胡協奏曲綜合採用了交響樂與戲曲的表現手法,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相愛--在江南秀麗的春色中,出現獨奏二胡詩意的愛情主題。二胡與大提琴如歌地對答,比擬梁祝的相識;活潑的迴旋曲剖劃梁祝同窗時兄弟般的情誼;最後曲調轉入緩慢,訴說兩人惺惺相惜之情。
抗婚--英台的抗婚主題(獨奏二胡)與祝父的逼婚主題(樂隊)強烈對抗,塑造了英台忠於愛情的堅毅形象。二胡與大提琴纏綿悲切、如泣如訴的相思曲調,深深的刻劃了梁祝樓台會的悲劇場面。後段部分曲調富有變化地描述了梁山伯的病逝與祝英台的哭靈、投墳的悲劇高潮。
化蝶--在輕盈飄逸的仙樂襯托下,重新展現愛情主題;人們對美好的願望。梁祝化成一對彩蝶,翩翩起舞,人們歌頌著他們忠貞的愛情:
二胡演奏家‧邵琳
邵琳,二胡演奏家,1971年11月出身於新疆一個音樂愛好者家庭。七歲開始學習二胡,九歲被選拔在《新疆之春》音樂會上登台演出,由於她是當時舞台上年齡最小的獨奏演員,引起當地藝文界的注意。
1982年初夏,邵琳的母親不遠千里的將小邵琳帶到上海,投考全國聞名的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由於她超人的音感和敏銳的聽力,雖然在二胡技巧上比不上大城市的小朋友,但有遠見的監考老師們,還是錄取這位天才兒童為該校的正式學生,師從盧建業老師。年幼堅強的小邵琳,深知自己基礎二胡技巧不足,決心刻苦練習追上同伴,在盧老師的的指導下,經過一年的努力,學年成績竟列全校第一,不得不教老師們暗暗欽佩。
1985年8月,四歲的邵琳和上海其他小演奏家應邀日本訪問演出。同年9月,邵琳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師從林心銘老師。這時的邵琳已掌握了各種風格的二胡技巧。由於她出色的演奏才華,1987年7月,邵琳以獨奏演員身分,隨上海廣播電台合唱團赴香港演出,得到眾多香港前輩音樂家和觀眾的讚賞。
1991年,邵琳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師從吳之珉教授。此時的邵琳在二胡演奏技巧已趨成熟,她除了繼續刻苦鑽研二胡技巧,加強音樂修為之外,在文學上也頗有修養;一個音樂工作者,文學的修養也是很重要的,否則只能淪為樂匠。何占豪教授認為她是個很有潛力的青年演奏家,1993年特地為她編寫了《梁祝二胡協奏曲》。第二年我被公司派到上海中唱錄音,當時邵琳是我錄音棚裡胡琴組的重要成員之一,當時就是透過她的介紹,我認識了《梁祝》的作者何占豪教授。邵琳將《梁祝二胡協奏曲》的磁帶(當時CD尚未出版)拿給我聽,乍聽之下,心神為之一震,出色的演奏技巧、扣人心弦的琴聲,完全呈現了邵琳的音樂才華。1995,邵琳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同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工作。
寫到這兒,我最想說的是:
「邵琳,妳嫁人了沒呀?」
上回到上海,也是問邵琳同樣的問題,她俏皮的回答我:
「你會這樣問,肯定你已經討老婆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