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國時報讀了一篇文章,感覺作者說的真貼切,把台灣近數十年來,各個年代裡各領風騷的流行歌曲脈動,做了很詳實的描述和分析,幾乎就是在述說台灣流行歌壇最貼切的音樂故事,特介紹上來與各位分享。
這篇文中舉例述說的數位歌手,正好這陣子音樂故事城裡都陸續介紹到,在我們城市中,有各個階段各個年齡層的夥伴,聆聽過走過各個年代的各首歌曲過後,不知道有哪一位歌手的哪一首作品曾觸動了你心深處?若加上這篇文章的描述,再回頭細數你經歷過的華年,你會有感懷嗎??
我個人是被文中下面的詞句所感動 :
可以這樣輕問:流行音樂將因此而更具有闡述歷史心情的能力嗎?
答案也許正在風中飄揚。青春的肉身與年華終將老去,不變的是,每一年代中經由文化產品所攜帶的歷史碎片,總會在不經心打開音樂盒的那一瞬間輕洩而出。
在這邊一併引述一首【桐花詩】- 來為這篇文章做註解,這首詩作利用隱題( 詩句中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合併讀起來是 : 四月始白 五月飄雪 六月還青 )的方式,告訴我們油桐花綻放的生命風華,拿它來比喻人一生各個年代各階段的豐富,正好似應和著生命中一路相伴相隨的音樂,花朵繽紛綻放一路,也好似生命中沿著軌跡走來,沿路在你心深處所作的節奏敲擊。
在美好的生命中。我相信,各階段都會有奇蹟。
更想告訴音樂城裡的每一位夥伴們,不管男女,不管是深情的你,熱心的你,溫柔的你,開朗的你,沉默的你,慷慨的你,寬大的你,幽默的你.....,在我眼中都帥氣、都美麗。
■桐花詩 洪佳賓
四處尋覓 傳說中的
月光水湄 在妳眼底流轉
始終沉默的山巒
白霧冷凝為含苞的回眸
五指輕拈著感傷
月曆從牆上走下來
飄落思念幾許
雪 那朵純潔的象徵
六更夢美不堪折
月影稀疏 等待
還諸春泥的桐花籽
青燈搖曳 在案前圓寂
明明白白歷史心 孫瑞穗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7.05.06
大眾流行音樂像極了一種特殊壓縮的抒情唱盤,能將每一時代切片及其情緒果汁吸附在她的旋律與歌詞裡。只要音樂盒一打開,歷史的心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音軌緩緩傾洩。即便日前被狗仔設計捕捉到昔日女歌手陳淑樺在鏡頭前略顯憔悴的身影,也不能阻擋聽眾懷念起她那甜美歌聲曾經為台灣帶來的感動。
如果說上個月剛開過演唱會的帽子歌后鳳飛飛最能唱出七八十年代加工出口經濟裡女工們的心聲,陳淑樺絕對是九十年代都會女性的最愛。不同於陳芬蘭的〈孤女的願望〉裡那個連城裡的路都認不得的無依無靠農村姑娘,也不同於鳳飛飛歌聲中那埋首工作又只能在瓊瑤愛情小說裡傾訴哀怨的女性勞工:「心肝想要甲伊彈同調,那知心頭又飄搖,乎伊會知影著我,滿腹的心潮,心肝悶,總想昧曉」(〈想要彈同調〉/鄧雨賢詞),陳淑樺唱出來的女性意識,是經濟轉型之後都會服務業中新女性明明白白的心聲。
當年她所唱紅的每一首歌,多能生動地描繪說明都會女性的心情與處境。這些服務業職場中的女性可能因為出來工作久了見過世面了而變得太聰明,以至於在情場上反而要裝糊塗。「聰明看世情,糊塗一顆心,我要付出所有的感情。只要你肯說,溫柔只為我,明白我在尋找什麼。」(聰明糊塗心/鄭華娟詞)
社會分工漸漸複雜了,經濟獨立的女人在滾滾紅塵與愛情生活中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夢醒之後要懂得各自回到自己的崗位上。那首當年風靡大街小巷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蟬聯十幾週的冠軍歌曲〈夢醒時分〉,最能說明這一切的堅持:「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在每一個夢醒時分,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李宗盛詞)
九十年代初也是解嚴後台灣女性意識最高漲的歷史階段,對傳統性別和親密關係衝擊甚大,因而也可以說是一個異性戀戀人的「大分手」年代。「如果你的生命注定無法停止追逐,我也只能為你祝福。如果你決定將這段感情結束,又何必管我在不在乎。」(你走你的路/李宗盛詞)
那個階段的婦女運動還沒有今天那麼主流化和體制化,運動總想著要用力召喚都會新興服務業的女性群眾,因而如何運用大眾流行文化的動員力常常是關鍵的文化策略。九十年代初那張頗具經典意義的〈女人心〉專輯所傳達的「該愛的就愛,該恨的就恨」便是當年許多婦運者和女性主義者批判父權文化的基本立場。
當然,「陳淑樺」之所以成為當年的「巨星」,也拜了當年台灣流行音樂製作環境的結構因素之賜。那是一個以小型錄音室和精緻製作群為基礎,加上播放頻道被限制在三台而娛樂類型都有侷限的年代。九十年代初,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還曾經引領過華人圈風騷,故而製作圈還有「東南亞歌手,台灣製造,大陸市場」這類的說法。從這個角度看來,像「陳淑樺」這類巨星歌手的暫隱,其實也正說明了「巨星」歌手生產與製作模式,已然消逝。
在新世紀裡,另一種更具有所謂「體驗經濟」形態的娛樂形式正逐漸成形中。代替錄音間的是那更炫人耳目更具聲色犬馬又有戲劇效果的演唱會,及其主導的音樂生產。可以這樣輕問:流行音樂將因此而更具有闡述歷史心情的能力嗎?
答案也許正在風中飄揚。青春的肉身與年華終將老去,不變的是,每一年代中經由文化產品所攜帶的歷史碎片,總會在不經心打開音樂盒的那一瞬間輕洩而出。
(作者為台北市文化產業與政策交流平台「文創藝站」專欄主筆)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