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張穆庭
張穆庭是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研究生。2001年,他還是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時,到大陸參加了一次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這次活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先後創作了《北京衚同》和《1937—南京大屠殺》等歌曲。2004年9月開始,他又歷時5個多月,自己花費40多萬元人民幣,把歌曲《1937—南京大屠殺》拍攝成音樂電視,並製作成專輯進行義賣。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張穆庭希望通過這首歌曲紀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
說起這首歌曲創作的起因,不能不提起2001年的那次北京之行。
張穆庭:2001年的時候到北京,當時台灣方面由馮滬祥舉行的一個中華文化研習營,讓我們一些大專青年到北京大學做交流訪問,在老舍茶館附近的一個衚同裏面,我們閒來無事去逛逛,在衚同的穿梭間,無意中遇到了一位老爺爺,他見了台灣同胞也很激動,他就給我們講了很多有關他自己的背景,那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難者,也算是倖存者。
張穆庭遇到的這位老大爺,年輕時是在南京秦淮河擺渡的船工。1937年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候,因為到外地撐船,他本人倖免於難。但等他返回南京以後,再也找不到自己初戀的女友。後來老人輾轉來到北京成家立業,但那段往事卻再也難以忘記。
張穆庭:他在說故事的時候就已經淚流滿面,一開始可能還好,因為時間久了,但是越講,他越深入到故事當中,所以他之後就難過地落淚,他流了很久的眼淚。
張穆庭上中學時也學到過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課本裏兩個殘暴的日本法西斯軍官進行殺人比賽的照片,至今他還記憶猶新。對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後屠殺30多萬同胞的暴行,張穆庭當時雖然感覺非常震驚,但南京大屠殺對於他,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這一次親耳聽到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講述自己的不幸遭遇,震撼之餘,張穆庭被深深打動了。回到台北以後,他心裏一直惦記著要為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寫一首歌曲。
2004年3月,他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部名為《五月八月》的影片。這是一部透過孩子的眼睛,表現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民帶來不幸的影片。影片深深觸動了張穆庭,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幾乎是含著眼淚,完成了曲子的創作。
張穆庭:在看《五月八月》的廣告時間,兩段廣告時間就寫出來了,曲子寫出來是花了五分鐘,在這個曲子寫完之後一個禮拜,詞才出來,幾年前北京衚同裏,老大爺含淚講述故事那一幕,在張穆庭的頭腦中反復回蕩……在《1937 》這首歌曲中,張穆庭以娓娓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因為南京大屠殺而遭到毀滅的愛情故事,平淡中透露出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
1937歌詞:
一扁舟 橋下輕滑過 , 老船工道盡長江愁。
多年後 舊地尋芳蹤 , 人去樓空意悠悠。
楓橋過 但見雨花樓 , 渡江口 傷痛泣訴說。
牆垛破 遍地滿瘡孔 , 化歸塵煙 雨水落。
這些年 我哭過一夜又一夜
舊相片 我翻過一頁又一頁
閉上眼 想起你的從前 , 這世界 已離我太遙遠
一轉眼 場景又染紅一整片
望著天 喚不回曾經的誓言
說再見 短短的一瞬間 , 閉上眼 幸福只剩殘缺
<embed src="http://6.mms.blog.xuite.net/6/7/d/a/13720303/blog_105367/dv/4173546/4173546.mp3" width="280" height="45" type="audio/mpeg" autostart="true" loop="1" volume="0" />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