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寶甕〉(代序)
~本文出自《瑞穗的靜夜》,預訂97年9月底出版。
撰文 / 祝建太(李潼夫人)
李潼寫作靈感的來源,無所不在,包括他閱讀書報、電視新聞、旅遊見聞、運動散步、與朋友、庶民閒聊,甚至在床頭也有紙筆,夢中靈光一現,就信筆記下,所以李潼寫作的素材總不虞匱乏。
不知何時李潼的書桌角落放了一個陶甕,那是作陶藝的朋友送他未上釉彩的素胚陶甕,李潼用墨筆書寫「拾寶」二字。
李潼走後,一日我好奇地把手伸進陶甕,好深啊,裡面塞滿了一張張捲起的白色字條,我展開看,上面寫了一行行字,都是觸發他寫作的素材吧!如:〈有誰去過烘爐地〉、〈斑鳩一號〉、〈旋風蝸牛〉、〈鼻子的旅行〉……有的主題已完稿發表、有的正在進行,也有未動筆的,我可以想像有時李潼不知要先寫那一個主題時,就把大手伸進拾寶甕裡,從其中汲取那些日日累積靈感的泉源;我不知道他指尖是否有順便攪和一下?現在想想能被抽出寫完的題材是幸運的。
在生病時李潼會經常向我述說過去回憶,一些在腦中停格的畫面,以及誠實招供我誤解、不知的事。他說起一篇故事〈米畫〉,「……新婚不久,有一天他騎著腳踏車下班,經過米店,順便買了幾斤米,放在車後座;但回家途中,突然下起雨來,淋濕了米袋。
「回到家中,急忙地上鋪張紙,他蹲下來,打開米袋,把米倒出,仔細攤平、晾乾;靜下來時,他想自己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就用手指隨意在米上畫著,不知不覺畫出妻子的臉……」這個故事他覺得有些意思,想寫。
剛結婚時,我們在宜蘭租屋居住。或許是等車麻煩,為了方便,他騎老式的腳踏車去學校,每天經過蘭陽大橋是有些遠、危險的。我卻一直以為他坐公車去羅東上班。
病中閒暇時,李潼常敬謹地在白色的卡紙上寫字,寫發表過的詩詞,送給朋友,或自己留起來,這樣的動作,在當時覺得有些特別;但現在看到這些字跡,卻覺得親切、珍惜;或許是小說作家,他早已想到故事的結尾,甚至「劇終」以後的事。
〈瑞穗的靜夜〉一文,曾被選入國編版國中教科書,因為是國文老師,我曾經兩度教過這篇文章,第一次覺得很尷尬,我居然不動聲色地上完了這一課;事隔多年,學生遇見我談到這件事,感覺是:老師好低調。
第二次再教的時候,學生已耳聞,所以我回答他們好奇的發問,包括:「跟師丈在那兒認識?談戀愛的經過……」、「溫泉旅館還在嗎?老闆長什麼樣子?」等問題。〈瑞穗的靜夜〉也曾被選過聯考的閱讀測驗,記得當時國文科一考完,李潼就接到一位當老師朋友的電話,問他其中一題的答案是什麼?李潼還考量了一會兒呢。
《瑞穗的靜夜》一書原名《這就是我的個性》,李潼說:「落筆寫短文的時間,當然比撰寫五千字、一萬字的小說來得少,但是它構思的工夫,其實並不短小。這本短文集的篇章,收集了我近六年的五百字至兩千字左右的短文,時間之長,是我自己的一項紀錄。」
李潼認為小品文並不見得比長篇好寫,因為在有限的篇幅內簡潔地暢敘故事及意涵,並不容易;但短文的寫作也是磨練筆力的機會,讓他在寫長篇小說前作了很好的練習、預備。
日前將該書加以分類、編排,小部分刪除,使其更條理、清晰地呈現文章特色。溫讀一篇篇短文,勾起我許多回憶,彷彿李潼的形貌、聲音又在眼前,他對生活的體會、觀察,探索新奇的事物,也能從平凡事物中尋找、凸顯特殊之處;坦率表達自己看法,不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意見很多的人,其中確也能擦拭已經被蒙蔽的真知,或戳破人云亦云的庸俗。這就是作家李潼。
■<瑞穗的靜夜> 一文,曾入選教科書:
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九年一貫國中國文《綜合文選》(南一版)
康軒版教科書教材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