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農業靠發錢 是掩飾政府失職最簡單的方式
2018-03-13 13:13聯合報 記者
彭宣雅╱即時報導
選舉年到了,農產品產銷失衡時,農業縣首長面對選票的壓力可以想像,但地方緊急啟動耕鋤費用,還由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交由農委會埋單,等於全民承擔,就很有討論的空間。
發錢,是最簡單的方式,也是掩飾政府失職與無能最容易的方法,早年大宗蔬菜產銷失衡時,高麗菜、大白菜都曾啟動過耕鋤,柳丁十多年前也曾經啟動廢園,但因為這方式會造成基層兼業農民的過度依賴,使得政府的產銷調節更加困難,專業農戶會看情況自我調節,但官方在農業政策上,從民國100年後再也不啟動耕鋤了。
連國民黨執政時代都不願意使用的農業產銷調節舊方式,民進黨卻在選舉年到時,走了回頭路,顯示即使已經到了民國107年,政府仍沒有心去解決農業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發錢最快、效果最好,最糟糕的是,這還是全體納稅義務人的錢,不難想見雲林今年的選情緊繃。
台灣年後菜價低迷,這是一個周期性、結構性的問題,菜價的波段,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來說,是有能力處理的。
端看連續休市後、3月8日元宵節後的開市量價即可證明,當天到貨量2370公噸 ,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19.9元,冬季蔬菜到台北一市到貨量平均約1800公噸至2000公噸,這一天,休市後的開市2370公噸雖略多,但不是沒辦法消化,且價格平穩,這背後是產地農民、農會、產銷班、合作社、承銷人的調度配合,以及北農全體工作人員、全員動員、全體停休的貢獻。
3月8日,北農已經證實自己有這樣的調節能力,當到貨量超過一定的限額,產地就別再送了;但事實也證明,在3月8日前,這調節功能並沒有全然發揮。
北市是消費端、產地是生產端,生產端配合消費端無庸置疑,當休市日底定時,調控、計畫可能的因應,就是北農與負責督導北農的農委會之責任與義務,但這回年後休市直到了第三波,輿論排山倒海來,才全員動起來,顯示事前農政單位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國人最愛跟日本比較,連總統蔡英文也曾拜訪取經的日本大田市場,是東京都內生鮮食品設施規模最大、商品量最多的拍賣市場,蔬果、海產都是拍賣的內容。但是大田市場在2017年12月31日到2018年1月4日連休5天,緊接著下一周1月7日8日又連休兩天,如果硬要說大田市場9天裡休市了7天,恐怕要被外界責難了;再者,我國去年因應禽流感疫情,還緊急禁運禁宰了整整7天,即使實施兩天前才倉促決定,不也有調節因應措施?
批發市場休假怎麼休影響最小,未來都可以討論;北農由誰當總經理、是否看得懂財務報表也都無所謂,只要能做好農產品的產銷調節工作、發揮農產運銷公司該有的功能即可。
北農決策者是農委會推薦的,公司內也有農委會的官股,所有北農的決策報告農委會都要看過,有問題必須因應、補正,若對於董事會的決議認為不妥,事先因應的各項方案、產銷調節措施都該出爐,並隨時調整檢討補強,但距離去年7月確定休市至今,有超過半年的時間可以反應,但全國最高農政主管機關農委會,這段期間做了什麼?
相較於農委會一片菜價「平穩」、「過關」、「調配得宜」的吹捧,殊不知,現在呈現的「菜價平穩」,是建立在這段期間,農會、合作社間彼此相互調度幫忙上,因為南部有太多各式農作物根本就直接「在欉紅」、在田間來不及採收或直接放棄採收,這些農作物損失的量價,根本無法估計。
官方沒人檢討、反省自己在這個崗位上是否有做好應該做的工作,對於這次的疏忽承認錯誤,並誠心對外道歉,避免未來重蹈覆轍;過去兩周,中央地方除了相互指責、拚命各自洗風向外,還在菜價平穩、沒有崩盤的情況下,端出地方政府耕鋤、全民埋單的怪現象。
缺乏作為以及反省能力的政府,才是國家現階段最大的悲哀與困境。
日本東京都規模最大的大田市場,今年1月新年假期也連休。圖/翻攝自網路
中南部多種作物,在這段期間直接在樹上完熟,損失難以估計。圖/農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