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墊錢、拿不到補助 民團訴原鄉長者難用長照資源
2017-12-08 10:45聯合報 記者
羅真╱即時報導
長照資源的配置若非以使用者需求出發,資源就可能無法抵達需要者的手上。民團舉例,原鄉長者習於互助、換工,經濟所得較低,但失能後的醫療與照顧經常需要錢,許多長者因為有保留地或建物失去補助資格,一聽到需另付費,就自願放棄服務,盼衛福部在偏鄉設置有原民加入的長照推動委員會,讓委員會與當地照管中心合作,根據在地需求更彈性分配資源。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發言人Yunaw Sili(宋聖君)表示,台灣長照資源分配長期以都市、漢文化為思考主體,致使資源不合用或到不了偏鄉,有研究資料顯示,台灣55個原住民鄉鎮區中,高達42個原鄉的失能老人獲得的長照資源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近3成原鄉資源更不及全國失能老人平均經費的一半。
Yunaw舉例,山地偏鄉原住民發展出互助、換工等交換行為,經濟所得相對於都市低,但失能後的醫療與照顧經常需要錢,長照2.0針對低收失能者全額補助、其餘則得部分負擔,在地組織轉介過的個案中,約半數原鄉老人礙於家中保留地或建物、不符補助資格,一聽到要付費用就不敢使用資源。另外,如輔具申請得先墊錢、再核銷,也讓經濟弱勢長者卻步。
高齡70的讀曜阿公是獨居身障者,今晨6點從宜蘭山上出發來到凱道,他說,自己有塊土地,但身體不方便、早就不能種,但也因此不符合低收全額補助資格,身上沒有多餘的錢能使用照顧資源,想來凱道看看總統府、告訴總統。
Yunaw也提到,原鄉地區礙於土地使用問題,長照機構設置不易,大部分服務為到府式的居家服務,但幅員遼闊且公部門未按地理特殊性分區給資源,如一條河流可能劃開3個區域、卻同屬一個服務單位,有限的人力到府服務困難,許多原鄉長者即便核定能得到服務,但實際上卻用不到。
1210世界人權日前夕,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遊行至凱道陳情,訴求包括在每鄉設置長照推動委員會,讓長照資源分配能納入部落聲音與部落共同管理,也盼主管機關按地理特殊性重新規劃適切的服務提供網絡等。
高齡70的讀曜阿公(右)是獨居身障者,今晨六點從宜蘭山上出發來到凱道,他說,自己有塊土地,但身體不方便、早就不能種,但也因此不符合低收全額補助資格,身上沒有多餘的錢能使用照顧資源,想來凱道看看總統府、告訴總統。記者羅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