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生變沒人可生 一張表看台灣人口危機
2019-04-04 11:08經濟日報 記者
林彥呈/台北報導
「世界人口綜述」網站列出2019年版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敬陪末座。(法新社資料照)
日前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發布的一則報告指稱,台灣生育率在全球200國家中敬陪末座,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儘管國發會強調,報告中引述的數據有誤,台灣並非最後一名,但生育率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高齡化、少子化趨勢仍難遏阻,我國人口結構在不久的未來又將面臨哪些危機?(台灣出生率 全球最後一名)
國發會當時強調,政府積極推動「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營造「0-5歲全面關照」友善育兒環境,希望透過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量、建置托育準公共化機制,以及擴大發放育兒津貼等具體策略,提升國人生育意願,以達到2030年生育率回升到1.4人的目標。
生育率究竟為何低迷不振?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改變之外,或許更殘酷的現實是,由於養育、就學、居住成本日漸高漲,導致許多年輕人即使願意結婚,卻礙於龐大的經濟壓力而「不敢生」。
即便政府祭出種種政策,是否會有具體成效猶未可知,但從幾項迫在眉睫的關鍵數字來看,台灣已經深陷老年、少子化的泥淖,長此以往,恐怕也將從「沒錢可生」演變至「沒人可生」。
先看國發會去年8月發布的2018年至2065年人口推估,我國將於2021年達到總人口高峰2,361萬人,此後便進入人口負成長,較前次推估時點提前三年,人口紅利也將於2027年消失,揮別逾30年的勞動力黃金時期。
國發會人口推估每二年更新一次,自1951年以來,我國婦女生育率呈現長期下降趨勢,限縮人口成長動能,未來總人口成長由正轉負,凡此種種均是值得注意的警訊。
2017年新生兒人數跌破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也已正式超越15歲以下兒童人口,預估未來10年,台灣各級學校的學齡人口將較10年前減少一至三成,至2054年時,總人口數將低於2,000萬人。
此外,台灣去年正式邁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的「高齡社會」,八年之後的2026年,更將成為老年人口占比逾20%的「超高齡社會」;若從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的時程來看,均較美國(15年)、日本(11年)、法國(29年)及英國(51年)還快上許多。
在扶養比方面,預估將由去年的37.9增至2065年的101.4,代表每百位青壯年人口須扶養101.4位依賴人口,扶養比上升的主要原因為扶老負擔快速增加,將由去年每5位青壯年人口扶養1位老年人口,降為每1.2位青壯年人口即須扶養1位老年人口。
由於生育率長期持續下降,使得育齡婦女人數隨之減少,連帶影響未來嬰兒出生數。就算在總生育率大幅上升至1.5人的高推估水準下,未來出生數仍將轉為減少,由去年19萬人減少至2065年13萬人;倘若未來讓總生育率持續下降至0.9人的低推估水準,則出生數減少幅度也將擴大,2065年出生數預估僅剩5萬人,較去年減少七成。
雖然人口紅利結束時程與前次推估相當,但與此同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也將超過500萬人,社會負擔恐將加劇,也不免令人憂心國力日趨下滑。
若再觀察近來的就業調查報告,雖然政府官員頻頻宣揚國內景氣好轉,失業率創近18年新低,但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後,同時卻也反映些許隱憂。
以就業人數為例,2015年前動輒年增10萬人以上,近年的成長幅度卻遠不如昔,今年1∼2月更已降至7.6萬人。
對照人口結構變化趨勢,2000年後出生人口逐年減少,我國15歲以上的民間人口年增數近來愈趨低迷,甚至不如十年前的一半,顯見少子化對於人力供給的影響也已浮現。
主計總處官員解釋,若從人口結構的供給面來看,我國15歲以上民間人口與勞動力增幅近年趨緩;而在勞動市場需求面,廠商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自動化,部分製造業、服務業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以致人力需求不再那麼強勁。
官員表示,供給、需求雙雙降溫,確實可能影響就業人數減少,但實際情況仍需更多數據資料佐證,主計總處也將為此開辦專案調查,屆時再來判讀會較精確。
延伸閱讀 》
家長快看 蘇貞昌釋幼兒「四多」福利
準公幼收費新制出爐 分3級距月繳不逾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