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廊簷下:台灣民眾申辦大陸居住證的利弊得失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樣式 (照片來源:中國公安部)
【林士清/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最近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居住證)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便民措施的背後其實隱含高度的政治意味。一方面居住證確實有利於台灣人在大陸發展,但卻涉及的所得稅務及強制納入社保等疑慮,相對於年輕的台青對申辦居住證的熱忱,老一輩的台商或台幹的申辦意願則相對不高。號稱在大陸地區發展的台灣人高達百萬,但迄今申請人數仍不到三萬,數字背後一定反映一些脈絡。
筆者認為應該諒解申辦居住證的台灣人民確實有各種「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頭」的苦衷,但在大陸地區的台灣人對於申辦居住證也充滿各種疑慮,疑慮未解開之際或已建立申報及管理機制之前,不應該動輒以政治操作為由,而剝奪申辦居住證者的公民權利,讓長年奔走於兩岸的台灣人,內心的政治疏離感加遽,動輒成為被政治操作的對象。
無論台商、台幹或台青,常駐在大陸地區的台灣人最近面臨到兩難的局面:是否要申辦設計樣式如中國大陸身份證般的港澳台居住證?
該證件享有幾乎等同當地國民的權益,對日常生活及銀行理財也有所幫助。自2018年9月1日開始申辦開始,截至本文截稿為止,已有近三萬台灣人申辦居住證,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上海、浙江及江蘇等沿海地區。申辦人只要帶上台胞證、居住證明、開學或工作證明,至轄區派出所現場拍照、採集指紋即可。申辦居住證的程序可謂簡便,唯即便申辦到居住證,類似酒店居住限制、辦理銀行業務或申辦微信公眾號等,仍得等到相關電腦軟體系統更新,才能持領居住證享有等同當地人的便利性。
交通出行、就業限制、購房不易、醫療問題...等等,向來是大陸涉台單位辦理各種輿情座談會上,讓旅居大陸的台灣居民居最為抱怨的區塊,未來申辦居住證之後是否會得到緩解,還得看居住證的相關配套實施狀況而定。
不過,相對於年輕的台青對申辦居住證的熱忱,老一代的台商或台幹對申辦居住證的意願相對偏低;因為申辦居住證得面臨「海外金融賬戶共同申報準則」(CRS),繳納所謂的全球所得稅。即便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召開記者會宣布居住證與納稅議題脫勾,但國家稅務總局迄今仍未拍版定案,申辦居住證倘若不申報所得稅,享受居住證的國民權益卻不負擔納稅義務即變成例外。大陸號稱有近百萬台灣居民常駐,但申辦居住證的人數迄今兩萬多,而台灣媒體宣稱大陸台辦系統之後也不再公布申辦人數,可見這個申辦數字背後隱含各種玄機,而數字上的較量未來應該會成為雙方爭執民心所向的焦點所在。
便民措施的居住證隱含高度的政治意味
只要是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之一,皆可申領五年期限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1)港澳台居民前往內地(大陸)居住半年(183天)以上;(2) 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3) 未滿十六周歲的港澳台居民,可以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住證。所謂的合法穩定就業,意指個人所得稅半年以上的繳稅紀錄;合法穩定住所意指居委會開具的居住證明;連續就讀意指學籍記錄,申辦港澳台居住證其實有門檻限制。至於大陸為什麼要制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按照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龍明彪的說法:
主要是為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具體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我們出台這項措施,就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為率先與台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為台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和便利。總之,便民、利民、落實同等待遇,就是這項政策意義所在。
筆者近日出席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上台發言的餐會,對於沸沸揚揚的居住證議題及台灣當局甚至有申辦居住證就得除籍的考量,劉結一主任表示相當不解。他表示因為居住證將台胞證八碼變為十八碼一事,國台辦及相關涉台單位早已多次舉辦各種座談會,落實同等待遇只是積極回應常駐大陸地區台灣民眾的要求,而且是有門檻條件的自願申領。事實上,申辦居住證能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三項權利,也能落實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法律援助、其他法律服務等六項服務,意味著港澳台人員辦理了居住證,將與大陸人在生活便利上無明顯差別。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21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