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園長之死 BBC分析台動保問題
2017-02-02 17:28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園區園長簡稚澄日前使用動物安樂死的藥物輕生離世,讓台灣動保、安樂死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圖/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園區園長簡稚澄去年服用動物安樂死藥物過世,也讓台灣動保、安樂死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英國廣播公司BBC今日報導,除了描述簡稚澄生前的工作情形,也剖析了台灣現今的動保問題。
《BBC》報導,曾與簡稚澄共事的同事表示,簡稚澄從台灣頂尖大學畢業,原本可以到大型企業工作,但她選擇投入動物保護,簡稚澄過去受訪時也提到自己第一次看見動物被安樂死時,回家哭了整整一晚,工作2年間共安樂死了700隻狗,自己十分難過,還得被痛罵、冠上「屠夫」等稱號,但棄養動物的問題一直存在,加上零安樂死政策即將上路,讓她身心俱疲。
零安樂死政策即將上路,但因缺乏配套,收容所的貓狗恐面臨惡劣的生活環境。 圖/報系資料照
報導中點出台灣動物保育的問題,包含高棄養率以及流浪動物的高繁殖率,雖然近十年在動保人士「拒絕棄養、領養代替購買」的倡議下有所改善,但動物被棄養的數字仍居高不下,許多收容所的員工除了工時長,還得面臨資金不足等壓力,某些收容所更會將一半的動物安樂死,簡稚澄任職的桃園庇護所已經是安樂死比例較低、領養比例較高的收容所。
簡稚澄的事件讓不少人開始反思台灣面臨的動保問題,認為是沒有落實相關法令及流浪動物的TNR(誘捕、結紮、放養),農委會當時承諾將斥資十九億元改善地方軟硬設備與提升人力缺口,被認為是治標不治本,隨著零安樂死政策即將上路,相對應的配套措施能否落實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