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台化勿演成大埔加巨蛋的翻版
2016-10-06 00:3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化彰化廠員工到彰化縣府抗議,與警方推擠衝撞。 記者林敬家/攝影
台化彰化廠遭縣府強制停工,縣長魏明谷甚至說出「台化沒理由留在彰化市」的強硬談話,擺明欲除之而後快。此舉已引發三千台化員工的抗爭,在縣府前聚集不散,抗議縣長鴨霸。此案的發展有如柯文哲揚言拆大巨蛋外加劉政鴻拆大埔的綜合翻版,接下來,更可能上演國道收費員抗爭的戲碼;魏明谷若恣意而行,後果恐非他所能收拾。
先談縣府逼迫台化停工的是非。此次事件導火線起於廠內三座汽電共生燃煤鍋爐能否繼續操作,台化公司在三個半月中遞出卅七次申請,不斷遭縣府環保局駁回,導致三張許可證在九月底均告失效而被迫停機。這三座鍋爐,有一座製程確不符合排放標準,已先行停機;至於另兩座,連經濟部長李世光都說,台化的排放「符合彰化縣府的最嚴格規範」。那麼,縣長有什麼權力強行關掉一座合格的工廠?
就環保觀點而言,台化如果一再排放汙染物妨害居民健康,縣府當然可以不斷取締重罰,甚至勒令停工。但如果依「最嚴格的規範」,經濟部都認為台化符合規定,縣府若還強行關廠,台灣還是個法治國家嗎?
從台化案,看得到台北市長柯文哲打大巨蛋的脈絡:地方首長先把廠商妖魔化,然後不斷利用行政權力進行程序杯葛,包括打臉、威嚇、一再退件卻不說明理由,弄到廠商不知所措。柯文哲的粗暴和傲慢,如今已經嘗到苦果;但魏明谷正在興頭上,仗恃有民眾支持,根本不把程序正義放在眼裡。
再談台化如何遷廠及都更的問題。台化彰化廠建於一九六五年,至今超過半世紀;當年位於郊區的工廠如今被街區環繞,一方面見證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成為市區中不協調的存在。近年台化頻傳虧損,也意識到遷廠及轉型的必要,因此在二○一三年同意辦理都更,除保留若干廠區土地作為產業專區,其餘則配合縣府七期都市計畫改建為住宅區及商業區,並提供四分之一土地作為公共設施之用。問題在,魏明谷接手縣府後,要求台化徹底遷走,不許保留任何產業專區;然而,台化廠區內還有台塑的生醫、貨運、新能源的鋰鐵材料等新興部門,台塑讓這些無汙染之虞的事業留在原地。也因此,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才會嗆縣府:「要我們的地,就要把我們趕出去。」
彰化縣府逼迫台化遷廠的手段,跟當年苗栗縣長劉政鴻為了興建工業區而強拆大埔農宅,其實如出一轍。所不同的只是,台化案是為了「徵工為商」,而大埔案則是「徵農為工」;但若論公權力的粗暴,魏明谷則不輸劉政鴻。試想,當年劉政鴻以竹科擴建之名拆大埔農戶,又同時藉擴大都更之名拆除與工業區擴建無關之張藥房等多戶民宅,造成民眾悲憤莫名,以致社會沸騰。大埔留給台灣的教訓是:政府不可藉開發之名而行侵犯民眾權益之實;而如今,魏明谷卻大剌剌師法劉政鴻,覬覦民間企業土地,率性而為。試問,農地和民宅的私產應該尊重,企業的土地就可以豪奪嗎?
我們要提醒魏明谷的是:嚴格取締非法排放,和加速彰化的都市更新,都是正確的目標;但是若因心態急躁而採取過當手段,乃至罔顧法令濫用公權力,就會使問題變質,使原本正確的目標變成政府的不義。簡言之,一,用不斷駁回申請的手段來逼迫台化關廠,是濫用行政權力;連經濟部長都為台化喊冤,魏明谷仍一意孤行。二,用強迫關廠的手段來遂行縣長加速都更的欲望,是對私人財產的不當取得,這是台灣法治的大倒退。
退一步看,台化和彰化縣府其實不是沒有可以商榷的共同目標,雙方不妨坐下來再行溝通。否則,一旦台化演成大埔加巨蛋的翻版,魏明谷距離柯文哲和劉政鴻的下場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