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們」 只有「我們」台灣人
2016-06-11 02:58 聯合報 袁孝維/台大教授(台北市)
台灣民政府成員洪素珠,辱罵老榮民的影片引起撻伐。 圖/取自youtube
分享
哈佛大學每年畢業典禮的演講,都成為關注焦點,因為它傳達的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價值觀與對未來世代的期許,聽眾對象更遠遠超越了當季畢業生。今年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以豐富的人生閱歷,發表動人深刻的演說,內涵底蘊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持續發酵。
史匹柏的演講提到了「部落文化(tribalism)」的陰暗面,「認同」讓我們找到同伴,有了安身立命之處,但是區隔了「我們」與「他們」,製造出的對立往往源自仇恨。日前洪素珠狂罵老榮民的影片,正是史匹柏所提及的歧視穆斯林、猶太人、弱勢族群或LGBT(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者)族群同樣的道理。
台灣存在的「本省人」與「外省人」情結,洪女的行為是極端,自應受到譴責。但是這樣的撕裂與仇恨,其實在台灣的各角落,上自政界、學術界、職場,下自一般普羅大眾生活的菜市場、公園,層出不窮。洪女的作為,有沒有在一些人的心中是暗自叫好叫爽的呢?
現今全球倡議多樣性,舉凡生物、文化、社會等,因為多樣,才能造就更多包容與穩定。我們常掛嘴邊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號稱的台灣人,其實是多元組成的,原住民、唐山人、荷人、日人、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外省人、在台灣出生的番薯人、新住民等,組成了這一群勇敢的人民。多元的文化習俗與大江南北的大宴小吃,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吸引國際友人的。
我父親來自大陸,我母親在台灣出生,我是番薯芋頭。父親來台灣超過七十年,他人生五分之四在台灣度過,他是台灣人,只是偶爾會想念他出生的地方。我當然是台灣人,生於斯長於斯貢獻於斯,但當父親過世,我回大陸看到素未謀面的哥哥介紹父親幼時汲水的那口井時,我的心微微悸動。而我的學生們更是台灣人,他們對大陸的感覺是遙遠與陌生,強國的霸道,想當然耳,他們會有憤怒。
然而,不管是在如何層次與大陸的連結,不管你同意與否,我們大家都是台灣人,不能只有你自認愛台灣,別人就該滾出去。遺憾的是,近年來,政治的算計,政客們用仇恨狠狠撕裂不同源的台灣人。
轉型正義的出發點應該是讓台灣人了解歷史而放下過去,說實話,當年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已不復健在。如果轉型正義的結果是冤冤相報,無疑是讓台灣永遠停留在辦喪事的哀愁中。
史匹柏的演講說到,解決仇恨唯一方法就是更多的人性,用好奇代替恐懼,藉由彼此聯繫來尋找「我們」,而不是區隔「他們」,相信並接受大家都是同一個部落的成員,對每一個靈魂發揮同理心。
洪女對老榮民沒有同理心,我們都看到了。接下來,台灣人是否有機會一起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