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龍應台談轉型正義:沒歷史感卻當判官 很危險
 瀏覽1,573|回應5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2 03:42 聯合報 記者蔡惠萍/專訪

二二八歷史對台灣社會,也是一道需要縫合的傷口。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 圖/龍應台提供
分享「目前外界只在討論檔案保存,這三件文件外流只是冰山一小角,根本沒碰到轉型正義核心。」憲兵上門搜索魏姓民眾上網販賣白色恐怖時期文件,引發連串爭議。此事件表相上是濫權搜索,但關鍵是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些歷史文件?
檔案管理法 近用權不理想

前年九月,文化部主動爭取從準備熄燈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接收一萬多筆白色恐怖時期文件,當時主導者就是時任部長的龍應台。

龍應台表示,轉型正義分好幾塊—資料保存、真相調查委員會進行歷史審查、法庭審判、賠償,才是完整的架構。她認為,現行的檔案管理法不完備,民眾使用文件的「近用權」很不理想,年限、使用標準要當成國家大事來處理。她建議,政府應以獎勵的方式,鼓勵民間將手上文件捐給政府。

真相調查委員會 此其時矣

至於散落在官方的檔案,她說,威權時代很多機構可以逮捕、偵訊人民,但現在很多都被裁撤了,文件卻去了哪裡?因此得透過立法、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圖像要畫出來」。過去五十年散失的資料,一定要透過機制化的方法找回來。

她認為要推動轉型正義,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是第一要務,「此其時矣」。她說,東德共產黨一九四九到一九九○年統治東德,德國在一九九二年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主席是東德人,同樣地,民進黨完全執政才有機會推動,但難免也讓外界擔心會變質成為報仇工具。

漠視灰色地帶 另種不正義

龍應台以往讀過許多文件及口述歷史,發現很多資料真真假假;此外,她也舉例,柏林圍牆未倒塌前,東德警察開槍射擊逃往西德的人,「一個打心臟、一個打腳趾頭」,同樣職務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她強調,當中有很多介於黑跟白之間的灰色,打正義旗號,完全不處理真假之間的灰色地帶,變成另一種不正義。

她說,五○年代台灣政府,曾因粗暴而傷害了很多人,但如處理過去是用一種自以為是、簡單的今是昨非,甚至加上一些報復心態,卻稱之為「正義」,「我會非常擔心」。「我會等著看蔡英文會有怎樣的高度跟魄力組成有公信力的真相調查委員會,因為現在已晚了」。

但不論怎麼做,她要提醒,要處理這段黑暗的過去,不是「我們」對「你們」,而是「我們」對「我們」。她說,「這是一段共業,大家一起支撐出來的社會」,當大家做出道德及法律審判時,「台灣當時的國際處境、社會氛圍要不要也考量進去?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問自己」,這是台灣人共同要修的功課。

學習人權 給社會機會教育

她直言,沒有歷史感卻要做歷史的判官是危險的,恐怕不夠資格,「很可怕」。推動轉型正義不是為了報復,給社會最大的機會教育是,學習到什麼是人權。

她說,對歷史的追究要既誠實又要了解人性的複雜,如果只是叫囂著要轉型正義、氣勢凌人,「我會緊張,這是一種精細工程,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才是對的心情。」而不是以另一種傲慢與粗暴來處理過去的傲慢與粗暴,卻還打著正義旗號,那真的太虛偽了。

她認為,過去國民黨若要推轉型正義,會被認為是打自己,「要真做,就是現在」,這是一個國家「轉大人」的契機,但如果還是變成鬥爭機器,「我也認了,就是這個國家不配轉大人」。


龍應台談轉型正義 圖/聯合報提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052
 回應文章
各執歷史觀 文史工作者須謹慎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3 02:35 聯合報 翁煙源/藝術工作者(宜蘭市)


聯合報專訪龍應台談轉型正義,龍直言:沒有歷史感卻要做歷史的判官,是危險的…「很可怕」。讓我想到,宜蘭是全國最早擁有縣史館的方政府,不少在地文史工作者,也努力挖掘珍貴史料,讓鄉親更深層地認識地方故里。

歷史是湮沒在過去時間裡的活動記載,久遠些的,除正史記載外,不少是田野調查的口述補綴,往往會有遺漏或添加;即使正史亦因當時執政者的取捨,而多少也會有出入,因此讀史要學會判讀。

最近得閒翻看不少有關地方及台灣的歷史書,各版本雖大同小異,但在不同研究背景的人身上,似乎產生不同解讀,尤其當各執己見時,往往會碰撞演變成筆戰。

有位朋友新聞工作退休下來,從事一些較少人關注觸及的歷史,當他提出宜蘭歷屆縣長有多少人是有客家族裔背景時,即引來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不以為然。

我有時提及,道卡斯族可能跟賽夏族有關連時,竟也有人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當各有成見時,難有共識矣。

日前翻到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有關台灣歷史的記載,他多方引證日、荷的文字史料,一一解開不少歷史的盤根錯結處,但還是有不敢完全下定論處,何況是一般文史工作者,判別引導可能真的很危險。

歷史重要的是,提供後代的人去接觸了解,進而發揮借鑑功能,看看許多朝代的歷史事件,往往一再重覆同樣的事情,只是時地人事的置換。

若無法互相尊重包容,歷史反而常成了政客用來撕裂族群的工具,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時對待歷史亦同,謹慎看待歷史是必要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867
聯合/討厭黃安,別變成黃安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3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黃安10日凌晨飛抵台北,用救護車送進振興醫院,十餘位黑衣人護送黃安進入病房。 記者邱德祥/攝影
分享敵意引發敵意,黃安這下該嘗到了滋味。稍早他在大陸胡亂檢舉藝人,現在返台治療心疾,立刻遭到萬人攻伐。有立委提議將他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甚至有醫師「祝福」他心臟血管「塞好塞滿」。
只消看看網路上的撻伐言論,一個小人得志的黃安,短短幾個月誘發出多少張牙舞爪的小黃安,即可知仇恨果然是一種強力傳染病毒。

令人好奇的是,當許多人在那裡指指點點咒罵黃安時,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模仿黃安?黃安之可鄙,就是靠著檢舉來販售「仇恨意識」,以莫須有的政治標籤來抹黑他人,並以此自炫。而今天許多民眾厭憎黃安,到了「惡之欲其死」的地步,其邏輯其實和黃安沒有兩樣,都是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黃安和咱們「不同國」,所以他沒有資格享用台灣的健保。

我們很難說,這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就無所謂,但且看竟有以懸壺濟世為業的醫師公開在臉書上號召為病魔集氣,祈禱「病魔戰勝黃安」;這種態度,究竟在表現什麼專業?黃安若是心胸狹隘的偏執狂,這樣的醫師難道不是其複製品?相形之下,吳宗憲引《禮記》「里有殯,不巷歌」評論黃安,雖然酸,至少酸得節制。

討厭黃安的人,為何變得跟他一樣狹隘?主要是有些人只求情緒的發洩,卻不思考這表現了什麼價值,失去理性而不自知。以暴制暴容易,能以柔克剛才是真本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847
仇恨情緒瀰漫 台灣還美嗎?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藝人黃安返台就醫引發議論。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邱德祥/攝影
分享前陣子,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提案邀達賴喇嘛來台,提議動機與可行性當然可討論,但隨即出現猛烈抨擊藏傳佛教廣告!我本想寫一點淺見,但事情忙,就擱著未動筆。
後來,朋友約我去參加一個所謂「小旅行」,看了活動內容與主辦單位,是藉所謂「音樂節」活動,去幾個二二八事件槍決相關地點,心裡浮現去年也被哄去「小旅行」的經驗;結果是個直銷大會!說穿了,名目都堂皇亮麗,但內裡卻非表面顯現之目的。

日昨,台大森林系系主任在聯合報寫,關於學測四十八級分藉繁星進森林系的評論,文章轉載者眾,我花了兩天讀了幾個連結下面的留言,遺憾發現一些教改支持者,直斥該系主任「沒格調」,嗆台大森林系別拿政府經費!

其實說穿了,現在大部分學校都畏懼招生不足,大學整併又在南藝大抗議下被順勢喊卡,繁星或其他入學管道對大學甚至高中而言,都成為搶學生的招數,倘若缺少深度、廣度的檢討,那些情緒性仇視言論,對整體高等教育之困境有何助益呢?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黃安回台治療事件,由於黃安是鐵桿統派,被很多台灣人厭惡,連一些醫生都跳出來斥責,黃安沒資格得到健保醫療。然而,何時開始,我們自豪的健保制度,也須先考慮病患的意識形態?即使作奸犯科者,享受健保的權利,只問有否依規定納保,而非對之進行思想審查。

某些人人品低劣醜陋,正因其信度、效度不足,甚且成為自己「義正詞嚴」的反諷。當我們急著用謾罵、排擠的方式,剝除意見不同者的正當權利,或將其「消音」,其實剛好拿掉了「對照組」,豈非更顯不出自己的正當性?

近兩個月來,台灣社會瀰漫一股莫名的仇恨情緒,隨著政治風向轉變,舊的圖騰勢微,新圖騰被建構,而社會上對不同意見者的仇視,則在愈來愈無節制的激烈言詞、鬥爭、憎厭裡顯現。也因此,幾乎每天都出現芝麻小事,就互相告上法院的新聞。在此社會氛圍下,想追求進步、共生、和解,只怕是抱薪救火。

台灣一面自誇「最美風景是人」的同時,如何不自失立場,繼以說服全世界,關鍵在於建立自信,莫要不惜一切逼別人與自己站同一陣線,變成一言堂。

古詩兩句:「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若大家都爭先吶喊,又都希望別人噤聲,那一點真道的靈犀與慧心,將離我們社會愈來愈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330
搜集白色恐怖史料 龍應台:文明國家一定要做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2 03:42 聯合報 記者蔡惠萍/專訪

 

「再生補破網」收藏的白色恐怖文件。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國民黨因背負「加害者」的原罪,推動轉型正義的角色尷尬,龍應台卻在文化部長任內推動轉型正義第一步—主動承接白色恐怖時期文件、舉辦相關展出,但也承受來自政府內的「異議」。她自承,她跟藍的朋友不一樣的是,她認為轉型正義是該做的事;但她跟綠的不一樣的是,她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會開始搜集白色恐怖史料?龍應台說,她在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時,發現有個資料線索在海軍,但對方告訴她,「資料全部在地下室,有次泡水後,全沒有了」,她再問陸軍,也沒人知道。

後來研究國防部歷史的軍方人士告訴她,當時國民黨是倉皇撤退到台灣,接著五○年代是風雨飄搖中求存的時代,這種情況下,誰會有「史料很重要,要被嚴謹保存」的觀念?因為能丟就丟了,要往前走、求生存。

前年九月間,她在報上讀到「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要結束了,她主動向行政院爭取接收一萬多筆白色恐怖時期文件。一來她擔心,國防部一路走來的歷史印記,「要它突然變成一個重視史料的單位,是不大可能的事」,如果這些資料回到國防部,會不會被當成很普通的東西,年限到了就銷毀,也不會想到開放。

再者,她也擔憂,萬一單位間踢皮球,又掉到某個民間單位,變成沒人監督、被遺忘了,或是不知道如何被運用。她認為,白色恐怖歷史對台灣成長非常重要,也攸關一個社會文明的成熟,文化部就主動承擔了。

她說,雖然當中大部分是影本,因原件散置在各個單位,但這是唯一以人為單位的文件,於是她趕快撥一筆經費,做出完整的開放步驟。她說,取得資料的目的是為了開放,但不能一取得就開放,當中涉及很多個資、真真假假,需要專業人力整理,更是知道國際的作法。

但她也坦言,當時做這些事確實是有壓力的,包括過去她在人權館做展覽,也會被當成給人家(反對黨)「火藥」,「但我認為台灣要有點志氣讓人覺得是文明的國家,這件事一定要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072
學者:白色恐怖史料貿然開放 只會撕裂台灣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2 03:42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專訪

 

研究二二八數十年的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許雪姬。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研究二二八數十年的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許雪姬,因曾向網拍公司「再生.com 」胡姓負責人購買史料,捲入風波。她接受本報專訪、還原當時狀況,也認為,台灣社會現階段仍瀰漫對立、仇恨的氛圍,貿然開放史料只會加深對立與撕裂。
二○○八年,許雪姬得知這位胡姓負責人在網上兜售二二八史料。她看了這批兩千多頁的史料後,發現其中的「頂」字簽名,是當時保密局台灣站站長張頂立的簽字,確定為真品。

當時胡姓負責人開價一千萬,「我擔心這批史料被大陸或日本買走,告訴他給我半個月,我去籌錢。」許雪姬找來助理幫她「殺」到三百多萬,而台史所剛好有筆購買古籍的經費,她獲院方支持買下這批史料。

許雪姬表示,中研院從未編列專門預算買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史料。她從胡姓負責人手中購得的這筆史料,五分之三是二二八史料,五分之二是白恐史料。

買下史料前,許雪姬曾透過胡姓負責人與回收業者,了解機密檔案為何流落民間。這批史料是曾任職保密局台灣站的一名情治人員所擁有,過世後家人將包括這批史料在內的遺物賣給回收業,業者再轉賣給「識貨」的胡姓負責人。

許雪姬研判,這位情治人員應是離職時將保管檔案帶回家,家人也不明白其重要性。此事暴露相關單位缺乏戒心,「沒有一套完善的檔案資料管理」;與其追究買賣檔案民眾,更應追究保管單位的輕忽。

這批史料包括基層情治人員呈給上級的工作報告、跟監滲透紀錄、以及「匪諜」清冊。

史料中有加害人的名字、以及情治人員對受害者的不實描述。許雪姬認為,這些史料若要全面開放,必須經過學者解讀、判斷真實性,並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否則不了解歷史的民眾讀到,會引起不當猜測,造成受害者家屬的二度傷害。

許雪姬認為,政府應成立專門研究二二八與白恐史料的獨立小組,讓學者專職專注地研究機密檔案,為民眾解讀史料背後的歷史背景;只有當民眾能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條件與人的處境,公開史料才不會撕裂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5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