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6 01: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土壤液化潛勢區資訊查詢系統上線,其中台北市不少精華區被列入土壤液化潛勢區,圖為台北市中山區、基隆河沿岸附近。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一如預料,「土壤液化潛勢區」的資料一公布,立即引發民眾的強烈反應。最多人擔心的,是坐落於土壤液化區的房屋會因此價格下跌;其次,是擔心位在紅區的房子住下去會有危險;再其次,才是擔心高潛勢區的公共建築如機場、車站、捷運會不會潛藏危機。這些反應,恰恰反映了台灣居住議題重房價、輕安全的特質。
不可否認,這次液化潛勢圖的公布過程確有粗糙之處。如營建署長即直言,地質調查所的調查是採二點五萬比一的比例尺,地圖上的一公分在現實上即有二五○公尺的誤差,民眾難以準確判斷。再如,在九二一地震後依新式耐震標準設計建造的建築,即使位在潛勢區,也不必擔心液化威脅;但諸如此類的例外判準原應早早揭露,卻遲至民眾恐慌後才提出釐清。也難怪,這次政府開誠布公公開資訊,反被形容為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但退一步想,面對這堆令人不愉快的土壤液化訊息,人們在不滿、恐慌或慶幸之外,是不是也該有「終於得知真相」的釋然?畢竟,即使真相令人不悅,及早得悉自己住屋和環境的安危,以便採取因應對策,或加強鞏固、或提早改建,皆可確保居住安全。至少,不必重蹈某些台南居民的覆轍,因二○六地震而損失了生命和財產,最後才得知自己的房子是倒在土壤液化。
「房價與安全孰重」,其實是一個不道德的問題。不安全的房屋,基本上沒有使用的資格,豈可拿來販售?然而,以台灣房屋市場的積習和退化的建築管理政策,人們對於房價的耽溺,卻往往大過對安全的講究。更大的問題則出在資訊的不對等:建商深知自己建造的房屋是蓋在什麼樣的地基上,但購屋者看到的只是既成的梁柱和裝潢,完全不清楚地底下的虛實。如果房屋經過層層轉售,消費者的權益就只會一再衰減。如果政府未做好把關,而建商又唯利是圖,做完一案就倒閉脫責;如此一來,倒楣的就是一般民眾。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公開的過程粗疏,土壤液化潛勢區位資料能向一般民眾開放,仍然是功大於過。透明的資訊固然揭露了一些不愉快的真相,卻是必要之惡,至少,民眾取得了掌握資訊的主動位置,不必再被建商蒙在鼓裡。此外,民眾也對土壤液化的成因和解決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知道這並非不治之症,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鞏固加強。
事實上,幾年前政府要公布「土石流潛勢區」地圖時,也有許多人反對,認為將製造不必要的恐慌。但實施幾年下來,已經逐漸收到成效;包括去年花蓮秀林和新北烏來的幾次強制撤村疏散,都使村民在狂風驟雨中倖免於土石流的危害。土壤液化區潛勢圖的公布,也許要更久才看得到成效,但從安全及人道觀點看,這都是晚做不如早做的事;人命不能拿來作為賭注,房價更不能拿來當成藉口。
更多人更關注的是:如果房子不幸位在液化區裡,那下一步怎麼辦?這點,政府今年已編列了兩百廿億元老屋健檢預算,可提供民眾房屋健檢、拆除、重建等的補助。其分配方式,應該以土壤液化紅區住戶為優先處理對象,以紓解這些民眾的憂慮,確保他們的安全。
由於馬政府任期僅剩兩個月,張內閣所能執行的項目有限,後續的工作勢必要由蔡英文政府接力承擔。我們建議,新政府應就台灣落後不全的建築法規作一徹底整理和翻新,除制訂合乎時代所需的環保、節能建築規範,更應就建築的安全檢查、定期維護制訂合乎現代城市美學的管理辦法。同時,利用老屋健檢及民眾改善住宅基礎的機會,推動近年止步不前的都市更新。如此,土壤液化資訊的透明化雖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卻能為城市帶來更新契機,也保障了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