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悲慘世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北市27老人擠破舊公寓 「這是我唯一的家」
2016/02/05 08:28 瀏覽3,549|回應12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03:23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

 

台北市大同區一處破舊公寓,擠滿27位無依老人,環境破舊簡陋,當地里長正尋求辦法,希望有關單位能安置這些「蝸居老人」。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斑駁的牆上貼著符咒,訴說著有人從這個房間自殺離世。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樓梯間燈光昏暗,環境破舊簡陋,擠滿無依老人。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走進台北市伊寧街一棟三樓民宅,沒進屋就聞到一股霉味和尿騷味;牆壁斑駁、燈光昏暗,塌陷的天花板下,是木板隔成僅容一床的小房間;這處「蝸居」竟是廿七位老人的生活天地。
很難想像首善之都還有這種「蝸居老人住宅」,但對這群社會邊緣的獨居老人而言,能在台北有處棲身之地,即使是「一張床的空間」,仍是值得珍惜的「家」。

蝸居的屋齡超過一甲子,身處其間的老人最年輕的五十七歲、最長的八十歲;他們靠著口耳相傳,才在繁華的城市找到容身之地,靠著低收入戶補助或老人年金支付每月二千五百到五千元的房租。

蝸居內有廚房、浴室,勉強算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是廚房髒亂、浴室沒門、家具多是拾荒而來;好幾個房門口貼著符咒,原來三年前,有位久病的老人還沒等到社工訪視安置,就上吊身亡。

農曆春節將至,這群蝸居老人沒有過節氣氛,在冷冽冬天中獨處的情境,看了令人心酸。為禦寒,有些老人終日躺在床上蓋著單薄棉被,有時連臉部也蓋上被子,不仔細看根本不知道床上有人。

八十歲關姓老翁踱步到浴室洗衣,彎著腰、用顫抖雙手將衣服投入老舊洗衣機,以拾荒維生的他,跌倒後逐漸不良於行。他的房租是女兒透過友人輾轉支付的,不過父女倆不知怎麼回事,女兒就是不肯讓老爸爸知道住處;他用微弱的氣音說「女兒早就不要我,社會也不要我了!」

陳姓老翁說:「我有嚴重貧血,多次昏倒在樓梯旁都沒人理我,有時繳不出房租,還被房東趕出門,但至少這是我唯一的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260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安置有難度 社會局先拚整修蝸居
2016/02/07 14:44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7 02:35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老人蝸居環境窳陋不堪,狹窄樓梯過陡、電線裸露,發生災害恐因逃生不及釀成悲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老福科長葉俊郎說,張姓房東為二房東,無實質修繕權利,年後將邀房東開會討論房屋整修,調整行動不便者的居住樓層,透過環境改善先解決燃眉之急,再持續溝通遷出。

社會局大同社福暨老人服務中心主任李恩琪,昨天澄清沒仲介老人入住該公寓,住戶大多由長者口耳相傳入住,但過去曾有老人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無處可去又不接受安置,才勸老人詢問蝸居是否還有空間,暫時找處遮風避雨處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6045
非低收又被遺棄…特殊補助呢
2016/02/07 14:42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7 02:35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


越來越多房東不願租屋給弱勢老人,一旦弱勢老人想「蝸居」也沒機會,恐淪為街友;南開科技大學老人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教授段伴虬建議,該透過警政系統戶口普查,找出弱勢老人並瞭解所需,通報政府單位訪視協助。

段伴虬說,現在行政資源沒有整合,「警察管警察的,社工管社工的」,在高房價的台北,老人為了存活下去,就被迫入住較狹小的蝸居,生活極度困難卻無人聞問,臨終仍得不到社會的資源。他建議透過警察普查,通報社會局及衛生局等單位訪視,除了協助住房及醫療、送餐,也利用橫向聯繫協助老人需求。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中心主任馮麗芳說,現今的社會住宅給予弱勢者比例只占三成,卻忘了弱勢者還包含年紀較輕的低收入戶,建議應提高弱勢宅的比例,才能讓弱勢老人適得其所。

馮麗芳說,轉介弱勢老人租屋過程中,發現許多老人遭子女遺棄,但並未打遺棄的官司,領不到最高額的低收入戶補助,根本沒錢租房子,加上多數房東不願租給貧病老人,導致老人租屋越來越困難。

她說,政府除要廣設社會住宅,在老人找不到住房以前,政府可考慮「特殊境遇老人」補助,針對未達低收入戶資格、實際遭遇子女遺棄的弱勢老人,在經濟困頓下領補助,避免繳不出房租被房東趕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6043
蝸居房東坦言累了 漸不想租老人
2016/02/07 14:37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7 02:35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

 

伊寧街還有另一處獨居老人蝸居宅,但環境較好。 記者李承穎/攝影
分享公立安養機構入住門檻高,私立安養機構每月要花三、四萬元,台北市的蝸居老人宅其實不只一處;距離聯合報報導的三層樓老人蝸居宅附近,也有間專門出租給老人獨居的房舍,雖然環境整潔,但房東坦言「累了,越來越不想租給老人了。」
陳姓房東表示,房子租給老人後同時成了老人照護者,他不但常得送餐給行動不便老人,還要帶他們看病;這些老人或多或少有病痛纏身,他知道獨居老人的困難,但他要擔心稍一不注意死在屋內而被質疑是凶宅,「房東變成老人照護者」的心理壓力不小。

他舉例,以前送租屋老人「阿陳」就醫住院,數天後阿陳自行離院路倒身亡,警方為聯繫家人,到阿陳房間找資料引起鄰居側目;七十多歲「阿明」胃潰瘍,走道上都是失禁糞便,他送阿明住院後得天天探視,成了阿明唯一家人…他畢竟只是房東,類似狀況讓他不勝其擾,讓他對接納老人卻步。

這處蝸居宅空間較大,房間約五坪,牆壁經粉刷,燈光較明亮,還有小客廳供老人吃飯聊天;五名老人居住此地,多由陳姓房東照顧。

大同區景星里長張惠雯說,之所以有老人蝸居現象,就是因為條件不符合入住公立安養機構、沒錢住私人機構,如今房東又不願意租給老人,老人們可能流落街頭,成為更弱勢街友;他疾呼,政府若不建立老人長期照護系統,惡性循環會不斷存在。

大同區伊寧街三層樓蝸居宅窘境,經聯合報報導湧進各界關懷與物資,昨天雖有善心人士前往,但已回復以往寧靜;視障的陳姓老翁說,台南大地震比較嚴重,善心民眾應到那邊關心,「我們東西夠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6042
情非得已? 北市社會局坦承轉介外地老人到蝸居
2016/02/06 08:46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6 02:59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邱奕寧/台北報導


蝸居老人公寓的張姓房東昨受訪表示,其實蝸居內有有部分老人是由社會局等公部門轉介到這,外界質疑蝸居有公安問題,社會局的處置似乎欠妥。

社會局科長葉俊郎承認有協助轉介,因為裡面約有十位不是設籍北市的老人,無法請領北市補助,另外有些是遊民,因為張姓房東可提供較便宜的租金,因此協助轉介,讓沒辦法享有北市福利的老人家不用流落街頭。

社會局大同社會福利暨老人服務中心主任李恩琪澄清,老人們會入住這裡,通常是口耳相傳、醫院或社福機關轉介,里幹事家戶訪查通報有獨居老人後,他們社工就會介入個案訪視,不是社工安排入住。

張姓二房東昨露面,但拒絕拍照;他說,雖然他沒有老人照護專業,但擔任房東多年,默默為老人送餐,推坐輪椅的長者散步,盡量滿足老人需求。

問他蝸居為何住這麼多老人?他強調,社會局等公部門和私人安養機構,都會轉介長者到這裡,社工探視不必跑來跑去,可同時探訪多名老人,他沒刻意宣傳。昨天市府派好多人來關心、幫忙,「很感動,也真的被嚇到!」

張姓房東一早就被北市府的電話叫醒,趕往蝸居幫忙把民眾的愛心物資拿給每個老人,並帶著市府官員到每個房間探視老人,介紹他們的背景,協助市府人員了解需求。

他舉例,像江姓老翁曾在街上流浪,社會局發現轉介來這;也有老人本來住附近的私人安養機構,因住不習慣,與他的房客互動頻繁,便主動要求搬進這裡,「不管老人是否貧病,有床位都會收。」

張說,他知道這棟建物老舊,需全面改建,也知道他並非老人照護專業,需更專業的人員進駐,會再與市府討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642
關切蝸居老人 張揆「讓弱勢者感覺政府還在」
2016/02/06 08:38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6 02:59 聯合報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張善政。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行政院長張善政昨天表示,昨天一大早看到聯合報頭版報導蝸居老人,就馬上發簡訊給幕僚,要求這兩天內應迅速處理,他也會前往探視,「讓弱勢民眾感覺到政府還在。」
聯合報昨頭版報導蝸居老人生活很清苦,不少老人感嘆社會早就不理會他們。此一報導引起張善政的關切。

張善政昨天接受POP RADIO廣播訪問時表示,他看到報導即指示幕僚去了解狀況,並且與衛福部、地方政府社會局聯繫,看台北市有什麼處理辦法。

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證實,行政院的確要衛福部去關心這些弱勢老人,她與台北市社會局聯繫,台北市也已派出社工前往協助。

她說,從台北市政府給的資訊,聯合報所報導的二十多位孤苦獨居老人,低收入戶有十四個,三人接受送餐,居家照護有五人。這二十多人都有列冊輔導,並定期家訪,也曾經設法安置,目前是他們意願的問題。

簡慧娟表示,社工還會再與這些老人聯繫,如果他們有意入住中繼住宅,也會安排協助。由於年關逼近,春節前有寒流,社家署也會啟動關懷弱勢獨居老人及遊民方案,讓遊民、獨居老人不致挨寒受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640
聯合報報導獲回響 蝸居老人淚:原來還有人記得我們
2016/02/06 08:35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6 02:59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

 

「謝謝你們,沒有忘記我們」,蝸居老人在志工幫他圍上圍巾,並遞上熱食的瞬間,感動地落下眼淚。 記者李承穎/攝影
分享「阿伯,新外套;床需要換嗎?」「伯伯,讓我們安排您搬到環境好點的地方…」聯合報「蝸居老人」報導,讓原本冰冷的蝸居,被各界紛湧而至的愛心暖化。

本報報導「蝸居老人」獲得社會回響,昨天各界的愛心暖化了原本冰冷的蝸居,讓老翁露出笑容。 記者陳易辰/攝影
分享平日少有人聲幽暗的蝸居,昨天關切的人潮不斷,身處陋室的老人們似乎不太習慣這種改變,有人紅了眼眶拭淚:「謝謝你們!原來還有人記得我們。」
住一坪大房間、中風不良於行的陳姓老翁激動地說,平時沒人會理,幾乎整日默然不語,昨臉上的笑容不斷,「如果每天都有這麼多人來就好了…」跟大家聊聊,心情真的好很多。

蝸居老人的心聲,閣揆張善政透過聯合報報導也感受到了,昨一早發簡訊給幕僚,要求這兩天迅速處理,他也會親往探視,「要讓弱勢民眾感覺政府還在。」

北市環保局及社會局一早就來探視老人,協助清理廚浴,搬走堆置的廢棄物。

整理後的蝸居,陰暗依舊,但原本近門可聞的霉味、尿騷味沒了;景星里長張惠雯表示,「台灣確實充滿人情味!」她昨天電話接到手軟,全是民眾要送物資。因為物資湧入太多,只好婉拒部分愛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638
老人也能活得精彩 百歲婦餵93歲吃飯
2016/02/05 09:34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03:23 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

 

泰安托顧站百歲老婦人(右)正餵九十三歲老人吃飯,不僅交朋友還能互相關心。 圖/泰安家庭托顧站提供
分享北市伊寧街老人蝸居現象讓人看了心酸,其實老人可以活得更精彩;南投泰安家庭托顧站的百歲老婦「玉花」不僅會餵九十三歲老人吃東西,還會跳舞給大家看,絲毫不顯老態。
泰安家庭托顧站曾獲南投縣表揚,是結合社區成立的「老人托兒所」,子女上班時將父母送往托顧站,下班時接回,托顧站安排老人參加社區活動和學習新知,既不會缺乏照顧,也不會覺得被遺棄。

托顧站負責人潘頲維分析,沒陪伴父母有時不見得是子女不孝,而是因為工作無暇照顧,即便有子女能全天候照顧,久了也會有精神壓力,對老人和子女都不是健康狀態。

「子女長期在家照顧年老父母,不見得是正確選擇。」中華民國家庭照護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也持同樣觀點,認為政府負起老人照顧責任,「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的護士」。

潘頲維說,有些老人起初會排斥,但發現到托顧站能交朋友,反而每天都很期待。

有名老婦已九十多歲,每天都很早起,親手做草仔粿、湯圓等料理,還有老人會拿親手種的菜分享給大家吃,社區還會舉辦「餅乾傳情」等益智遊戲,在頻繁互動下,彼此成為「老」朋友,和樂融融。

托顧站內還有老人以前是畫家,每周選一天教站內老人畫畫,還有名坐著輪椅鬱鬱寡歡的老人常唱日本歌謠,後來還成為社區年輕人的老師,這名老人覺得才藝被肯定,心情越來越好。潘頲維說,有次有名八旬老人感嘆地說「我好老了,都走不動了!」一旁九十多歲老人還會開玩笑說「你還比我年輕十歲咧!」讓大家大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284
日本悲歌/子女不同居 無緣社會孤獨死
2016/02/05 09:13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03:23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六年前,日本NHK推出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兩千人的衝擊」,探討日本一年有三萬兩千人「孤獨死」的現象,震撼日本。這些孤獨死者多數都是獨居長者。

進入高齡化的日本,四分之一人口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多數未與子女同住。隨著獨居長者增加,日本出現也出現一種新職業「孤獨死現場清潔員」。

他們受到家人或房東的委託,專門打掃這些孤獨長者過世後的房間。NHK形容日本此一現象為「無緣社會」:「不能安心養老的社會,不能安心離世的社會。」

台灣離「無緣社會」的距離並不遠。據衛福部社家署去年六月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近八十七萬,其中獨居近五萬人,女性略多於男性。

根據社家署的規畫,超過六十五歲的弱勢獨居長者,各地方政府會列冊關心,社工定期訪視、電話問安,並提供陪同就醫、居家服務、餐飲服務等社會協助。

這些長者為什麼會走到「無緣」的地步?新科立法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前秘書長吳玉琴指出,不能全然怪罪「孝道淪喪」父母遭遺棄,而是因為整個社會結構、工作環境的改變,讓子女無法隨侍在旁。

吳玉琴指出,相較於男性,女性壽命長、工作經驗少、過去習慣照顧別人,「老年女性貧窮化」的現象會比男性嚴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275
台灣現象/窮老負擔不起 社宅租金如天價
2016/02/05 09:09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03:23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獨居長者租屋大不易,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社會住宅應優先照顧弱勢,政府為討好年輕人,將社會宅的多數資源給了年輕人,「該把居住正義還給長者」的時候。

獨居長者租屋常被房東視為「麻煩房客」,甚至成為「拒絕往來戶」。還有房東擔心房客老病影響房價,訂下「限租六十五歲以下」的嚴苛規定。呂秉怡透露,許多長者因為處處碰壁,只要房東肯租,再差的環境也願意住,導致「蝸居老人住宅」的誕生。

政府、民間都設置「老人住宅」,但呂秉怡指出,這些老人住宅是給中產階級居住的。崔媽媽曾轉介經濟弱勢的獨居長者來到這些老人住宅,長者卻告知「這不是我們可以住的,我不敢去。」

因為這些老人住宅的租金加伙食費、水電費,每月便要近兩萬元,對於只領老人年金與低收入戶補助的長者來說,已屬「天價」。

民間房東擔心房客老病,不願租給獨居長者。新科立法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前秘書長吳玉琴指出,政府可擔任中間角色,主動擔起照顧老病房客的責任,再協助民間把空宅資源轉到銀髮族租屋市場,讓房東安心租屋。

住宅法規定社會住宅須有十分之一租給獨居長者。「這是底線,政府卻當成天花板。」呂秉怡說,以台北市為例,社會住宅把七成資源給了年輕人,獨居長者最多卻只占十分之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273
直言集/政策再排擠 蝸居老人會更多
2016/02/05 08:59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5 03:23 聯合報 本報記者邱瓊玉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積極推動公共住宅政策,誓言四年要建兩萬戶,不過戶數雖多,但弱勢族群租屋的問題卻似乎始終無解。

本報去年獨家報導「賴伯伯」租屋困難,現在又披露「蝸居老人」問題,都突顯弱勢族群想在都會區租屋難如登天。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北市老人越來越多,獨老數量不斷增加,但不少房東都有一般社會刻板印象,擔心老人生病、老死、繳不出租金等情況,拒租、租期未滿趕人是常有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的問題不僅發生獨居老人身上,身障者、單親家庭、低收入戶等都面臨同樣困境,有些人甚至連看屋的機會都沒有,蝸居現象自然而生。

要翻轉租屋者心態不易,政府理應建構公共住宅為弱勢者的最後一道屏障;攤開北市府的公宅政策,雖然滿足青壯年租屋的問題,但年齡的限制卻讓高齡者只能望屋興嘆,怨「難道年紀大也有錯?」

公宅數量不斷增加,柯文哲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照顧弱勢,無論比例的提高,還是取消年齡限制,都該衡量比例原則,否則蝸居的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3527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