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難打穿、衛星照不到 中共地下基地藏了「末日復仇者」
2018-07-17 11:00聯合報 記者
賴錦宏/綜合報導
幾天前,大陸央視罕見曝光中共火箭軍(導彈)某地下「秘密基地」,幾過數十年建造,地下洞庫內不僅有完備的生活保障設施,還具備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幫助火箭軍隨時反擊。基地內還備有大量水、食物甚至空氣,可供近千人在不更新補給的情況下工作30天,還能「扛過敵人第一波核打擊並實施戰略反擊」。
解放軍正在地下基地列隊。 圖/截自秒拍視頻
躲地下 大幅提升火箭軍戰時生存力
微信公眾號「政知圈」報導,地下基地可大幅提升火箭軍戰時生存能力,而這些曾經一直存在於傳說中的地下工程在軍迷口中有一個外號「地下長城」。視頻中顯示,通道可輕鬆容納兩輛飛彈發射車並排而過,地下洞庫規模可見一斑。視頻中,央視援引外媒的評價指:「中國的飛彈陣地異常堅固,需要幾十萬噸的鑽地核彈,才能擊穿。」
在2009年底 相關設施就曾經曝光過
這並非官媒第一次曝光相關設施。2009年底,中國國防報就曾對原二炮部隊修建地下洞庫情況進行披露。揚子晚報在轉述中還引用1995年夏天軍報的一條不起眼消息,「數萬名二炮官兵經過10多年浴血奮戰,終於完成某項重大國防工程」。
「地下長城」是為奉行不先使用核武
歷經十數年建設,大陸「地下長城」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是為什麼?分析認為,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是大陸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於大陸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飛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後仍能成功發射,成為火箭軍(原二炮部隊)最重要的任務。
影片中的指揮畫面,停滿了大規模的導彈戰車。 圖/截自秒拍視頻
整個發射陣地 完全埋入數百公尺地下
中共第一種洲際飛彈——東風-5採用加固的發射井方式部署。在1979年開始部署東風-5型飛彈時,真假發射井共計24個,但這些保護措施,在越來越精密的偵察衛星,和防區外飛彈攻擊面前顯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發射井不能確保飛彈安全,那麼將整個發射陣地完全埋入數百公尺的地下,顯然原二炮部隊認為這是可行方案。
打造「地下長城」 其實也有無奈成分
相較之下,美俄兩個核大國的核武庫建設較早,它們的陸基核力量更多地選擇公路機動發射方式。這種隨時機動隨時發射的「無依託」發射方式,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要遠遠高於固定發射井。因此,中國在幾十年前機動發射技術不成熟之時,打造「地下長城」過程中也有無奈的成分。
解放軍從畫面上監測各種情況。 圖/摘自搜狐網
如今 是不是不再需要「地下長城」?
報導稱,現在中國的東風-31AG、東風-41等機動發射彈道飛彈已經可以躋身世界先進,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地下長城」了?專家指出,無依託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打擊精度明顯低於從固定發射陣地發射的飛彈,如俄羅斯白楊-M洲際飛彈從井下發射時的命中精度約260公尺,但是在公路機動時則增至450公尺。而將機動發射的安全性和固定發射的準確性融為一體的「深埋部署」方式,可以將兩者的優點囊括。
地下工事 出自火箭軍「飛彈築巢人」
中共軍改後,二炮部隊更名火箭軍。更名後不久,國際在線曾刊文披露,這些地下工事出自被譽為「飛彈築巢人」的火箭軍某工程部隊,它是中共全軍唯一一支「軍級」建制的工程部隊,擔負火箭軍所有飛彈陣地和部分軍委、戰區地下指揮工程施工任務。
「築巢人」任務多機密 必須隱姓埋名
這支部隊所執行任務多為軍事機密。因此,作為工程部隊雖然在軍內級別最高,但是他們卻必須保持隱姓埋名的低調。這支部隊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部隊挺進何方,都不能告訴親人;無論官兵在做什麼,都不允許公之於眾。
大陸央視網日前罕見播出一段影片,大陸地下導彈基地情況曝光,畫面上停滿待發射的導彈。 圖/摘自網易
「等竣工了,我要躺在太陽下曬三天」
一名普通的工程兵吐露:「等工程竣工了,我一定要躺在太陽底下曬上三天。」由於常年身居地下加上坑道潮濕,許多戰士都患有程度不一的關節炎、風濕病及皮癬等職業病。報導還披露,在過去50多年裡,火箭軍傷亡慘重,火箭軍工程部隊累計有近4000名官兵因公傷殘,510名官兵因公犧牲,318名被評為「烈士」。
央視獨家影片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