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媒體數位匯流 尼爾森調查好瞎
 瀏覽572|回應1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0 02:01:00 聯合報 廖婉池/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HitFm台北之音

台灣媒體閱聽調查長期依賴尼爾森(AC Nielsen),但近年越來越多媒體方和廣告主對其調查報告產生質疑!

尼爾森在廣播收聽率調查的嚴重盲點:樣本數不足,以偏概全;調查方式傳統,不合時宜;取樣窄化、欠周嚴度;調查方式不透明、分析嚴重失真。

尼爾森廣播大調查問卷有六十一題,在無強制性及互信基礎上,如何完成如此冗長的問答?而都會年輕上班族,重度依賴行動電話,這一族群被排除在電訪範圍外,如何真實呈現?

就南北人口樣貌來分析:北部人防衛心較強,忙碌且耐性不足,如何能確實完成完整調查?而南部人相對熱情、老齡人口占比較大,對陌生人較不排斥,反應熱烈。這樣的反差,造成北部、尤其是都會地區,取樣困難,南部年齡較長者則取樣偏高。二者皆有大盲點,調研結果偏傾,乃是必然。

更嚴重的是,台灣人口分布不均,致尼爾森在東部地區,在經濟價值、人口數不足,以及調查成本考量下,取樣數低,樣本參考值不足,因此必須加權處理,才足以與西部電台交叉分析。這又產生新問題:一、人口稀少區域之數字被過度放大;二、誰來決定應加權區域和加權值?三、沒被加權加工的區域,相較之下收聽率被稀釋,無法真實呈現。顯示該調查以偏概全、嚴重失真。

媒體數位化發展快速,廣播收聽渠道從傳統的收音機和車上收聽,轉為透過網路及手機APP收聽。廣播從傳統媒體躍升為「新媒體」;透過行動載體、APP收聽已是趨勢,使用行動上網的族群已超過台灣總人口數的一半,而閱聽調查的方法則反其道而行,僅有廿%的網絡相關人口樣本數。

數位匯流令廣播影響力擴大,有效突破功率、覆蓋及作息的限制,尼爾森可有應對措施?

面對這樣的調查數據,廣告主能不心驚?媒體業者能不怨懟?媒體經營者面對不公允的評斷,經營死生皆掌握在這份問題頗大的調查遊戲中。廣告主也因而做了錯誤投放選擇,效果自然不佳,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大多數兢兢業業的經營者十分不公,對媒體的品牌和運營,勢必造成不良影響。

尼爾森應有更科學有效的調查方式,不認真面對,只會被淘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27250
 回應文章
甩收視率迷思 回歸內容本質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2 02:00:28 聯合報 賴鼎銘╱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黃聿清╱世新大學廣電系媒體識讀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灣確實需要重新思考收視率調查內涵!

日本的收視市場研究公司,已透過回溯式收視率及網路回應統合計算收視率,取代傳統電視收視統計方式;美國NBC等電視台也將重點節目同步在官方網站開播,透過「埋code」技術,即時掌握電視與網路收視數據。即便如此,我們必須思考,這真的是行動世代下「滑閱聽眾」的真實收視樣貌?

收視率是電視產業衡量節目表現的重要指標,它代表了收視觀眾的比例、結構與人口特徵。但數位時代多頻道、多載具已到來,在眾多收視載具搶攻眼球戰結果,就是收視率數據低於小數點兩位(收視率報告數據低於小數點兩位,即以*代表)情況屢見不鮮,業界多以「滿天星」訕笑之。

收視率影響廣告收益,故成為衡量節目和主持人吸金能力的標準,所以對於電視台廣告經營戰略,到個別節目的去留,收視率幾乎都擁有生殺大權。導致媒體生態一直存在弔詭的現象,即大家都不相信收視率,卻又將收視率當作節目績效的神主牌來膜拜。

收視率理應是一種嘗試捕捉真實收視行為的調查方式,但在多頻多螢多載具的時代,閱聽人可輕易取得所有想要觀看影音內容(跨國跨區域都一指搞定),如何才能掌握真實的收視數據,是需要媒體產業共同正視的大課題。正因影視內容的取得有其便利性與跨國性,雖看似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戰,但也是從未有過的媒體新契機!讓我們有機會跳脫收視率迷思,回到影視內容的本質,這才是我們政府以及產業應思考的當務之急,而非聚焦與受限於那難以掌握的「小星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2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