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故宮院長的換人 得從翠玉白菜談起
2018-07-13 03:58聯合報 記者
陳宛茜╱即時報導
日前香港媒體報導,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透露,故宮的文物只有22%去了台灣,台北故宮的藏品比北京珍貴是「以訛傳訛」,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此一言論其實並非單霽翔在公開場合講述,卻讓台北故宮動怒,發一篇篇幅不短的新聞稿鄭重澄清,強調台北故宮文物「質量具華夏精緻文明代表性,屬世界重要文化資產」。
台北故宮所典藏的文物是不是世界級?以台北故宮多年累積的名氣與地位,大可老神在在,不必動氣發聲明駁斥。故宮如此在意單霽翔的說法,其實是反映面對北京故宮迅速崛起,台北故宮累積的壓力和缺乏自信。
多年來,外界對兩岸故宮的評價一向是,北京故宮「有宮無寶」,台北故宮「有寶無宮」。但自從中國大陸崛起,北京故宮獲國家重點栽培,集結一流的專家學者重新詮釋策展宮內文物,輔以強大的文創行銷團隊,讓北京故宮文物屢屢成為媒體焦點,衍生商品也成為淘寶網上的明星商品。
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不僅是文物專家,還是說學逗唱一流的「段子手」;他屢次受邀上電視講故宮,一流的幽默和深入淺出的說故事能力,總為故宮召來一批批「鐵粉」,被譽為「63歲的網紅大叔」。
單霽翔這樣的功力,不禁讓人想起已逝的故宮耆老那志良。當年他就是憑深入研究和一口說故事的好本領,讓翠玉白菜一夕爆紅,從文物研究員眼中的「三級品」,扶搖直上成為故宮最知名的「人氣國寶」。
然而這麼多年來,故宮也只出了翠玉白菜這件「人氣國寶」,大部分文物深藏宮中,和台灣民眾關係疏遠。因此自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以來,開始嘗試用「非故宮人」擔任故宮院長,希望透過「外人」打破故宮的「深宮」形象,讓故宮文物擁抱民眾、走進台灣人的歷史與生活。
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再度啟用非故宮體系出身的林正儀擔任故宮院長。林正儀出身工藝所、曾成功打造奇美博物館,擅長文創與行銷。他「打開」故宮的方式,是讓故宮「年輕化」。他宣布2017年是「青年元年」,成立「青年事務辦公室」、「兒童暨青年事務推動諮詢會」;舉辦實境遊戲、密室逃脫、Cosplay等各種次文化活動,邀請網紅、coser逛故宮,重用「故宮小編」在臉書讓千年文物賣萌,希望吸引年輕人進故宮。
此外,他開放數位典藏內容供全民使用、開放文物攝影讓民眾打卡,希望讓故宮成為「全民的故宮」。平心而論,這些措施的確打開故宮大門,讓故宮不只是「陸客的故宮」、「學者的故宮」。
然而,林正儀過度重視文創行銷、教育推廣這幾個部門,卻讓故宮過去最重要的「三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器物處感到不被重視,長年研究文物的研究員有志難伸。他掌故宮兩年來,故宮陸續發生展櫃神秘開啟、借展文物破損等過去從未發生的狀況,某種程度反映了,故宮文物最基層的管理出現問題。
一位熟悉故宮的文化界人士表示,「文物」才是故宮的「本」,故宮要年輕化、要走入民間,都必須在文物的基礎上發展。故宮看似辦了許多活動,但深度不夠、品質不到位,許多人憂心,再這樣走下去,「故宮變成文化中心」。
新一波內閣改組,林正儀下台,換上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論文化界輩分,陳其南比林正儀更資深、資歷更完整,還曾寫過多本博物館著作。然而,他和林正儀一樣都是「非故宮人」,對故宮文物的了解和重視,恐怕會和林正儀受到同樣的質疑。
故宮前院長周功鑫,受訪時也意有所指的表示,希望新院長能「更重視故宮文物收藏」。她認為,博物館「愛人也要愛物」,希望故宮不只重視觀眾(人),更要重視文物(物)。只有將文物照顧得好、研究深入,才能做出好的展覽、提供好的服務,故宮的價值也才能被彰顯。
行政院指出,邀陳其南擔任故宮院長,「代表政府在更進一步將故宮在國際上地位拓展的企圖」,包括以南院為軸,呈現數百年來,台灣與世界文明的連結互動,以及台灣的多元面貌。然而,要達成這一切,都必須要從故宮典藏文物的基礎出發。史博館前館長張譽騰便認為,陳其南上任後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藉重新詮釋故宮典藏文物,讓在世界地圖中逐漸被邊緣化的台灣,藉掌握文化發言權和世界對話。
未來的故宮院長,如何像當年的那志良,讓翠玉白菜這件「三級品」,也能成為華人世界甚至是亞洲文明的「人氣國寶」,以及台灣走上國際舞台的秘密武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翠玉白菜當年是靠故宮研究員那志良的深入研究,以及說故事的好本領,一躍而為故宮的人氣國寶。圖/故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