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8 02:39:52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克倫
習近平下周造訪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成為外界觀察「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的指標,而巴基斯坦國內的能源短缺、北部喀什米爾領土爭議,以及位處南亞與中東的地緣關係,諸多變數正是「一帶一路」能否成功的縮影。
「中巴經濟走廊」提出的時間,比「一帶一路」要早。李克強二○一三年甫接任國務院總理,首次出訪即是巴基斯坦並提出此概念,鎖定的投資標的是港口、高速公路、能源、鐵路等基礎建設,總額約兩百五十億美元。
電力是發展經濟的首要,以巴基斯坦為例,現全國人民的平均用電力不足八小時,首都伊斯蘭馬巴德的五星級飯店更是天天停電;沒有電、工廠無法開工,冰箱、電視等基本民生電子商品,也無從銷售。
目前大陸三峽集團已跟巴國合作,斥資五億美元在南部沿海大城喀拉蚩興建風力電廠,旁遮普省的水電站已開工興建,但印度河上游喀喇崑崙山的的水電站,則因位處喀什米爾領土爭議區,受到印度的抗議。
除電力與道路等基礎設施缺乏,政權更迭也是一大變數。巴基斯坦三大政治勢力依序是家族財閥、軍方與宗教勢力,現任總理謝里夫出身旁遮普省財閥,曾出了三位領導人的布托家族,則是信德省大地主。
從過去歷史看,財閥出身的領導人不重民生經濟,當民怨四起後、軍方趁勢介入,因軍方多平民出身、反重視民生;此導致巴國平均十年有一次軍事政變,且政變後竟出現經濟成長的怪現象。
在地緣政治上,位於巴國西南部、由中方接手投資的瓜達爾港,被外界稱為中國進軍印度洋的珍珠;然現沙烏地阿拉伯組十國聯軍打擊葉門胡塞武裝勢力,本質是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戰爭,何況還有個伊斯蘭國,使這個區域形勢更加複雜。
北京力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希望透過基礎建設提升沿線國家的經濟生活水準,進而西出中亞,串連起歐洲、南亞與中東;其挑戰在於,沿線沿帶國家的政局多不穩、變數過高,全都考驗中共的「海外調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