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5 01:56:32 聯合報 蔡增家/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在經過台日多次協商之後,衛福部仍然決定,將於今天如期實施擴大管制日本食品進口措施;日本政府對於此舉表示無法接受,並揚言將向WTO提出申訴。一項單純的食安管制問題,是否會衍生成為台日的外交風暴,值得我們關注。
本文認為事情會演變到這樣,主要是台日政府在認知上出現兩項差距。首先是法律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爭論。台灣認為這只是一項單純的法律問題,日本方面必須要徹底解決偽標問題,釜底抽薪之計便是日本產品輸台,皆要檢附產地證明,讓進入台灣食品的產地標籤都是正確的,以消除國人對於日本食品安全的疑慮;而日方則認為這是一項政治操作,之前偽籤風暴發生時,台灣曾經檢測所有日本輸台食品,皆未超過法定標準。因此,台灣擴大管制措施,其實是不具有任何科學根據,只是因大選將屆,台灣政治人物欲利用管制日本食品來爭取選票。
其次是,先管制後調查,還是先調查後管制的爭辯。台灣認為過去屢次要求日本政府對於食品輸台必須檢附產地證明,日本皆以沒有前例理由推拖,以至於三月初,出現偽造標籤的日本產品;擴大管制日本食品進口措施,不但可以消除台灣消費者對於日本產品的食安疑慮,同時也可給予日本政府更大的壓力,來配合我國的法令措施。
日本認為台灣在尚未調查釐清偽標事件的法律責任歸屬之下,便單方面提出要求日本產品進口需檢附產地證明及輻射檢驗證明,其中放射性物質檢驗一件,通常需要數千至數萬日圓,不但會增加廠商成本,以及產品輸台所需時間,同時也有可能造成沒有檢附文件,讓所有日本食品進口完全停擺。
另外,從應然面來看,台灣的這項擴大管制措施,是否符合國際間的慣例,其實要求日本產品檢附產地證明及輻射檢驗報告,並非只是台灣單方面的管制措施;在過去中國大陸,歐盟及南韓都曾經對日本食品進口採取相同的要求,而當時日本政府都配合檢附相關的產地證明,因此,日本政府不能因為是台灣,就採取差別性的標準與待遇。
再從實然面來看,我國政府因為某些立委的質詢及消費團體的抗議,在尚未與日本政府進行充分協商,以及許多相關法令配套都尚未完臻的情況下,就貿然在十五日進行擴大管制措施,許多廠商的權益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此舉是否操之過急呢?
在台灣如期進行擴大管制日本食品措施之後,當務之急應該是持續強化與日本之間的溝通與協商,並擴大對日本民眾的宣傳與說明,以縮短雙方的認知差距,並防止食安風暴影響到台日間正在進行的各項協議。
另一方面,我國是日本第三大農產品進口國,萬一許多日本食品因為雙證問題而無法進口,特別是在民生必需產品方面,我國應該要有因應的替代措施;最後則是要對於日方一旦向WTO申訴,做法律戰的最壞打算準備,我國政府應該要開始準備相關法令與說帖,以迎戰下一個國際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