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3 02:42: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距明年大選剩不到半年,政治板塊運動也已進入新階段:國民黨內鬥擴大成泛藍裂解,泛綠陣營裡獨派自行整合,民進黨則從在野結盟的舞台退場,啟動派系兵團作戰。大選再度回歸藍綠對抗格局,已是一面倒的失衡狀態。喧譁兩年的公民運動,被操作成打倒國民黨的政治行動,對照當初以公民力量突破藍綠的訴求,至今演成民進黨一副「完全執政」在望的發展,結局恐怕是養虎貽患,而公民安在?
宋楚瑜宣布參選總統,讓人聯想到兩千年國民黨分裂造成首次政權輪替。但這次情況大不相同,無論有無宋楚瑜,蔡英文當選已幾無懸念,差別只在她是否過半登頂。兩千年陳水扁為求過半,打出「新中間路線」爭取中間選民,號稱超越黨派統獨、落實改革進步與社會正義,把大選打成一場社會運動。類似宣言,也見諸柯文哲、蔡英文和宋楚瑜的出征檄文,利用公民運動將選票極大化,復刻兩千年大選經驗之精髓。
援引社會力量進入選戰,是早期民進黨的手法,但隨著八年執政,公民運動工具性高於理想實踐,不少運動團體與民進黨漸行漸遠。蔡英文四年前敗選後,深入經營新興公民團體,尤其與學運組織的掛勾,顯得得心應手。她把街頭讓給公民團體,以支持者的角色汲取運動能量,轉化成個人政治籌碼。
蔡英文的政治投資,在國民黨執政劣化的情況下,較陳水扁當年更是獲益倍增。去年,公民團體不僅護航她重掌黨機器,接著九合一大選蔡英文藉力柯文哲代理台北市戰場,並慨然出借幕僚與黨部團隊,助柯打造白色公民力量的政治神話,其共震效應讓北台灣半數縣市變天。
以公民之名的操作,迅速堆高蔡英文的政治行情。更重要的是,「和公民站在一起」的主張,讓「打倒國民黨」的網路民粹語言成為選戰主軸,不僅名正言順整合多數在野黨加入提名作業,提前集中選票,取得完全執政的仗恃。而她藉著公民力量之包裝,使其政見和治理能力免於被各方檢驗。
宋楚瑜看清這個捷徑,也想複製蔡、柯的經驗,援引公民力量加持,但只怕是徒然。對蔡英文而言,宋只是山寨版,效應僅及泛藍,有利民進黨擴張國會版圖;即使宋形成關鍵少數,對蔡未來處理兩岸及修憲等敏感問題,皆是可以操作的槓桿。但檢視這波公民運動之初衷,綠營藉之張舉奪權大義,已令人可鄙;而宋的一人政黨也以此遂行政治復仇,「公民」真可容忍被政客如此擺布?
近年藍綠對抗為人民唾棄,各種議題取向的公民團體興起,這股力量不僅衝撞執政黨,也質疑民進黨形同國民黨的共犯結構。然而,此刻大選變成只針對國民黨的討伐,民進黨則因扮演公民運動旗手便一副正義之師形象,說政見都說不清楚便儼然完全執政到手,豈不令人毛骨悚然?人民在打倒國民黨之後,不擔心民進黨變成另一個國民黨嗎?
與公民站在一起,是動人的口號;但在政治現實中,人們看到的,卻是驕蠻政客一再霸凌人民。面對台南代議政治停頓,蔡英文選擇的是同志相挺,民主政治基本原則束諸高閣;課綱事件意識型態對立,綠營巧藉「程序正義」之名支持抗爭,發現民間反應不佳便把爛攤子丟給立院解決,人民變成了她的掩體。
再看看對於台北市民喝黃泥水事件,只因柯文哲挾公民力量執政,再三強調治理能力的民進黨乃至自豪治水政績的「宋省長」,未有一句質疑。如果這就是進步力量結盟後,人民必須接受的待遇,豈不令人駭然?如果未來的政黨政治就是這般只問立場、不論是非,凡事上街論存廢進退;未來台灣民主之大倒退,只怕愈發慘烈。
從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到蔡英文眼前這「最後一哩路」,公民運動堪稱最有效的「政治拉皮術」。比起二○○○年的政黨輪替,如今公民力量作為奪權工具更為廉價,在野黨無需提出具體主張,無需與社會對話,只要躺在那裡等待人民幫他們清出位子。半年後,人們究竟是召喚出一股舊勢力復辟,抑或是政黨政治的新生,需要每個人在嚴峻的政經現實中冷靜思考自己的下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