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1 01:24: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修憲委員會」進入修憲提案的實質審查,將在三週內召開十場委員會,討論九大修憲議題。蔡英文率先喊話,說修憲必須成功、不能失敗,要求立法院不要做「歷史的罪人」。藍營立即反擊,蔡英文堅決反對恢復「閣揆同意權」,言行反覆,若修憲破局她要負最大責任。
修憲八字尚無一撇,朝野即開始互推責任,可想而知,這次修憲結果難以樂觀。從客觀環境看,這次修憲不可能有太大成果,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時程太過緊迫。依規定,立法院必須在六月十六日前將朝野修憲議案送出,才能趕得上明年一月十六日大選同步進行公民複決;但是,立法院要在短短廿多天中處理完朝野歧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修憲的重大工程,豈容如此草草討論?
第二,修憲議題被工具化。朝野兩黨的修憲主張,幾乎都與二○一六選戰策略掛勾,因此充滿算計與心機。例如,兩黨目前有交集的主張,包括降低投票門檻到十八歲,以及降低不分區立委得票門檻,都是為了塑造開放形象,避免得罪年輕選民。但是,民進黨主張降低修憲門檻,以及廢除考、監兩院等,目的則在挑戰及動搖「中華民國」及「五權憲法」的基礎及正當性,自然不易取得國民黨的認同。
相對的,對於朝野及民間皆有廣泛共識的「閣揆同意權」,蔡英文去年才喊了要爭取恢復,今年民進黨卻變臉堅決反對;其原因可想而知,主要是蔡英文自認二○一六政黨輪替在望,屆時自己大權在握,何必將閣揆任命權讓給立法院。至於國民黨,抓住這個環節要求「包裹修憲」,似乎也就喊得理直氣壯。從這個角度看,朝野修憲無論說得多動聽,其私心也就昭然若揭了。
第三,修憲討論與參與場域的局限。本來,比較理想的修憲議案,應該是開放更多的社會討論與公民參與;那樣,修憲議題將具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同時也能藉討論的過程凝聚共識,並讓社會大眾了解修憲工程的來龍去脈及應該選擇的優先順序。蔡英文今年初稍早曾有召開「國是會議」之議,這原是一個不錯的場域,遺憾的是,此一提議在朝野歧見下流產;也因此,才轉而由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以接續研擬修憲議題。
問題在,修憲議題一進入立法院的圍牆,即無異是在複製朝野的政治角力和密室協商,倉促而密集的會議,不僅難以達到開放、完整的討論,同時也隔絕了專家菁英、社會團體、乃至積極公民的參與機會。最明顯的例子是,二○○四年立法院在林義雄的靜坐施壓下,朝野在立法院「修憲委員會」一致通過「立委席次減半」的決議,同時提高了修憲的門檻。十一年後,立委席次減半被認為是一次民粹威脅下的非理性修憲,也是國會專業職能下降的致命傷;不僅如此,當時墊高的修憲門檻,民進黨今天又喊著要降低,請問:這是誰之過?更何況,本屆立委的任期至明年一月就要結束,他們過去三年多並無多少作為,其間還發生國會遭到占領的憾事,此刻若讓他們用「喊價」的方式來執行國家基本大法的修改,豈不可憂?
檢視歷次的修憲,若要說某個修憲提案不過,誰就是「歷史的罪人」云云,這種說法完全是毫無根據的指控。事實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完整配套的憲政架構,若因思慮不周或一時突發奇想而胡亂更動,這種視憲法如棋局和草芥的玩弄者,才是真正的歷史罪人。以目前攤在桌上的修憲主張看,除了放寬投票年齡至十八歲一案,其餘皆有待審慎思考。
包括放寛政黨不分區席次門檻到三%一案,儘管藍綠兩黨在此議意見一致,其實仍有待從長計議。理由是,此舉固然照顧了零星選票的綜合代表性,卻可能造成政黨政治的愈發破碎化,一旦小黨林立,政治共識將更難凝聚,國家治理也將愈發困難。就以台聯為例,它憑藉政黨票分配到三個不分區席次,但審視其立委的發言,有時不僅言不及義,甚至常出現「找黑人當傭兵」、「解放軍拿菜刀占領金門」等荒誕質詢,這是台灣需要的多元化小黨嗎?
國會的立法工作離離落落也就罷了,要向憲法動刀這等大事,還是小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