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01:23:26 聯合報 社論
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空有一堆立意良好、包裝宏大的政策,卻因對手的杯葛與中傷而受阻;加上民眾不領情,說得再好聽的政策也賣不掉。面對這種窒礙難行的窘境,毛內閣應該重新思考政策的行銷策略,與其不斷打造推不動的大部頭施政,不如做一些民眾感受得到的實事,也許更易收一新耳目之效。
以商業術語為喻,馬政府一向擅長「批發」,卻拙於「零售」,更拙於「專業行銷」;官員喜歡打造百科全書式的巨型套裝政策,卻怠於處理其間的變數或另類個案。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大部頭商品中有一點點瑕疵,遭到對手或異議民眾的批評指摘,缺點不斷被放大,結果整套政策就跟著掛了。從《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的命運看,無一不是如此;包括高速公路收費員至今抗議不休,三鶯部落自救會、桃園航空城反迫遷的抗爭等,在在顯示執政黨對「零售」這塊的輕忽與漠視。
不可諱言,國家的長遠發展不能沒有大架構的規劃,政策構思也不應流於雞零狗碎、好施小惠式的民粹討巧;那樣的話,一定會迷失方向。但換一個角度看,當台灣社會的發展走到一個重視個人權益、反對公權力怪手無所不包的拐點,在這樣的氛圍下,政府決策若仍然只有「統包」、「批發」的概念,想要以一套簡單的規則要求所有人全部遵從,而不朝更細緻化的「零售」、「客製化」思維調整,勢必會不斷碰到杯葛與抗議,而陷入「撞牆」的困境。
以「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為例,由於在野黨的杯葛,法案遲遲無法在立院過關,已使台灣把握關鍵優勢發展的契機不斷流失。屏大副教授鄭博文昨天在本報民意論壇版投書,慨嘆如果當初政府先將高雄市劃為「示範區」,就高雄的港市特點率先試行,也許至今已經做出一些成績。然而,政府卻不斷擴張示範區規模,最後膨脹為「六海一空」外加「農業科技園區」;如此一來,不僅造成時日遷延,更因規模宏大、包山包海而致各方意見分歧,無從協調。
其實,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擘劃,不可謂不宏大高遠,但它所勾勒的願景不僅遠超乎國會議員的理解和想像,也不是民眾所能一目了然。更嚴重的是,經過層層的法案包裝,它反而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龐然怪物,唯恐其中夾帶著某些利益集團或官員的私心;再加上在野黨的惡意杯葛,這顆包裝精美的金蛋遂根本賣不動。毛內閣最近考慮將示範區條例中的「五大創新重點」化整為零,棄「特別法」回歸原本各自的法規處理,形同跳過「示範區」朝「全島自由化」前進。這也意味,先前兩三年的努力包裝建構,又要全部拆掉重練,這簡直是白忙一場。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國家重大經建政策,但是,「賣不掉」、「推不動」的政策,包裝得再漂亮也沒有用,這是血淋淋的教訓。再以苗栗大埔、三鶯部落、桃園航空城等地的拆遷抗爭為例,凡涉及土地徵收或拆遷民房,無論政府開出的條件多麼優厚,都仍免不了會有少數人持不同態度;不論他們是基於對土地的感情或其他因素,都需要以更細膩的手法個別溝通處理,而非一句「依法行政」便可解決。
政府部門人員辦事,喜歡用一套規則打發所有的問題,聲稱絕對不能「破例」。事實上,隨著公權力威望的「貶值」,對涉及人民權益的事若不抱著「客服」的態度面對,只會引發無窮後患。以溪洲部落社會住宅的興建為例,如果少數原住民確難負擔龐大貸款,新北市府似無必要要求所有住民一律貸款購屋,而可保留一些住宅供其租用,豈不更兩全其美?
再如,張善政三年前初入閣時曾說,「中華電信如果少賺五%到十%,可以減少九成民怨」。只要想想中華電信每月從每個家庭、每個年輕人身上拿走多少錢,人們即不難理解張善政的言下之意。而今年中華電信營收超過二千多億元,員工平均年終獎金達六.六個月,董事長蔡力行宣布要加薪;但是,可以減少「九成民怨」的事,中華電信又做了幾件?
當時代不斷走向多元分化,政府行銷也必須從「批發至上」兼顧「零售服務」。政策「包得好」不如「賣得掉」,這是毛內閣必須從挫折中學到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