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4.08.03 01:51 am
毫無疑問,錯失辨識災害源頭的黃金三小時,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應對措施,是高雄氣爆葬送廿多條無辜性命並造成慘重損失的主因。城市一遇災難就變成迷宮,這是落後的表徵;想在國際現代化城市中爭得名號,不能光靠地表的華麗建築、綠蔭、公共設施,而必須更細緻地經營安全、防災、無意外的環境。高雄這驚天一爆,恐怕大大減低了它近年宣傳「宜居之城」的風光。
檢視高雄市的防災規劃,在文書作業上確實做了不少防災潛勢圖,包括地震、颱風、海嘯,甚至「毒化學」危險,包括毒化學運作場、輸運管線、路線都標示在潛勢圖上,也注意到管線老舊及操作不當可能引發的風險,並據此擬定了應變計畫。遺憾的是,一旦臨危無法作出適當反應,這終究只是一紙完美的書面計畫。
要管理一個宜居的現代大都會,市政當局必須掌控都市的每個重要環節,以及不同時點的動態;這需要建立一套靈活的監控系統,包括無數的地表現狀圖,以及各區地下的結構立面圖。地表圖是向人民宣傳的政績,高雄市的捷運路線圖、衛武營文化園區、林園海洋濕地公園……都很亮眼;但真正關係到城市安全及正常運作的,則往往藏在地表之下,這些卻未真正融入防災體系。
舉例而言,地表之下,十公尺內應是排水溝、下水道、共同管溝、維生管線,乃至高雄特有的石化原料輸運管線。共同管溝裡有交通號誌、自來水、瓦斯、電力、電話、有線電視等維生纜線,不必挖馬路,從人孔蓋下去就能檢查箱涵理的各項配置是否正常。不客氣地說,包括大台北動輒挖馬路檢修管線,顯然維生管線配置與共同管溝各行其是,儘管編了大筆預算建置,卻未善用。
就算有了共同管溝的硬體,也不表示都市達到了現代化建設水準,因為,更重要的是對共同管溝內容的動態監控。以日本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後的淡路島重建為例,天然氣輸送管線每五百公尺即設一座測壓站,若監測發現異常,立即關閉控制閥檢修,一則避免危險氣體外洩,再則避免異常狀況波及其他維生管線。高雄這次氣爆遲遲查不出源頭,顯示它對都市動態掌控的缺口。
城市安全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不只對關係到市民日常生活的維生訊息才加監控,任何對城市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因素都應監控。從應變看,高雄這次處理氣體外洩顯然是處在「抓瞎」的局面,一則無法迅速找出異味四散的源頭,二則無法檢測出該氣體是丙烯,三則誤採噴水灌救導致丙烯隨管線四溢,不僅蹉跎防災時機,反造成重大的傷亡。凡行經公共路段的危險氣體管線,市府沒有理由不加監控;事實上,高市的「毒化學潛勢圖」也明白標出其輸運路線是危險潛勢地標。遺憾的是,這些都只是牆上掛掛、虛應故事,未落實到基層執行,遑論指揮體系的資訊整合。
根據高雄市府事後公布地下管線圖,比對六公里長的氣爆路段,其實高度吻合。但遲遲查不出氣爆禍首,主要是市府對這些危險氣體的輸運監測太過輕忽,或者從未做過例行監測,以致臨到大禍臨頭,卻無法掌握洩漏位置。此外,高市府缺乏危險氣體的辨識及應變的專業能力,導致業者一味推諉以規避鉅額求償,卻苦了民眾。事實上,從陸續傳出水溝蓋「被炸飛」及「冒白煙」,都透露出共同管溝中的丙烯作祟之線索,可惜市府疏於專業研判,反提供市民「放心去睡覺」的錯誤資訊。
都市管理的基本觀念是:凡涉及公共安全事項,政府就應該列管,不能以事涉民間部門而推諉或略過。以大型醫院為例,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自然是公共安全一環,其各樓層平面圖、管線配置自當列管;一旦發生火災或其他急難,城市建管單位、消防單位才能第一時間從相關部門的資料檔案中取得圖面,展開有效的救災。絕不可以讓消防員「瞎子摸象」,在煙硝中摸索水源、尋找消防閥。
高雄市的驚天氣爆,為所有城市的防災救災提供了慘痛的一課。任何都市的治理,絕不只是地表上面的事,也不止於硬體建設,而必須照顧到地表以下的基礎建設,並將安全維護工作落實於人員的專業和軟體的整合。追求安全,沒有任何偷懶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