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葉銀華】
2014.08.24 01:52 am
高雄氣爆事件帶來公司經營利益、經濟成長與社會大眾安全之衝突事件,亦暴露過去政府疏於監督的弱點,或許大家是無心之過,但此一歷史留下之問題須有解決機制。
幾個禮拜以來,大家廣泛討論政府要做的事,但是我覺得更須強調「如何做」的詳細討論,藉以避免下次災難的發生。要避免此種有可能之大災難,必須有健全機制與配套措施,而政府必定是責無旁貸,但不能只靠政府。
台灣石化業確實帶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石化業獲取利潤可以帶給員工工作機會、債權人利息收入、上下游企業商機、股東股票增值;但是本次高雄一場大氣爆,卻暴露出石化業埋在地底下管線帶來社會大眾生命安全的威脅,這是石化業者在治理公司所未查覺;在氣爆事件後,發現政府並無完整之石化業管線資料,因此政府在扮演外部監督機制有疏忽之處。本次造成大氣爆的業者,在經營時將獲取利潤內部化,卻帶來卅人死亡、三百餘人受傷、逾八百五十戶房屋受損,亦即業者未承擔所有生產成本,而部分讓社會大眾承受(成本外部化)。因此,此種「利潤內部化、成本外部化」現象,從公司治理角度是最壞、且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提醒大家注意社會大眾的生命安全,在災區重建後,政府要為本次受難的民眾建立紀念碑與園區,畢竟歷史是容易被遺忘的。本次氣爆事件重大,影響到台灣石化產業的未來與經濟成長,政府與業者會有自動選擇遺忘的誘因。而最痛苦的是房屋地底下有石化管線經過的居民,一方面希望石化管線透明化,確保居家安全;但是一方面又怕因此而使房價崩潰。因此,需要藉此事件建立完整、可行之解決機制與配套措施。
其次,是石化產業涉及經濟成長與民眾安全議題,首要任務是建立全國有關地底下具爆炸性或毒性氣體管線的詳細資料,並且需建立整合中央、地方政府預防災害機制。
高雄氣爆事件凸顯台灣防災體系缺乏整合,實有必要建立權責相符的防救災機構,並修訂相關法令。行政院已經決定今年十月底前公告修正消防和災防法規,將丙烯、乙烯、丁二烯、苯類等具爆炸性或毒性氣體納入工廠危險物品,日後必須向經濟部申報;此外,年底之前提出「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草案,將工廠管線管理擴及區外管線運輸,由經濟部成立整合平台,與各相關部會進行聯合檢查;期盼業者自主管理管線、地方政府負責檢查與監理,中央負責立法與督導之防災設計。
其實最安全的作法,是將石化工廠遷移至石化原料進口處附近,則即不存在地下運輸管線經過民眾房屋之情事。但若無法達此境界,則上述行政院的作為務必確實執行,藉由政府的聯合防災體系,強化石化業之公共安全。
再者,如何降低上述機制有可能失效、疏忽之可能?建議可要求石化業購買所埋設管線之充足的安全責任保險,增加對民眾安全的保障。由於保險費反應發生災害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驅使石化業者努力建立防災機制;亦即藉由保險之市場機制,強化石化業對於所埋設管線的安全維護,以及一旦出事之保險理賠的支撐,避免使用政府的預算。
據此,將石化業所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方可在石化業發展與民眾生命安全取得平衡。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