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九萬兆政府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政大校長吳思華接教育部長 上任6把火
 瀏覽2,377|回應13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黃詩凱/台北報導】
2014.07.30 03:18 am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行政院昨天發布政大校長吳思華接任教育部長,院長江宜樺期許吳思華大力推動「教育創新」理念。落實培育人才政策。相關人士指出,值此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正在立法院審議之際,吳思華的出線象徵執政當局期盼教育部在後續執行上「再多施點力」。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接任教育部長,吳思華繫著「親愛精誠」校訓的領帶、手拿著八年來在政大與同事合著「大學的蛻變」新書舉行記者會。
記者楊光昇/攝影
政大校長轉教長又一人
據了解,江揆日前徵詢吳思華不只一次,上周才獲首肯,由於各大學院校多以八月作為新學期開始,考量政務推動因素,江揆決定先發布教長的人選。吳思華也是繼馬政府首任教長鄭瑞城之後,第二位曾任政大校長的教長。至於尚待補齊的勞動部長以及客委會主委,政院表示,定案後將擇日發布。

政院指出,吳思華的研究專長為策略管理、產業與競爭分析、知識經濟,創新與創造力教育等,是管理學界傑出學者,曾獲第一屆科技管理學會院士,並在二○○八年榮獲「科技管理獎」個人獎殊榮。不過,吳思華任政大校長六年期間,褒貶不一,包括楓林步道、水岸電梯、學費調漲案皆引發不小爭議。

出線關鍵在能立即上手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前任教育部長蔣偉寧因論文風波於本月十四日請辭,據了解,蔣請辭之後江揆接獲多方舉才,不過皆將目標鎖定曾任或現任國立大學校長者,最後吳思華出線,關鍵仍在短期之內能立即上手。
政院人士表示,江揆和吳思華以前就認識,也都曾任教育部顧問,江揆認為吳思華做事認真、為人謙和,對他的印象很好,兩人談過幾次,教育理念契合。

甫落幕的經貿國是會議先前召開四次顧問會議,廿位顧問之一的吳思華除第二次未出席之外,其餘三次皆全程與會,與政院相關人士互動頻仍。由於吳思華的碩博士學位皆在政大取得,在學界是相對少數非海歸派,對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有更深刻理解,亦是出線因素之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5188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沃草烏龍球/立委問任內最得意政績 吳思華:「課綱沒有起爭議」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沃草烏龍球/立委問任內最得意政績 吳思華:「課綱沒有起爭議」

2016-05-06 22:10

【沃草/影音:陳東;文字:劉家丞、薛翰駿】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會今(5)日審查《高級中等教育法》、《國民教育法》中有關規範課綱制定程序的條文修正案,希望未來制定課綱時能夠更空開透明,避免未來再出現上週被立院要求撤銷的104微調課綱出現過的問題。教育部長吳思華也出席備詢,可能是最後一次到立院備詢的吳思華似乎受到馬政權末期氣氛影響,備詢時多次出現出乎意料的答案,甚至說出「課綱的推動過程在中央與地方均沒有看到爭議」。

中國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要求吳思華舉出「三件任內最得意的成就」,吳思華其中一件舉「儘管政治干擾不斷,微調課綱的推動過程在中央與地方均沒有看到爭議,是他引以為傲的政績」。但事實上,從基層教師、學生一直到專業的歷史學者,屢屢抗議104微調課綱在制定程序上的黑箱及實質內容的不當,行政法院甚至判決教育部不公開審議委員名單及會議記錄違反政府資訊公開法。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與吳思瑤等質詢時,吳思華均語出驚人地建議立法院應設立「真相調查委員會」調查課綱相關問題。例如:蘇巧慧要求說明課綱審議過程、審議委員會名單時,吳思華笑稱立法院可以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進行釐清;無獨有偶,當吳思華部長提及自己到台中參加課綱座談會,學生被特定人士影響會後包圍他的座車,吳思瑤便問「特定人士」是誰?吳思華部長又回應應該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來釐清。

同樣是民進黨籍的立委黃國書則質疑臺灣有沒有參與對日抗戰?吳思華回答因為中華民國有,而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因此也有參與,黃國書則以「531台北大空襲」等歷史資料指出,中華民國當初和美國一起轟炸臺灣,怎麼能說臺灣參加過抗日戰爭來打臉吳思華。

分享

*教育部新聞組會後發出聲明表示,吳思華在立院答詢中指稱課綱無爭議,係指一○七年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

IVOD完整影片:

吳思瑤 http://ivod.ly.gov.tw/Play/VOD/88486/1M

黃國書 http://ivod.ly.gov.tw/Play/VOD/88493/1M

柯志恩 http://ivod.ly.gov.tw/Play/VOD/88484/1M

蘇巧慧 http://ivod.ly.gov.tw/Play/VOD/88485/1M

陳亭妃 http://ivod.ly.gov.tw/Play/VOD/88498/1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476194
吳思華:12年國教 上路太過倉促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30 03:23:28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在立院坦言,十二年國教上路太過倉促,入學分發制度設計不夠理想。 記者高彬原/攝影
分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前天表示,十二年國教是馬政府的三大錯誤之一。教長吳思華昨坦言,十二年國教上路太過倉促,入學分發制度設計不夠理想,未來將朝高中職均優質化努力。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昨天在立法院教委會表示,最近一名桃園市議員去某明星國中查訪,發現家長對十二年國教反應兩極,孩子還沒念國三的拍手叫好,但孩子念國三的家長卻跳腳,「十二年國教的真實狀況就是老師、學生、家長都在拚鬥,百感交集。」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也說,十二年國教除了讓國三生拚鬥,現在很多小一、小二生都開始補習,就是為了準備考私立國中,也會加速社經地位和貧富差距的拉大,「免試變假免試,就是核心問題。」

陳學聖當場質疑,「十二年國教到底有沒有錯?」吳思華承認,十二年國教入學分發制度剛開始設計不夠理想,但是經過去年調整後,今年已開始穩定且各區已凝聚高度共識,會使得升學壓力大幅降低。

此外,他說,必須讓高中職均優質化,「如果高職、社區高中發展出特色,十二年國教就會成功」,否則只是改變入學方式,沒有根本性的效果,目前要調整增加國中小學的校本位選修課就是往好的方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92809
提醒教長 政策準備好再上路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黃光國/台大心理學系教授(台北市)】
2014.11.20 09:57 am
 
日前教育部師資藝教司長張明文表示,台灣約有廿萬名公私立教師,以每人平均服務卅五年計算,每年約有五千多人退休,近年師培總量約每年八千三百卅人,其中約五千人左右考上教師證,因此「供需平衡」。

張明文說,由於師培人數逐年減少,但培養一位教師約需五年的時間,對於有志從事教職的人,「正是進場時機,流浪教師一詞將走入歷史。」

張司長此話一出,立刻遭到教師團體和地方政府的抨擊。他們批評教育部只會搞「數字管理」,「看數字訂政策」,看不到流浪教師滿街跑,偏鄉學校三招、四招還找不到教師的真實苦境。

看到這則消息,令人不禁想到:數日之前,當年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的中研院長李遠哲,再度出面呼籲社會大眾:「教改的過錯不應全面指向我」。李遠哲認為:教改災難的真正原因是「教育部長換得太快,很多政策沒準備好就上路」。

這話不能算錯。「教改」啟動之初,《教改諮議報告書》中有一項極為理性的建議:「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對任何教育政策的研究,先作深入的研究,再正式付諸實施。令人遺憾的是:教改啟動之後,「教改派」人士立刻把這項建議置諸腦後,他們憑著自己對「西方先進」教育的浪漫想像,把學生當做白老鼠,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方案,結果不僅把學生和家長整得七暈八素,而且把台灣的教育品質搞得江河日下,台灣的教育體制也面臨崩潰的危機。

二○一一年「國家教育研究院」雖然已經開始運作,其主持人仍然不知如何從事教育政策研究。他們把國教院當成是收集教育測驗的資料庫,對當前最迫切的高等教育議題,或者避而不談,或者避重就輕,我們的教育問題也是越搞越嚴重。

面對現實,致力於尋求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是政府智庫從事政策研究的指導原則,也是決策者作出理性決策的基礎。如果連「國家教育研究院」這樣的政府智庫都不懂如何從事教育政策研究,教育部長作決策時沒有詳實的政策分析作為依據,他只好作「數字管理」,他的決策便可能經常出錯。

吳思華部長上任未久,希望他能注意國家教育院的久年積習,責成它從事精確詳實的教育政策研究,讓教育部長能夠為自己所作的決策擔負責任,千萬不要讓自己被「沒準備好便上路」的政策給消費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241353
62所大學退場? 高教工會:教長想法太天真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30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馮靖惠/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表示五年內要讓國內大學從一百六十二所減到一百所,將有六十二校面臨退場。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之前僅高鳳、永達兩校退場,教育部安置教師及處理欠薪就七零八落,貿然加速大學退場,「教育部有能力嗎?吳部長想法實在太天真!」

高等教育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吳思華日前評估大學將減少到一百所,等於少掉三分之一的學校,和未來八到十年將減少三分之一新生的趨勢相當,但若突然縮短到五年內退場,等於就有一萬五千名博士教師馬上要失業,也會造成社會問題。

陳政亮表示,他不反對大學退場,但教育部對校產及教師處置一定要有配套,否則退場只是空話。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則對吳思華的說法表示贊同,他認為,大學辦得不好,「該退就要退,」不然就是併校,但學生跟老師的安置也很重要。

謝國清指出,大學面臨到少子化衝擊,一○五年將少三萬名新生,所以退場的時間點也不應該拖太久,否則這幾年一定會有學校發不出教授薪水。

謝國清說,若吳部長的目標是五年內大學降到一百所以內,這兩、三年的階段性目標應該先訂出來、規畫好,以免學校措手不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203593
大學少三分之一? 校長:不可能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30
【聯合報/記者連線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說五年內要把一六二所大學減至一百所以內。許多大學校長都說有必要,但「不可能」。部分近年招生較困難的大學,均表示招生已有起色,將繼續經營下去,希望教育部多輔導,不要「看衰」他們。

曾任立委的高雄高苑科大校長曾燦燈聽到吳思華五年內要減六十二所大學,直說:「部長真有勇氣。」但大學退場機制還未完成立法,在立法院還有得吵,除非兩年內可通過立法,否則五年內要減少至少六十多所大學,實務上會有困難。

不過,曾燦燈認為,台灣的技專及大學校數,相較鄰近國家,確實偏高,整併機制勢在必行;如果要輔導大學整併,可以從國立大學著手,較沒阻力。他常聽人質疑,「一個台灣,需要三所海洋大學嗎?」才整併同質性高的大學有其必要。

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說,教育部可以透過招生人數或學雜費的控制,對辦學不力的大學「動刀」,「教部武器很多,只看做不做而已。」他認為,教育部應該強硬介入退場,利用教學評鑑或財務檢查,一旦發現學校投入辦學的成本太低,就可做減招或停招等處分。

武東星指出,不管幾所大學退場,最重要還是師生的安置。

武東星建議,利用退場學校的私校獎補助款,補助聘用因退場而去職老師的工廠、法人機構或其他私校,連續補助一至三年的薪資,可提升單位的雇用意願。

高美醫護專校董事長鍾紹和表示,很多弱勢學生無法去都市求學,高美是一所小而美的學校,在偏鄉地區擔負重要的社會責任,希望教育部給予輔導,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稻江科技管理學院副校長陳弘宙指出,若大學強遭退場,學生、老師所要面臨的問題,教育部有配套措施嗎?後果教育部要承擔嗎?他建議教育部應將重點擺在幫助學校辦得更好,而非將焦點擺在退場。

吳鳳科技大學指出,校方近年招生情況穩定,近乎滿額,今年雖比去年小幅減少,仍在可以接受範圍,將穩定發展。

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楊敏華表示,私立大學如有招生問題,教育部應該協助輔導,而不是一味要求退場或關閉。

真理大學副校長蔡維民表示,真理台南校區今年大一新生二百五十多人,比去年增加二十多人,招生見起色,學校會持續營造「小而美」的校園規模,短期內不會退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203585
教長下猛藥:大學5年內減至百所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30
【聯合報╱記者胡宥心、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部官員驚 「從沒討論過」

立委不相信 「沒那麼簡單」


許多大學年年參加大學博覽會搶生,但受少子化衝擊,招生壓力一年比一年大。 本報資料照片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天在立院答詢表示,計畫五年內將現有的一百六十二所大學減少到一百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針對「大學五年退場三分之一」說,不僅立委不相信,連教育部內同仁都很驚訝,表示從沒討論過。
立委蔣乃辛昨在立法院質詢時提到,少子化導致學生數量減少,未來恐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既然人口的量無法提升,那就要提升質,並要求教育部減少大學數量,將教育資源集中。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適度減少大學數量是未來趨勢。蔣乃辛追問,先前吳思華承諾將一百六十多所大學減到一百所,何時能做到?吳思華回答:「從後年開始,希望在五年內減到一百所。」蔣追問:「你說是五年內嗎?」吳點頭說:「是!」

江揆說,大學退場的配套重點,是輔導那些退場學校的教職員工轉型,培養他們做文創教育等培育工作。

立委潘維剛表示,吳思華上任不到兩個月,大學退場沒他說的那麼簡單。立委陳學聖也說,公立學校或許還可合併解決,但私立學校只能靠市場自然淘汰,不是吳思華一個人能控制的,建議先輔導,輔導不過,再談退場。

教育部官員聽到媒體轉述吳思華答詢內容,都很驚訝,還以為聽錯了。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教育部內部尚未針對大學必須「五年內」退場的計畫做討論,但未來將研議配套,「加速」大學退場。

黃雯玲表示,部長的意思應該是說,過去大學都是「撐到最後一刻」,經營不下去才停辦,影響教師工作權和學生受教權,因此希望提前退場時程,讓學校在學生人數銳減時,即開始轉型,而非只是消極處理退場問題。

黃雯玲並舉例,大學轉型可從附設醫院、餐廳或長照機構等著手,並將師資人力轉移到這些附屬機構;她也坦言,加速大學退場,直接面臨衝擊的是教職員,他們的就業輔導是重要配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203572
教長目標:國教免學費 排富條款逐年取消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30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左)訪視高雄氣爆災區學校三信家商,勘察受損情形。 記者徐如宜/攝影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訪視高雄氣爆災區學校,談及12年國教只有讀高職全部免學費、高中免學費要排富,他強調全部免學費是12年國教的目標,將逐年達到全免。
吳思華昨天踏訪高雄,希望南部家長能認同12年國教。他表示,所有入學改革都會維持12年國教的核心價值和基本精神,就是「先免(免試入學)後特(特色招生)」,讓多數學生五育均衡入學,對少數學術特優的學生,也應保留特殊的入學管道。

他表示,今年12年國教入學過程從5月持續到8月,為各方所詬病,「目前的方案要在7月中全部定位,選擇不特招的還能夠更早一點。」

吳思華說,如果免試入學名額擴大,加上志願序計分群組化,得面對更多會考同分超額的情形。根據教育部模擬,同分最多的不是在前段,而是在中段,尤其是高職,在已經比無可比、用無可用時,教育部研議國中會考增加轉換成10級的量尺分數,是解決超額同分太多的「務實處理」方式,「是萬不得已的選擇」。

家長質疑明明有考試,為何叫「免試入學」?吳思華解釋,如果是真的免試,那就得用國中3年成績,更加深學生壓力。他承認「免試入學」的確容易造成誤解,但精神上是國中學習能力的表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82465
談十二年國教 吳思華:有信心明年會更好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23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引發的爭議、明年入學制度改革提出看法。 記者邱德祥/攝影
明年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入學採「先免後特、多元入學、一次分發到位」,家長、學生甚至縣市教育局,仍多有疑慮。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接受udn tv專訪表示,明年入學方案將在8月30日對外公布,制度不會有太大變革,仍維持先免後特,今年的出現的亂象,明年的架構不會再出現,他有信心做到比今年好很多很多。
被形容為「跳火坑」的吳思華上任滿兩周,今天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引發的爭議、明年入學制度改革提出看法。吳思華表示,十二年國教的方向正確,核心理念非常清楚,強調五育均衡、適性分流,除了智育之外,其他領域同樣重要,讓學生能有更多元的發展。

他說,他是學管理出身,要勇敢面對問題,今年十二年國教所衍生出的亂象,最大原因是制度設計不恰當,所有爭議都在一免放榜後產生。由於學生的選擇一直改變,學校被學生「路過」也受到傷害,他認為這樣的亂象,會在明年解決。

吳思華表示,他最近密集跟高中職校長與教育團體座談,認為明年高中職入學方式以改變最少為原則,先免後特的原則和今年一樣;因為強調多元入學,學校有必要辦理特招,明年最大改變是一次放榜,免試與特招的比率至少各50%。

對明年新制引發外界質疑,擔心免試學生和參加特招的學生一起選填志願一次放榜,等於多數學生等待少數學生,且志願選填和志願卡的設計將更複雜;吳思華說,國中會考成績公布後,考生就可知道自己的落點,達到門檻才會報名特招,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吳思華表示,對於各界的意見教育部會虛心檢討,任何一個制度的變革都需要時間,十二年國教的分發制度不夠完美,是最關鍵的問題,但今年的制度讓技職教育受到重視,接下來的重點,是讓社區高中的特色被看見,讓學生就近入學,則是未來的目標。

●教育部長吳思華專訪完整內容,請於今晚8時收看udn tv 「面對關鍵人物」,頻道分布可上udn tv官網查詢,網址:http://tv.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76431
專訪新任教長吳思華:12年國教 要釋放國中的活力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下雜誌 2014/08/06
行政院宣布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擔任教育部長第二天,吳思華接受《天下》獨家專訪。他的臉上沒有太多表情或微笑,每句話在出口前,總是習慣性地頓了又頓,心事藏在眉宇間。


【文/林倖妃;圖片/王建棟】


受訪前,他才從幕僚口中得知,政大學生和校友對他的出線,似乎噓聲比掌聲多。「我有一點點詫異,」他說,因為學生列舉的事情,「都已經溝通過,而且溝通不只一次。」

他給的,不是我們要的

他的「溝通」,顯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認識吳思華的人都知道,他在任內開辦「六長會議」,要求教務長、訓導長等和學生面對面;他也建立校務建言系統,如同台北市一九九九專線,行政人員限時對學生意見妥善回覆。

「他花了很多心力做校園規劃,也重視教育體質改革,」政大前學生會長林威呈列舉,吳思華任內將山上的球場移往後山、蓋起宿舍,和國防部斡旋多年爭取指南山莊作為校地,並開辦政大書院,「但他做的不是學生要的,」他點出關鍵。

學生關心的,是走在多雨的政大校園內,會不會滑倒,以及搭公車上課方不方便,協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但不可諱言,他在任內除增加國際交換學生的比例,更打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

如今,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部長?在十二年國教紛爭未決、少子化將引爆大學倒閉潮、大學評鑑引導的學術方向等重大議題上,需要更強的領導力來解決。作為一個管理出身的教育部長,吳思華具有執行力,也有熱誠培養創新人才,希望帶領台灣社會轉型。

但社會也期盼教育部長能有宏觀的視野,為台灣教育這艘迷失的大船,訂出更具體的方向和目標。

學管理出身,以教育為志業的吳思華,要如何讓年輕人實現夢想、讓企業轉型、政府改變?他能為台灣的教育,帶來什麼樣的願景?

---------------------------

問:是什麼因素讓你決定接任教育部長?

答:我們念管理都說,有問題就要勇敢地面對,想辦法去解決它。我一直都在學校裡面服務,對現在的教育有很深的感受。

我曾在教育部推動「創造力教育」,負責草擬《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從二○○一年到○五年的第一期推動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台灣基層的活力、創新力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如果我們今天有機會把這個東西釋放出來,其實對台灣來說,就是很大的一股正面力量。當時的「創造力教育」是在國小、國中、大學推動,還包括成人、社會教育。最大的瓶頸其實是卡在國中,就是為了考高中。

問:因為考試的壓力嗎?

答:在國中階段很難推,很明顯就是因為有考試。所以十二年國教在方向上是對的,釋放大家的活力。如果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處理好的話,就好像今天看到當年的九年國教釋放了國小的活力是一樣的。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53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59629
談學費、調預算… 吳思華挑動高教敏感神經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
不管是大學學雜費調漲,或是準備揮刀朝向「頂大」預算,教長吳思華無疑挑了一條辛苦的道路行走,他挑動的正是高教最敏感的神經。

高教貧窮化是近十年來的大問題,物價、水電上漲,教師薪資也漲,唯一沒漲的就是學費。政治大學教務長詹志宇就曾透露,因為學雜費凍漲多年,政大三年來師資零成長。

貧窮化也導致大學高度依賴政府的預算分配。攤開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預算分配,明顯發現集中在某些大學,尤其教育部的頂大預算,人文社科為主的政大是「受災戶」,甚至一度掛零,吳思華肯定點滴在心頭。尤其看到爭取到預算的學校,紛紛把預算拿來整修校園、蓋大樓,少有是用在新聘對學生直接有益的國際師資上。

高教最扭曲的是大學拚世界百大。世界百大重要指標之一是論文數量,為了衝刺論文數量,學術界相互掛名、引用、大論文拆成小論文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還造假審查,形成系統性「共犯結構」。

不管是凍漲學雜費或是拚百大,衝擊到的不只是學術界,而是下一代的競爭力。高教貧窮化、師資零成長的代價是什麼?就是學生無法享受到高品質、多元的教學。而拚百大、拚論文的結果,卻沒有贏得學生的競爭力,台灣究竟在拚搏什麼?

廉價的教育、拚論文、拚百大、爭預算,這些問題無不環環相扣,逐漸腐蝕高教的根,應該為台灣作育英才的大學早已躺在加護病房。

吳思華對高教滿腹理想,想執刀為大學動手術,但最後能不能讓台灣高教轉到普通病房、甚至康復出院,除了膽識,還需要更多堅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58576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