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教育校園科技文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研院:台灣所得稅 已成為薪資稅
 瀏覽21,232|回應208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2014.06.07 03:21 am
 
富人避稅多 負擔不公


中研院指出,大台北地區房地產在過去十二年投資報酬相當高,但資本利得高、資本利得稅卻偏低,這也是炒房行為難有效抑止的原因。
攝影/林伯東
中央研究院稅改報告指出,台灣的所得稅基本上已成為「薪資稅」,薪資所得者稅負太重;而富人的避稅管道太多,常造成負擔不公,使我國貧富懸殊現象更惡化。
中研院指出,民國九十六年起,我國薪資所得者負擔的稅收占整體租稅結構都超過百分之四十,九十八年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五;反觀證券交易稅及土地增值稅等屬於資本利得的稅課收入,始終只維持在百分之十上下。

不過,受雇人員報酬(上班族的薪資)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節節下滑,至民國一百年僅占百分之四十六;但企業營業盈餘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在民國一百年約百分之五十二,顯示擁有資產者及企業之經營者,享受了更多全球化經濟以及經濟成長的果實。

台灣營業事業所得稅率在金融海嘯後降至百分之十七,中研院稅改政策建議書召集人王平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已過,應將營所稅率恢復至百分之廿五,有助淘汰不具競爭力的「殭屍企業」。他相信,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主流企業家也都會贊成。

「我們捫心自問,企業減了這麼多稅,有無增加投資?更多研發創新?有無回饋加薪?這幾年減稅,到底是誰賺了錢?我們只是主張把營所稅改回原本較為公平狀態,不是要加稅!」

王平指出,政府過去提供企業租稅獎勵過於浮濫,除了多項獎勵外,營所稅率也從百分之廿五降到百分之十七,課到的稅非常有限。

據估算,台灣目前的企業租稅負擔率僅百分之二點五四,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排名屬後段班;相較之下,韓國有百分之四,日本百分之三點二八。

王平表示,台灣面對全球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挑戰,較其他國家嚴重,人口老化導致社福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導致稅基縮小,財政赤字恐更惡化。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112438
 回應文章 頁/共2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研院調查出爐提三項可能因子 指揮中心兩周內懲處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研院調查出爐提三項可能因子 指揮中心兩周內懲處

2021-12-20 14:21 
圖/指揮中心提供

中研院P3實驗室發生研究人員染疫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中研院已於昨晚10時左右送交初步調查報告,發現有三項感染暴露風險因子,包括位於生物安全櫃中進行實驗動物操作、個案和其他實驗室人員個僅穿著一般防護裝備,以及防護裝備穿脫過程未依照SOP進行。

陳時中表示,中研院已依指揮中心要求於昨日晚間將P3實驗室內部調查報告送交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已於今日上午提交訪談結果及中研院內部調查報告予外部專家調查小組,並安排於本周四開會進行審視及討論。預計兩周內提出外部專家小組調查結論及建議,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等法規對中研院進行懲處。

依據報告,中研院提出三項感染暴露因子,包括:

一、實驗操作區與非操作區均存在環境汙染。於實驗動物操作時,未於生物安全櫃中進行。髒墊料直接置於未封口的袋子、也未放置於加蓋的容器中。

二、個案及其他實驗室人員均曾僅穿著一般防護裝備(未戴N95口罩、雙層手套、護目鏡或面罩)執行實驗。

三、個案於脫除防護裝備過程先行脫口罩。

根據以上感染暴露風險因子,中研院研判感染途徑可能有三種:

一、呼吸道直接暴露受汙染的墊料粉塵、染疫動物受刺激而引發噴飛沫或氣膠的環境。

二、手套表面因直接操作染疫動物被汙染,於脫卸防護裝備程序先誤脫口罩時,接觸臉部口鼻等部位而感染。

三、防護裝備外層在操作區遭帶有病毒之物體表面汙染,於脫卸防護裝備程序先誤脫口罩時,使口鼻暴露於脫卸過程而感染。

此外,中研院亦針對:(1)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與操作指導;(2)實驗室SOP操作;(3)實驗操作過程監控;(4)個人防護裝備穿卸流程;(5)意外事故通報流程;(6)動物科學應用審核管理規範及感染性生物材料之使用管控;(7)本次染疫事件成因的系統性問題等七大面向,進行制度面及執行面的回顧檢討,並說明若最終調查認定確有違反規定,將依據人員身分別處理責任歸屬及處分。中研院並提出未來將成立P3實驗室綜合檢討委員會,確實改進P3實驗室的管理運作級生物安全監督查核機制。

陳時中表示,該中心已於12月17日及19日派員訪談中研院該P3實驗室主管、工作人員、及中研院生安會主委,並於今日上午提交訪談結果及中研院內部調查報告予外部專家調查小組,且安排於本周四開會進行審視及討論,預計兩周內提出外部專家小組調查結論及建議。

陳時中也提到,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第69條及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辦法第25條規定,對中研院進行裁處,最高可處15萬元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並於生物安全疑慮解除前,要求該P3實驗室停止使用或處分相關感染性生物材料。另依前開管理辦法第29條規定,於生物安全疑慮解除,經該院生安會確認後,報疾管署同意後,始得再行使用或處分相關感染性生物材料。

另外,除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已另案調查,其餘國內11家操作新冠病毒之P3實驗室均已於12月17查核完畢,未發現重大缺失。

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51052
中研院染疫事件 陳培哲:總統府應給社會交代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研院染疫事件 陳培哲:總統府應給社會交代

2021-12-16 02:46 中研院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研院P3實驗室研究人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暴露中研院重大疏失。但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中研院必須檢討,但只究責中研院有欠公允。中研院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單位,P3實驗室過去長期閒置,卻因新冠病毒重新活化、並匆忙增設第二間P3實驗室,過程未經合適評估、人才培養也出現斷層,最終導致此事件。

陳培哲還說,中研院直屬總統府,「總統府是不是也應該盡到監督管理中研院的職責?」他認為,總統府有責任說清楚如何管理中研院?中研院為何會出現這些疏漏?總統府必須「給社會一個交代」。

記者就此詢問總統府,但至截稿前總統府未回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告新制,要求P2至P4實驗室,要在一個月內設置生物安全主管。

陳培哲說,P3實驗室研究臨床病毒學的「重中之重」,要進入P3實驗室做實驗,必須經過P2實驗室等訓練、擁有豐富歷練才能進入。台灣最好的P3實驗室是在台大醫學院和國防部,兩者都是長期培養人才。此次中研院染疫的研究助理才廿多歲,資歷和經驗都不足、卻能進入「重中之重」的P3實驗室,他認為,中研院用人顯然出問題。

他還說,台大P3實驗室位在台大醫學院而非台大校總區、國防部P3實驗室也是獨立於三峽,中研院P3實驗室卻是位在中研院本部,以新冠病毒的感染危險性來說,「沒有分離、風險控管的概念」。照理來說,設立P3需經嚴格的環境評估,「難道可以隨意在市區裡做P3?」他認為中研院治理出問題。

陳培哲認為,中研院「人才不夠、管理也有問題。」他還質疑,中研院如此積極地去做不是其所專長的P3,「是不是為了要執行總統府交付COVID-19種種研發的任務呢?總統府是不是在很短的時間給他們太多的任務,以致忙亂中出錯?」這些可從中研院P3的計畫量看出端倪,可將中研院P3實驗室被交付的計畫跟其他單位的P3計畫比一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50664
P3實驗室桌面、門把有病毒 專家「2大疑點」揭根本未遵守SOP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P3實驗室桌面、門把有病毒 專家「2大疑點」揭根本未遵守SOP

2021-12-11 16:15 中研院
中研院前助理研究員確診Delta病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實驗室病毒跟確診者病毒株定序相符,判定來源為實驗室。示意圖,非新聞當事照。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研院前助理研究員確診Delta病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實驗室病毒跟確診者病毒株定序相符,判定來源為實驗室,且桌面、門把都有彩撿到病毒。國內熟悉病毒研究的專家直言,P3實驗室的環境不應該有病毒,且操作人員有穿防護衣,離開實驗室怎麼把病毒帶出、而且還染疫,2大疑點都需要再釐清。

確診個案11月時操作Alpha病毒株,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據調查實驗室不只有一種病毒株,當時同時有三人操作三種不同的變異株,包括武漢原始株、Alpha變異株及Delta變異株,不排除有交互感染,仍需要更多客觀數據佐證。

「P3實驗室怎麼會有病毒,太奇怪了!」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P3實驗室中操作病毒,必須在安全操作櫃中,當手要離開安全操作櫃時,手套也都要清洗,理論上實驗室內環境是乾淨的,病毒都是被鎖在安全操作櫃中。

黃立民說,一般實驗室裡不會定期採檢,就正常程序而言,研究人員離開實驗室,會打開紫外線進行消毒,若到處都是病毒「那還得了」,環境有驗出病毒,代表沒有嚴格遵守操作守則。

實驗室中同時進行三種病毒株的動物實驗是否可行?黃立民說,基本上實驗室規定,兩種不同病毒株不能在同一個實驗室進行,不過現在都是新冠病毒,只是亞型不同,基本上沒有違反規定,但他直言,P3實驗室內若有病毒,透過人帶出來,整棟樓都會增加風險,且不理解怎麼會在環境驗出病毒。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操作病毒實驗時,人員都要帶雙層手套,並在操作箱內的培養皿進行,若有沾到病毒,都會放在廢棄桶處理掉,且實驗室都是負壓隔離室,病毒不可能自己飛出去,若實驗室中環境驗到病毒,很明顯有被污染。

施信如表示,實驗室環境不應該有病毒,就算有病毒,從事研究人員也不太可能因此被感染,因為都有穿太空防護裝,像是醫護人員照顧病人,也會接觸病毒,但全副武裝且按照一定SOP穿脫,也不會被感染。包括實驗室為什麼有病毒、以及人員怎麼被感染,哪個環節出錯,都需要仔細了解。

確診個案11月時操作Alpha病毒株,感染的卻是Delta病毒株。施信如表示,若同一實驗室同時做三種病毒,是有可能的,像是看血清中對抗三種病毒的效力如何,就需要一起做實驗,若將病毒放在同一管,可能有交叉感染風險,可能讓病毒重新產生排列組合,都要非常小心。

施信如提醒,若做實驗中,不小心將病毒潑灑出來,需通報另一組人員來清理,按照程序脫除防護衣、沖洗,不可能讓病毒在環境裡,她認為此案例需要好好了解,作為警惕教材。

關於中研院前研究人員染疫一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中研院實驗室病毒跟確診者病毒株定序相符,已判定跟社區無關,來源為實驗室。圖/指揮中心提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50151
鼠咬染疫 多數專家:不可能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鼠咬染疫 多數專家:不可能

2021-12-11 02:02 
羅一鈞昨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該名曾任中研院實驗室人員確實曾被實驗鼠咬傷,綜觀相關文獻,動物確實可能將COVID-19傳染給人類,但相當少見。圖/指揮中心提供

中研院前研究助理確診,曾被兩隻實驗老鼠咬到,感染源是否為老鼠?專家表示,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非常低,可說是「不可能」。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動物傳人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但不是都沒有這樣的報告」,過去兩年就有丹麥水貂染疫而傳染給人的事件。

「國際已有少數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報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去年十一月丹麥境內發現水貂大規模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且傳給水貂場人員,當時丹麥政府為避免變異株擴散,全面撲殺境內水貂,後續荷蘭、波蘭也出現類似病例,至少三國有相關報告。

「新冠病毒由動物傳人不是沒有報告,但也絕對不是快速嚴重的傳染途徑」,陳時中說,這次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染疫事件,指揮中心會將動物傳人也列入可能的感染源,並進行環境採檢與調查。羅一鈞表示,包括倉鼠、兔子、雪貂、豬等哺乳類,均有報告會感染新冠病毒,動物傳人可能性一直都有。

國內防疫專家有不同看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可說是「不可能」,感染源仍是確診個案在實驗室操作新冠病毒時,不知是哪個環節沾染到病毒,「不排除整個實驗室都已經被病毒汙染。」

「被實驗老鼠咬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真的很小。」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在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研究時,可能會把病毒打進實驗老鼠體內,讓老鼠感染病毒,即使會經動物傳染,也不是用咬的方式,還是以在實驗時接觸病毒被感染機會最大。

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分析,動物感染對於新冠病毒並非有效傳播方式,老鼠咬傷感染可能性低,不排除是社區感染,若患者是在十一月下旬感染,仍要有更多調查,未來十四天是關鍵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50072
中研院P3前實驗室人員遭霸凌? 院長廖俊智坦承:開會處理過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研院P3前實驗室人員遭霸凌? 院長廖俊智坦承:開會處理過

2021-12-10 17:24 中研院
中研院P3實驗室前研究助理昨傳確診新冠肺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召開記者會說明,表達將以嚴謹、公開透明方式進行調查。記者葉冠妤/攝影

中研院P3實驗室前研究助理昨傳確診新冠肺炎,該員自述在實驗過程中曾被實驗老鼠咬到兩次,網路上則流傳一篇貼文稱該員第一次被咬後,因實驗室管理人不在場,轉向通報生物安全中心,卻反遭指責越級通報,聲稱該研究助理被霸凌。對此,中研院今下午召開記者會,中研院長廖俊智除對造成社會困擾及不便,表達感同身受,也強調將以最嚴謹、公開透明方式進行調查,盡全力找出問題癥結,全面檢討,他也坦承該員曾反映遭職場霸凌,基因體中心也曾為此開會處理。

北市府今早說明最新疫調指出,該案不只被實驗鼠咬一次,分別在10月15日及11月19日接連被咬傷,僅首次被咬曾快篩,11月26日出現咳嗽症狀未篩檢。網路則出現發文澄清該案第一次被實驗老鼠咬到後,因實驗管理人不在,轉向通報生物安全中心,卻反被指責越級通報,後續才會以貼OK繃處理,默默繼續做實驗。

廖俊智首先說,對於過去兩天造成社會困擾及不便,因為感同身受,在此宣誓中研院一定秉持最嚴謹客觀、透明公開方式進行調查,盡全力找出問題癥結,中研院已經成立調查小組,成員包括中研院三學組研究同仁代表、院外專家、P3實驗室專業人士、行政主管及政風單位,將於10天內向指揮中心提出報告。

廖指出,目前86人採檢的結果皆為陰性,據說其中有兩人有輕微症狀,但採檢結果也是陰性,這都是好消息,中研院也會密切觀察。關於院內足跡,廖俊智指,該研究助理在11月23日至12月6日活動範圍以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為主,12月7日早上九點至十一點半曾在學術活動中心1樓餐廳美食街,目前這兩處都已完成清消工作。

廖俊智表示,P3實驗室在疫情影響期間,對台灣防疫工作發揮相當大的貢獻,很感謝研究人員付出的辛勞,但也藉由本次事件察覺工作流程有未盡完善之處,仍需要進一步檢討改善,才能確保人員安全,後續將就基因體定序序列查清病毒來源,以及清查實驗室各項紀錄,包括管理差勤、操作記錄,配合指揮中心釐清事實,在行政管理方面,調查小組也會釐清相關責任歸屬,從實驗室教育訓練、工作流程檢討疏失,讓未來規劃更加周全。

由於關於該員是否通報遭老鼠咬,是否遭霸凌、離職原因等,眾說紛紜,廖俊智表示,現階段關於疫情起因、實驗室運作狀況有許多說法,但目前基因體中心主管、相關人員都在隔離當中,訊息流於片段,尚無法建立確切樣貌,因此他無法回答外界問題,必須待確認關鍵環節才能向各界報告。

但他坦承,該員確實有反映職場霸凌的狀況,基因體中心也做了相關處理,在12月7日召集包括已離職的該研究助理及其他同仁開會,但由於目前訊息尚不全面,還無法完全釐清所有事實,該員的離職原因還無法百分之百掌握,都還在調查當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50031
看問題/台灣人才斷層 從底端蔓延到頂端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問題/台灣人才斷層 從底端蔓延到頂端

2018-07-06 00:02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中央研究院舉辦第33次院士會議,昨天由全體院士投票選舉並審查新任院士資格。 記者許正宏/攝影

中研院這次選出廿一名新科院士,人數只比上屆多一位。本屆四大組院士卯力提名,進入院士會議的提名候選人近六十名,比上屆多了四分之一,當選人數卻跟上屆差不多。顯見上屆浮現的人才斷層問題,並非只是一時的短暫現象。

中研院每兩年選出一次院士,四組最高可選出四十名院士。上屆僅選出一半名額。當時剛當上院長的廖俊智便表示,偏低人數顯示各領域都有人才斷層問題,這是他上任面臨的最大挑戰。 然而,上任兩年來,此一挑戰他仍未解決。

中研院院士是台灣學術人才的金字塔頂端。中研院選出的院士人數,近年屢創低點,顯示台灣人才斷層問題,已從底端蔓延到頂端。多位院士在本屆院士會議中提出,台灣學術計畫給博士生的薪資低、博士後名額也不斷減少;加上少子化大學教職銳減,博士找不到工作,造成台灣學生念博士意願低落,出國留學人數也大減。

在過去的留學熱年代,造就一批在歐美名校留學、教書,享有國際地位的台灣學者,這批學者也是中研院院士的中堅分子。

隨著留學熱消失,未來院士的主要來源,可能必須落在台灣本土博士身上。但台灣各大學在低薪環境下,缺乏條件留下本土優秀人才、或是吸引國際人才,師資環境愈來愈糟。這樣的教育環境,能夠補足不斷流失的院士潛力人才?

對此,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指出,當年返國服務的留歐留美菁英,為台灣累積優秀的師資,讓學子不必出國便能「國際化」,也培養出一批「愈來愈好」的本土院士。但是,隨著人才的出走,這些學術能量正在蒸發中。

曾志朗認為,面對學術環境的惡化,「這一代的學者不能再單打獨鬥」,而必須多做一起合作的「跨領域研究」,把資源發揮到極致。本屆新科院士王寶貫也表示,「新的研究會從跨領域的研究生出來」。一葉知秋,從中研院院士選才透露的人才斷層警訊,政府必須嚴正以對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821764
表/中研院21名新院士誕生 額度依然偏低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表/中研院21名新院士誕生 額度依然偏低

2018-07-05 23:50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吳佩旻陳婕翎何定照/台北報導

中研院長廖俊智(中)公布21位新科院士名單,出席記者會的包括台大教授鄭毓瑜(右起)、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孫天心、中研院物理所代理所長李定國、清大國家講座鄭建鴻、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郭沛恩、中興大學教授葉錫東。 記者曾吉松/攝影

中央研究院第卅二屆新科院士名單昨揭曉,共廿一人當選,包括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杜維明、第二位企業家院士盧志遠,及以木瓜研究走出學術新天地的「木瓜院士」葉錫東。

各組分配均勻

廿一名院士中,各組分配均勻。以生命科學組六人最多,數理組、工程組、人社組各有五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院士為榮譽職,選舉過程審慎嚴謹,歷經多次審查及討論後,才能獲此桂冠。

本屆院士僅比上屆多一人,以最高可選出四十人的院士額度來看,本屆選出人數依然偏低。

以年齡來看,本屆院士平均年齡為六十五點五七歲。最年輕者為工程科學組張世富院士(五十五歲),最年長的則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于君方院士(八十歲)。新科院士有十二人目前任職海外、任職國內則有九人。

「木瓜院士」受矚目

此外,本屆有五名女性院士當選,比上屆多了兩名,也平了二○一四年的紀錄,同為歷屆女性院士最多的一次。

公布記者會上,八位新科院士出席,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木瓜院士」、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講座教授葉錫東。他表示,一九七五年颳颱風,台灣木瓜一夕消失,當時的小蔣總統一聲令下,要求公費留學生另設「農業病毒組」解決木瓜問題,他也因此踏入植物病毒學領域。

另一位新科院士孫天心,也以外人認為冷僻的藏語研究入選院士。他表示,希望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年輕人「不要只往熱門科系去鑽」。

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今年獲選為工程組院士,也是繼四年前入選院士的台積電研發副總林本堅之後,第二位來自企業的院士。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出,盧志遠獲選院士是因為學術成就,但在高科技產業,學術研究和實務往往並重,兩位企業院士都來自高科技產業。

未出席的新科院士杜維明,是新儒學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文化中國」理念,認為華人的文化身分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與自省的,應涵括中華各種文化與宗教傳統,也應走出國族主義的狹隘視野。此一理念有助華人彌補傳統與現代的鴻溝,也為華人融入世界提供有益思路。

新科院士小檔案 資料來源/中研院 製表/吳佩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821761
吳茂昆遭監院彈劾 中研院院長:照規定處理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吳茂昆遭監院彈劾 中研院院長:照規定處理

2018-07-03 19:39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教育部前部長、中研院院士吳茂昆被控任職東華大學校長期間,拿學校專利到美國開設師沛恩生技公司,並向中國大陸取得專利。監察院今天上午通過彈劾吳茂昆,所有委員均投下贊成票,並且通過採取具名公布。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切按規定處理。

中研院則發出新聞稿表示,吳院士經監察院通過彈劾案後,尚須送公懲會審理。因此,目前並不影響其在本院的職務,後續則須視公懲會判決依法辦理。吳茂昆除了是中研院院士,也是中研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820524
中央研究院鄭重澄清 李遠哲未領月退休金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研究院鄭重澄清 李遠哲未領月退休金

2018-06-19 20:25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關政論節目多次提及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每月領取終身俸及年終等訊息。中研院晚間發出聲明指出,李前院長於卸下院長職務,及自特聘研究員退休時,皆為「一次請領」退職金、退休金,不得再領月退休金,故並無領取年金一事。

中研院指出,有關李遠哲每月領取終身俸及年終等錯誤訊息,中央研究院雖已多次澄清並於本院官網放置說明資料,外界仍有不實報導。因此,中研院今日再次鄭重聲明。

中研院指出,李前院長95年10月19日卸任院長職務時,依政務人員退職規定辦理「一次請領」259萬3160元退職金;並依規定領取「公保養老給付」141萬4,944元,其中約100萬元雖可辦理18%優惠存款,但李前院長自動放棄。104年12月31日後,李前院長自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退休,依中研院研究人員退休規定辦理,並按照一般研究人員相同之本薪請領「一次退休金」153萬9175元、「公保養老給付」58萬6093元,均無辦理優惠存款。

中研院指出,聘研究員制度是在民國79年吳大猷前院長任內修正通過《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為延攬國內外傑出人才而設立,並非為李前院長訂定。

鑑於國外為加強攬才,研究人員多無聘任年齡限制,中研院評議會於95年修正《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組織規程》,增訂「全球性學術殊榮者,新聘為特聘研究員,不受年齡限制。其聘期由院長提報院務會議決定之。」此制度絕非終身聘任,年滿70歲後,由院長提報院務會議審議聘期,每次以5年為原則。屆滿後,須再次提報院務會議重新審議是否續聘。規定實為讓優秀的研究人員可不受年齡限制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受聘期間依法給付的是薪水而非退休金,也非年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813333
不尊重院士? 中研院:首封邀請信仍由院長親寫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尊重院士? 中研院:首封邀請信仍由院長親寫

2018-05-21 11:33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中研院7月2日至5日將召開兩年一度的院士會議,有院士收到相關通知信,指出只由秘書長而非院長名義發信,覺得對院士很不尊重。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今年院士會議第一封邀請函仍是由院長具名邀請,之後比較事務性如改訂飛機等事項,才改由秘書長處理,美國國家科學院也是這樣處理,絕對沒有藐視院士的意思。

本身也是院士的黃進興表示,今年會這樣處理,是因工作調整,對於正式邀請與一般事務做分工。若還是有院士沒法接受,往後一般事務也將改由院長蓋章,強調將虛心接納院士意見。

依本次引起部分院士不滿的通知信,指出請院士能攜帶附件資料出席會議,若無法親自與會,請院士在6月1日前通知中研院秘書處,再另寄通訊選票。黃進興表示,往年他並未每封信都注意是由誰發信,若這次處理方式讓其他院士覺得不妥,中研院都將虛心接納。

中研院將舉行院士會議,有院士收到相關通知信,指出只由秘書長而非院長名義發信,覺得失禮。記者王彩鸝/翻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799191
頁/共2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