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紐時人事地震 原女總編突遭撤換
 瀏覽353|回應3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2014.05.16 11:23 am

紐約時報十四日宣布開除總編輯艾布蘭森(中),由原副總編輯巴凱(左)接替。在這張二○一一年六月二日的檔案照中,兩人與當時即將去職的紐時前總編輯凱勒在該報紐約辦公室合照。
美聯社
紐約時報十四日宣布撤換總編輯,原副總編輯巴凱(Dean Baquet)獲擢升為該報首位非洲裔總編,接替去職的前總編輯、該報首位女性總編艾布蘭森;由於事出突然,且紐時在全球媒體轉型中具有指標意義,因此引發廣泛揣測及討論,該報股價十四日重挫百分之四點五,收在每股十五點零六美元。
紐時發行人兼董事長沙茲伯格十四日下午緊急召集記者及編輯開會,在原總編艾布蘭森未現身的情況下,宣布此一重大人事異動。路透報導,該報編輯部與會人士大吃一驚,沙茲伯格僅說這項決定是出於「編輯部的管理問題」,與業務無關,而與會者的回應是「長長的鼓掌」。

英美媒體對艾布蘭森去職使用的字眼有「更換」、「攆走」及「開除」。她最近曾接受顧問協助,改善領導風格,但沙茲伯格在本月初決定解除她的總編職務,並在本月八日通知巴凱將升任總編。

按照紐時慣例,總編可任職到六十五歲,因此二○一一年起擔任總編、現年六十歲的艾布蘭森提前去職,格外引人矚目。

艾布蘭森與紐時訂有協議,不對外透露她被開除細節,她在聲明中說,她任職紐時總編期間,「與世上最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共事,完成了許多扎扎實實、經得起考驗的新聞報導」。

紐時新總編巴凱現年五十七歲,他在十四日的會議中說:「我將努力聆聽、親自動手、積極參與。我會時常出現在編輯部,那是我了解如何編輯的唯一途徑。」

巴凱感謝艾布蘭森讓他了解「強烈企圖心的價值」,接著提到他過去任職洛杉磯時報時的主管卡羅爾,且說卡羅爾告訴他,「偉大的總編輯也可以是有人情味的總編輯」。

巴凱曾在美國紐奧良市「花絮時報」任職近七年,後來轉任芝加哥論壇報,一九八八年以調查報導獲普立茲新聞獎。他在一九九一年首度加入紐時,陸續出任紐約大都會記者、調查記者,一九九五年升全國版主編。

後來巴凱離開紐時,成為洛杉磯時報的副總編輯、總編輯,在二○○七年再度加入紐時,擔任副總編及華盛頓分社主任。巴凱未來面臨的挑戰,是紙本報紙銷量持續萎縮及日益側重網路及行動產品。

紐時去年財報顯示其年營業額為十五點七億美元,在全美一周七天出刊的報紙中,無論是周間或周日,發行量都居全國之冠,包括平面及網路版在內的周間發行量,約是每日一九三萬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94366
 回應文章
星期透視╱紐時換總編 編輯室路線之爭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2014.05.18 02:41 am
 
紐約時報迅雷不及掩耳換掉成立一百六十年來第一位女總編輯艾布蘭森,評論聚焦在性別歧視或薪資爭議。但紐時老闆沙茲伯格已公開否認,也說不是新聞部門和業務部門不和的問題,但隱約指出,換人是因為要新人事,改善編輯部的新管理。

關於艾氏的風格,內部有很多傳言,有說她頑固、好鬥、常常情緒化,令很多人受不了;她的朋友則說,她是許多女記者心目中的偶像,說她情緒化是一種性別歧視的抹黑。但也有媒體說,真正原因除了人和,也因她要求老闆加薪,鬧到不歡而散。

那麼,是什麼導致艾氏下台?

就在艾氏下台同一天,國內媒體沒有太注意、卻很重要的另一則新聞是,紐約時報首頁兩年內累計點閱率減少八千萬人次的訪客;根據紐約時報內部資料,減少訪客數是經常造訪網站的一半。而流失的原因,在於愈來愈多人,是從社群媒體看紐時新聞。這種新聞選擇的戲劇化改變,再度改寫獲利的遊戲規則。

艾布蘭森去職前,知道自己在紐時的位子即將不保,也對朋友說,她擔心從BBC跳槽來的總監湯普森,強調大量影音為主的轉變,會稀釋紐時的新聞品質。可見她和他確實有很深的歧見存在。

紐時宣布換人後,艾氏也發表聲明強調,她為紐時的數位化開疆拓土,把紐時打造成數位媒體重鎮,也說紐時已經創新許多報導方式,是全美數位化最領先及卓越的新聞室。

無獨有偶,法國世界報女總編輯最近也鞠躬下台,她也提及導火線是,她不認同新的紙本編排風格和平板電腦版面。

紐約時報、世界報和許多媒體都一樣,一再面臨網路生態和媒體市場競爭的戲劇化轉變,出現編輯室新的路線之爭。例如媒體究竟應該堅持專業和深度,或是迎合社群媒體,如臉書、推特讀者,喜歡軟性、娛樂、輕薄短小新聞的偏好。

紐時推動數位化很早,策略眼光遠大。近年更把走向全面「數位第一」的轉型,作為企業最優先的目標。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董事長兼發行人沙茲伯格宣布,《紐約時報》四大投資方向為:「行動服務、社群媒體、全球發展、影音」;近年的發展已可看到顯著成效,光是純數位訂戶接近八十萬,讓其他媒體羨慕不已。

殘酷的現實是,現在的競爭,不是把數位工具做好,就可以高枕無憂。

以紐約時報為例,它的競爭環境十分險惡:網路觸達率高和行動軟體的研發,帶不來錢潮;因應社群媒體讀者的各種「組合新聞軟體」不斷推陳出新;競爭者不限於傳統宿敵—華盛頓郵報、甘乃特報團和梅鐸新聞集團,還有上中下游通吃的媒體巨擘,如哥倫比亞集團、有線電視龍頭康卡斯特 (Comcast)、時代華納、迪士尼,和資訊網路業龍頭,全都不是省油的燈。紐時未來的路,仍不好走。

最後,在美國,紐時總編被撤換,大家立刻憂慮女性在媒體產業,是否面臨「玻璃天花板」的障礙。台灣晚間六七點新聞的當家主播,清一色是女性。女性人數雖多,但扮演的角色總以「花瓶」居多,新聞總在娛樂版出現,反而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最近以八十四歲高齡退休的芭芭拉華特絲,在電視界地位崇高,連希拉蕊都來向她致意告別。台灣媒體女性工作者人數眾多,但電視女主播多因外表、個性或私生活,成為眾人目光,難以公平競爭資深職位;若要改變台灣媒體的另一種「性別歧視」,還是要用專業贏得尊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95788
觀天下/紐時總編的非典型下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張佑生】
2014.05.17 03:57 am
 
紐約時報畢竟是紐約時報,總編輯換人被當成要聞處理,放眼全球,大概只有紐時能獲得同業這樣的待遇。發行人兼董事長沙茲伯格強調,解職原因跟錢鬥無關,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沙茲伯格談薪用的是total compensation package(全面報償設計),表示艾布蘭森去年的TCP比她的前任凱勒還多百分之十。《紐約客》卻揭露艾布蘭森二○一一年就任紐時總編的年薪為四十七萬五千美元,凱勒是五十五萬九千美元。經過抗議,艾布蘭森後來二度獲調薪至五十二萬五千美元。

堂堂紐時總編輯換人,如果將原因簡化成錢鬥,層次未免太低。艾布蘭森的前任凱勒下台時,沙茲伯格原本考慮晉用比較資淺的巴凱(艾布蘭森的接任者),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由艾布蘭森出線。

紐時前任CEO羅賓森女士下台後,沙茲伯格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決定請英國廣播公司總監湯普森接任。艾布蘭森隨即派記者調查湯普森在BBC任內是否有包庇主持人Jimmy Savile虐童醜聞,這同時惹惱了湯普森和沙茲伯格。

沙茲伯格找湯普森帶領紐時發展數位匯流,艾布蘭森對影音卻興趣不大。湯普森要推動廣編,艾布蘭森認為有辱報格,雙方數度槓上。

艾布蘭森跟上司不和,和副手關係也緊繃,有次對巴凱選的頭版新聞以boring(乏味)來形容,巴凱氣到搥牆。艾布蘭森找英國衛報總編輯吉布森擔任副總編輯負責紐時網站,巴凱對事前未獲徵詢很不爽。沙茲伯格派兒子負責編輯部數位化專案,約談編採人員,察覺到編輯部的「民怨」。

艾布蘭森在位三年,紐時奪八座普立茲獎,仍遭掃地出門。編輯部有人叫好,也有人打抱不平,認為公司無情。畢竟,紐時已非以前的紐時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95098
咄咄逼人? 紐時女總編下台引猜測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2014.05.16 11:23 am
 

紐時首位女總編艾布蘭森在任不到三年,期間紐時拿下八座普立茲獎,最新財報顯示淨收入一百八十萬美元,無論是紙本報份或廣告業績都是近年來首度成長,在此情形下,業界自然拿著放大鏡檢視她何以被開除。

紐約客雜誌十四日刊出專文指出,艾布蘭森數周前得知自己的薪資福利,遠遜於紐時前總編凱勒,於是向報社高層爭取。但發行人沙茲伯格認為,值此紐時經營日益艱困之際,薪資福利本就需要縮減,更何況,艾布蘭森的年資遠不如凱勒,因此無法比照。

就紐時內部管理部門的形容,艾布蘭森「咄咄逼人」,這種描述不可避免帶有性別意涵,再加上紐時曾因支付女性員工較低薪資而被告,艾布蘭森的爭取高薪就此為主雇雙方帶來不愉快。

但在這之前,艾布蘭森與紐時執行長、前英國廣播公司總裁湯普森之間,因原生廣告問題及湯普森在業務上的作為被認為是侵入了編輯部地盤而有所衝突,已讓沙茲伯格很為難。

沙茲伯格十四日說,紐時沒有「政教衝突」,意思是業務部和編輯部之間沒有衝突,這句話在善於從字裡行間解讀弦外之音的媒體產業看來,正是坐實了艾布蘭森與湯普森不和的傳聞。

再者,艾布蘭森本人積極推動數位版紐時,她逕行聘用一名負責數位版的副總編,但原副總編巴凱卻覺得自己未被知會,還向沙茲伯格表達關切,沙茲伯格則擔心艾布蘭森「有時態度唐突」。

艾布蘭森曾因多項人事任命案而被批造成編輯部不和,據說一向人緣好的巴凱在公開場合與艾布蘭森關係緊張,當時巴凱氣得捶牆。

艾布蘭森的朋友、紐約客雜誌主筆珍.梅爾指出,艾布蘭森熱切關懷紐時的新聞品質,無論對誰,包括對她自己,都以最高標準來檢驗,積極強勢、無所畏懼。梅爾說:「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樣,但這種特質讓艾布蘭森成為當代最具才幹的新聞工作者之一。」

艾布蘭森曾說,出任紐時總編是她「畢生的榮耀」,她最近還在背上刺青,圖案是紐時商標的哥特體英文字母T。她原訂十五日在該報高層年會上發表演說,題目是「我們成長中的編輯部」,但這項會議已取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9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