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4.10.25 03:20 am
圖/聯合報提供
今天起,炒菜、炸雞塊產生的廢食用油,可裝入瓶罐中收集起來,倒垃圾時交給清潔隊員,倒入資源回收車集中桶內。清潔隊收取廢油後,將標售至國內七家再利用機構,製成生質柴油。
環保署昨天宣布,將食用油納入「執行機關一般廢棄物應回收項目」,家戶及學校、機關團體產出的廢食用油,可以交由環保局的資源回收車,或是鄉鎮市公所清潔隊清運,防止廢食用油再度進入食物鏈。
環保署廢管處代理處長賴瑩瑩表示,民眾使用手邊的容器來裝廢食用油即可。
環保署也要求環保局每月十五日到「中央各部會及各縣市廢食用油申報系統」,填報前一個月廢食用油回收量,以及再利用量,以掌握流向。
另外,環保署長魏國彥日前表示,可在廢食用油加染劑、示蹤劑,來追蹤廢油流向。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前所長阮國棟昨指出,環檢所三年前就研發出示蹤劑祕方,也曾添加在廢爐渣、集塵灰中;可針對廢食用油設計,民眾易於辨識、不易誤食,也方便追查,就像廢食用油的指紋、DNA,可以追溯來源做「親子鑑定」。
阮國棟說,他在環檢所任內曾選擇五種可食用色素染料,作為「指紋祕方」,添加在廢爐渣、集塵灰中,可耐雨打風吹,也能以液相層析質譜儀檢測,這項研究獨步全球,已發表在環境分析評論。廢爐渣添入祕方,不法集團傾倒時,鑑識人員可追溯來自哪家業者。
阮國棟說,實驗也證實祕方可添加在廢食用油中,因染料很微量,對人體及環境生態無害,且所費不多。阮國棟表示,現有可食用色素染料有上百種,不同縣市、夜市可加入不同色號組合,「威力彩有四十九個號碼,兩千三百萬人也只有一人中獎,不怕業者猜到破解。」
魏國彥表示,他當時提出示蹤劑的靈感是來自海洋化學觀測,包含染料、螢光劑、放射性物質、同位素、微量元素都可嘗試,但是染料易脫色、螢光劑傷身、放射性物質太貴,環檢所仍在嘗試調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