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03:17:18 聯合報 記者楊湘鈞
管中閔昨天發表一千兩百多字請辭聲明,並以南宋詩人陸游的詩自況。雖聲明文氣洋溢、不見「管爺」霸氣,但字裡行間,卻仍可嗅出他對於世道不彰、政壇亂局的無奈。
管中閔說,去年底地方選舉後,他清楚看到多數選民對當前政經局勢的不滿與不耐;從政的這段旅程,「充滿挑戰和磨練,尤其是立法院的震撼教育,以及媒體的放大檢視,都曾使我備受挫折和煎熬。但我必須承認,這些磨練使我學會低頭,也更理解謙卑和退讓的重要。」
他也提到,「網路時代的巨變,讓我看見自己的局限,也使我清楚知道該是退出政府的時刻了」。
雖然管中閔謙卑面對巨變,但他也指出,「台灣是我們所有人最寶愛的地方,如果大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猜忌;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對抗,台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管中閔在記者會上,要大家自己去解讀陸游「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自況詩句;其實他提到的「立院震撼教育」、「媒體放大檢視」、「網路時代巨變」,以及「猜忌與對抗」,就已夠說明當今「官不聊生」景況。
從張家祝、葉匡時到管中閔,馬政府不到一年接連折損多位大將,表面是馬政府再受重擊,深藏在後的卻是長期政黨惡鬥,導致優秀政務官「不如歸去」的國家社會集體沉淪。
張家祝在書面請辭聲明中感慨台灣政治環境惡劣,在野人士杯葛、癱瘓各項政務,「國家前途極為堪憂」。言猶在耳,管中閔的請辭,何嘗不是朝野惡鬥結果?自由經濟示範區是他一手擘畫,更是馬政府拚經濟重要帶動引擎,但立法院一年多只審過四條文,令管心灰意冷。
長此以往,國家可能只剩政治口水而一事無成,即使再次政黨輪替,只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將是台灣難以承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