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2.09.30 03:25 am
為了活化休耕地,農委會明年起休耕補助將由一年二期減少為一年一期。
圖/本報資料照片
休耕補助政策將有重大變革。全台約有十六萬人領有連續休耕地補助,但農委會調查,其中近六成是「假農民」。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十月將端出「活化休耕地四年計畫」,明年起休耕補助將從一年兩期降為一年一期,降低誘因,讓地主把農地從「休耕轉出租」,擴大租地面積,吸引年輕人回農。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政府每年花一百億補助廿萬公頃休耕地,既無生產力,也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實在不合理。
農委會最近完成五萬公頃連續休耕地地主身分清查,發現超過一半不是農民,可能是繼承農地的上班族、炒地皮的投資客,但每年至少可領二期九萬元的休耕補助。陳保基說,這不符公平正義,「這是農委會失責」。
當年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委會開放民國八十三年至九十二年種水稻、雜糧、甘蔗的地主,即使不具農民身分,或非以農耕為主業的兼職農,都可領休耕補助。但農委會認為,他們也早已不事農業生產,應把農地釋放出來。
陳保基說,明年一月起,休耕補助限領一期四萬五千元新規上路,並搭配「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型,鬆綁限民國九十五、九十六年的休耕地補助限制,擴大納入民國八十三年以後的休耕地,推廣農業企業化,打造「還鄉幸福」的新農業。
若六十五歲以上無力耕作的老農,陳保基說,老農把休耕地出租,每個月可領每公頃兩千元的「離農津貼」,最多可領六千元,加上租地補貼及每月七千元的老農津貼,「不會比休耕補助來得少」。
但吸引年輕人回農耕作,產銷問題如何解決?陳保基說,休耕地活化後,未來至少多出十五萬公頃的休耕地,預計吸引八千名年輕人回農;藉由低利貸款、農機具補貼等「大佃農」計畫,「未來年輕人回鄉不再只是守著祖父留下來的土地」,而是輔導企業化經營,打造專業農民。
農委會也將鼓勵新農民凡是休耕地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地區特產」、「有機作物」這四種轉作作物,最高可領四萬五千元到兩萬多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