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2012/03/13
「穩定供電是我的KPI,」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說。穩定,指的是無論用電多麼需索無度,台電都必須滿足。節能不是台電的KPI,享受慣了超低電價的企業和民眾,也沒有誘因節能。低電價讓台灣電力供需,卡在浪費、重度依賴黑色電力、高排碳的死胡同裡。
【文/黃靖萱 圖片/劉國泰】
一月中,中台灣的天空萬里無雲,唯獨台中火力發電廠的五支煙囪上方,雲霧壓著藍天。
「那是雲,不是煙,」台電的人說。這畫面,很像卡通裡,運氣差的人頭頂上,總是緊跟著一朵烏雲。
台電近幾年的處境,就如同這般景象,烏雲罩頂。
新內閣上任,電價便傳出擬將調漲的訊息。同時佔據新聞版面的,是台電去年再虧損四百億,累計虧掉的錢,今年將超過它資本額的六成。台電欠的債,則是它資本額的將近四倍,相當於台灣GDP的八%。
電價調漲勢在必行。
三月初,經濟部長施顏祥強調,政府絕對不會讓油、電公司,發生不能經營的困境。
電價調整,就是要讓電價反映發電成本,讓台電能永續經營。目前規劃平均一度漲○.五元,漲幅近二○%。
「現在Taiwan Power(台電)是太poor(太窮),」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自嘲。
漲電價,是為了彌補台電的虧損嗎?
台灣電價該不該漲?該是算算這筆總帳的時候了。
電價在台灣是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因為台電的多重而衝突的角色,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和能源條件,也因為台灣的政治文化。
算總帳之前,先來算算一筆小帳。
全球最大搜尋網站Google,去年底宣布斥資一億美元,在彰濱工業區設立資料中心。消息一出,振奮許多人心。
電價低 Google也來佔便宜
這筆交易,Google的算盤是怎麼打的?台灣的利弊得失又如何?
台灣供電穩定、電價便宜,是Google看上台灣的原因之一。正面看待,是對台灣投資環境的肯定。
但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直截了當地說,「這不是椿好生意。」
因為,這不只是用台灣全民的錢去補貼,更會將資料中心產生的巨量排碳,留在台灣。
「資料中心的耗電很恐怖,但真正幫台灣創造了什麼?收到電費而已,」師大管理學院院長陳文華也說。
台灣電價之低,聲名遠播。
去年底,台日投資協議簽署,重啟日本對台投資熱潮。
搶在這之前,到台灣投資的日商台灣住電鋼線,在向總公司分析來台灣設廠的優勢裡便說,台灣有低得驚人的電價。
「如果日本一度電是一元,那中國是○.六,台灣只要○.二元,」總經理葉田茂喜比較。
台灣的民生電價,平均一度二.七六元,在主要國家中,只比產油的馬來西亞稍高;工業用電二.三六元,也比大多數國家都低。
台灣的電價,有沒有條件這麼低?
把「浪費」當習慣
眾所周知,台灣要水沒水,要油沒油,能源九九%全靠進口。小小台灣,甚至是全球第三大煤炭進口國。低電價對企業的影響,是很少人把「節能」當一回事。
「節能減碳主要為了形象,純就成本效益來講,沒有誘因」,一家半導體大廠,負責社會企業責任(CSR)的主管,明白告訴《天下》。
談到台灣電價,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直喊,「太便宜、太便宜了。」
低電價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顯而易見。你是不是也在過這樣的生活:
冬天,連續的濕冷天氣,衣服連晾都不晾,洗衣機洗完,直接丟進烘衣機裡轉三小時。
夏天,冷氣無休止地運轉。熱水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插著電,溫度設定在九八度,持續沸騰。
這類在很多國家都視為浪費的行為,卻是台灣人的「習慣」。
一位台電資深員工的姪子,是間上櫃公司的創辦人,家裡的空調全年沒關過。連身為親人的這位台電資深員工都忍不住說,「電費應該漲價。電費太低,不只造成浪費,更是劫貧濟富。」
「德國的電價是台灣的四倍,台灣該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否則就是在鼓勵浪費,」前德國漢堡邦城市環境及都市規劃部部長馬斯(Christian Maass),在應環保署邀請來台,分享漢堡的低碳經驗時強調。
因為便宜,台灣人用電,浪費不心疼,全反映在台灣平均每人用電量裡。
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用電量,據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在主要國家中,只比用什麼都浪費的美國人低。
排碳量,同樣也高高在上,而且是全球平均的三倍。因為,這還跟台灣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來發電有關。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92期;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