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7 12:39 新聞速報 【台灣醒報/林宜靜】
商業媒體充斥「腥羶色」、公廣媒體也趨綜藝化,台灣媒體亂象嚴重。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和weReport平台編輯林靖堂今天投書中國時報觀念平台,在《公民新聞 反制媒體亂象》一文中指出,華視「春姬風波」反映台灣媒體結構出現問題,要改善媒體生態,民眾除了抱怨抗議,也可多透過「公民新聞」發聲。
兩人在投書中指出,當公眾頻頻抱怨,甚至不再信賴由財團企業型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內容時,不妨透過新科技自力產製新聞內容。「主流媒體不報導的,我們自己報導」,更多的個人媒體、獨立媒體、草根媒體因此孕育而生。
文中表示,目前台灣獨立與小眾媒體有:以農業與綠色蔬食為主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長期觀察並支持社會運動的「苦勞網」、關心文化與藝術議題的「破週報」、關心台灣移民移工的「四方報」,以及關懷弱勢與小眾的「生命力新聞網」等等。
此外,台灣更有無數部落格與多個公民新聞平台。胡元輝認為,這顯示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已從單純抗議媒體亂象,走向公民新聞的產製;已從對商業體制的不滿,走向非營利媒體的建構。
其中美國的「Spot.Us」網站,鼓勵一般公眾成為公共事務的報導者,民眾也可小額贊助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報導提案,成立3年來,已完成2百個以上的調查報導。而台灣也在今年12月初,以類似概念成立「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
身為「weReport」的召集人和編輯的胡元輝、林靖堂表示,公民新聞平台的成立,不只是公民參與的新實驗,「更代表著非營利媒體的存在與運作,並非企業家或富有者的專利」。他們認為民眾除抱怨媒體亂象,更需體認「好的新聞不會從天而降,好的新聞並非白吃的午餐。」
文中指出,期望台灣的商業媒體能導入良性的競爭體制,須培養足量而多元的非營利媒體,讓「公民新聞」成為商業與公共媒體的防腐劑,並反映多元社會的多元觀點與利益。胡林兩人認為「春姬風波」並非孤立的新聞事件,「春姬」不只存在於商業媒體,也可能出現在公共媒體上,台灣媒體的結構需另闢天地。
圖說:華視主播梁芳瑜模仿北韓主播李春姬播報新聞畫面。(取自You 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