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1.08.26 02:58 am
針對國內日漸嚴重的人才流失與人才延攬困難等問題,中央研究院最近發表由18位國內知名人士連署的「人才宣言」,行政院也在昨天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正草案,放寬研究人員技術作價投資或兼職等規定,以支援產業界所需人才,並能留住人才。我國的人才問題蓋有年矣,過去討論雖多,但幾乎只局限在學術圈內,以致未能得到更多關注。中研院這次將此一問題的討論與因應對策以「宣言」形式發布,訴求對象顯然是社會大眾,希望得到輿論支持。
宣言發布後,馬英九總統很快就要求行政院規劃政策,提出因應方案,行政院昨天通過的科技基本法修正草案即屬其一。然而,這次宣言雖然引起注意,主要訴求的社會大眾卻未出現太多正面的反響;報章上針對此宣言的許多投書,以及一些學者在其部落格的回應,甚至頗為負面。
人才是國家的根本,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與人才相關的問題。台灣近年來的確流失了很多人才到亞洲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大陸,也在延攬人才上碰到了很大困難,這些都是事實。人才宣言及其相關的政策建議,的確指出了國內一些僵化的,不利於引進與留用人才的制度限制,但卻過度簡化了台灣所面臨的問題。
例如人才宣言列出的四項問題癥結中,有兩項的重點是薪水,好像薪水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就是過度簡化,也難免引起批評。我們可以反問,給了和美國一樣的薪水,人才就會回來嗎?大陸近年推動的「千人計畫」甚至給了超過美國的薪水,還加上住房與安家費用,但許多頂尖學者仍不為所動。這說明了延攬人才不是光靠薪水就能解決。國內過去也有少數學者在事業高峰時回國工作,薪水顯然並非他們考慮的關鍵。
許多人討論台灣的問題時總喜歡引用國外(其實就是美國)的作法,卻很少將整套制度拿出來討論。如果告訴教授們,薪水提高到和美國一樣,大家一定欣然贊同;但若加上條件,例如教授的長聘和升等制度、在外兼職限制等也比照美國標準,恐怕多數教授就不接腔了。制度是整體的,只切開單一面向來看,不僅看不到問題的全貌,也不可能解決問題。人才宣言最大的局限就是未能更宏觀的檢討台灣的人才問題。
台灣人才問題的關鍵有三方面:政策、制度和資源分配。台灣過去沒有人口政策,以致未能建立適當的移民制度;教育政策則受到政治扭曲,導致高等教育浮濫、發展方向不明,技職教育又瀕臨瓦解。如今應正本清源,重新擬定人口與教育政策,並修改相關制度。
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公立大學應擁有更多自主權,但也須自行承擔更多責任,所以應當走向法人化。中研院可比照大學的自主權,也該允許招收學生;但既然比照大學,就該回歸「凡間」,不再隸屬總統府,同樣轉型成法人,與大學在相同基礎上競爭。在新制度下,人才宣言提出的問題,包括定位、薪資等,都可由大學自己規範。大學和中研院應已體會到,只想靠政府解決問題,就會被套上更多的「捆仙繩」。
政府也應重新檢討學術評量及資源分配的方式,避免少數單位,乃至少數人壟斷太多資源。現行的學術評量往往注重近利,缺少前瞻性,以致資源流向相對「安全」與「流行」的領域,而這也是少數人控制的領域,並減少了其他人創新與探索的機會。年輕而有潛力的學者不會選擇被人壟斷、缺乏機會的地方。
人才宣言已指出病症,但未能開出正確藥方;政府若認真看待人才問題,就應該從政策、制度和資源分配上全盤檢討,徹底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