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道還】 2011.08.05 06:11 am
一四九二年四月十七日,伊比利半島上的卡斯提爾女王、阿拉貢國王,與哥倫布簽訂合約,資助他出海西進,尋找通往東方的航路。當時沒有人能夠預測此行的成果,即使哥倫布本人也不能。合約中提到日本,但是沒有具體提到印度、中國。
哥倫布出生於義大利熱內亞。近兩百年前,馬可波羅在熱內亞監獄中口述的遊記,點燃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想像。根據他的描述,日本距中國東海岸一千五百哩;亞洲東方海面上,島嶼不下一三七八座。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哥倫布兜售西進計畫的賣點。
資助哥倫布的女王與國王是夫婦,各自繼承了自己的王國。這樣的婚姻必然出自政治算計;他們是表親,本來就是政治聯姻的產物。但是女王在登基前不顧王兄反對,堅持嫁給小自己一歲的王子,已經展現了膽識。婚後他們分別即位,共和執政,逐漸將兩個國家合為一體—西班牙—更需要遠見、才幹與手腕。
「西班牙」這一國名源自古羅馬人所謂的「西鄙」(Hispania)。古羅馬人相信,地中海西端的直布羅陀海峽便是天涯海角。再向西,只有一片汪洋。卡斯提爾女王對於哥倫布的西進計畫,早有定見,認為那是「王者事業」,即使必須變賣首飾籌款,也在所不惜。儘管熱心,女王對哥倫布即將揭露的未來,仍然毫無頭緒。
簽約不到四個月,薩拉曼卡大學學者奈布利哈(Nebrija)向女王呈獻第一本印刷完成的「卡斯提爾文法」。五年前他呈獻的「拉丁文法」,女王下過工夫學習,到底拉丁文是歐洲的官話、文人雅士的語文。這一回女王困惑了:誰需要母語的文法書呢?
女王的性靈顧問立即出面開示:征服大業必然包括語言,不然何以管教異族?後來奈布利哈為本書撰寫導言,就明白地說:「語言與帝國一向攜手同行,共存共榮。」這話只對了一半。
卡斯提爾語是現代西班牙語的前身。薩拉曼卡大學今天仍是學習西班牙語的最佳去處。現在西班牙人口四千六百萬,但是估計全球有四億人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絕大多數生活在美洲。西班牙文學也在世上獨樹一幟:西班牙人獲得的七個諾貝爾獎,五個是文學獎(另外兩個是生醫獎);加上拉丁美洲以西班牙文創作的作家,數量就更多了。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便有四個。說來都算奈布利哈的遺澤。而十七世紀末,西班牙帝國就開始沒落了。畢竟底子不厚。
西班牙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一九○六年)的神經科學家卡厚爾一針見血:十六世紀初,西班牙正在美洲進行征服大業,然而舉凡「科學、工藝、農業、貿易,以及思想、人文的各方面,都居歐洲之末。」其實西班牙能在美洲建立帝國,除了哥倫布,還有許多外國人出力。喧赫一時的西班牙帝國,是世界史的產物,絕不只是一個王家、一個王國、一個族群、一個大洲的事業。
一四九二年八月三日,哥倫布船隊啟航。因為前一天是猶太人必須離境的最後一天,港口、航道極為擁擠。原來女王、國王三月底擬定排猶令,四月十七日公布:猶太人要是不改宗天主教,就得離境。
這樣的命令,殊無開國氣象。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