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法迅/醫(台中市)】 2011.07.10 02:52 am
十九歲大學男生求歡不成,殺死十六歲女網友,凸顯了虛擬的浪漫底下,其實暗藏真實的危險。加害者原非惡徒,何忍痛下殺手?
網路交友,隔著電腦螢幕與人互動,不但方便隱藏真實的自己,也會對對方充滿投射幻想,導致兩人對親密關係的認知產生差距;一旦約見,若無法滿足原先期待,容易引發難以逆料的情緒反應。
研究顯示,網路性侵受害者,以荳蔻年華的女孩最多。交友網站標榜「溫韾、受女生歡迎」,大量採用粉紅色系的頁面設計,且名之為公寓,很容易吸引孤單羞怯、交友不易的年輕人投入,以為搭上了愛之船,進到了浪漫派對,心防跟著鬆懈。
即使在真實世界,聽其言觀其行都很難真正了解一個人,為什麼在虛擬空間,靠著文字聲音幾番傳情,這麼多青年男女就放心把自己的安危託付給陌生人?
網路無遠弗屆、匿名匿形的特性,滿足了渴求親密關係不可得的寂寞芳心,卻也給有心人可乘之機,切莫大意。
交友網站,商機龐大,應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除了在網站貼上安全警語,更應另闢專區,甚至舉辦講習,宣導交友守則。
以前的家長擔心孩子感情受騙,會查日記偷聽電話,但在網路時代,這些都不管用了,應以關心溝通的姿態,提醒青少年網路交友要慎重。
其實,青少年使用網路的併發症越來越多,但相關學校教育明顯不足。
網路互動是新型的人際關係,許多孩子與網友相處的時間、投入的程度,更甚於家人同學,學校應將其列為群育的一環,教導孩子虛擬世界的本質與言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