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
 瀏覽14,232|回應76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2011/06/27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陳宛茜/台北報導】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東邊的舊碼頭區,美麗住宅林立,幾乎是建築師的競技場,其中近半是社會住宅,外人根本無從分辨哪些是豪宅、哪些是社宅。 記者陳俊吉/攝影

地震、食物汙染、地球暖化……廿一世紀是科技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天災人禍最頻繁的時代。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許多國家與城市提出新的政策與觀念,努力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特別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系列專題。採訪團隊走訪英國、荷蘭、瑞典、丹麥、日本等國,向全球城市學習最先進的觀念,完成十二個專題。今起陸續每周刊出。

這十二個新觀念橫跨食衣住行各生活層面,也探討文化等人文領域,更針對台灣最迫切的社會議題,嘗試提出解決之道。我們希望藉這十二個專題,帶領讀者認識地球村新觀念,並刺激政府以外國為鏡,思考、轉化為適合台灣的新政策。

今天率先推出「社會住宅是好宅」專題。荷蘭是全世界社會住宅比率最高的國家,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占了所有住宅的五成。荷蘭國民人均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因為有大量的社會住宅,不但租屋費用只要市價三分之一;就算購屋,也因社會住宅,抑制房價漲幅,讓民眾不必被房貨綁住半生,所得運用更自由。

社會住宅在台灣還沒有真正出發,已先遭汙名化,民眾一聽「社會住宅」要當鄰居,就群起反對。本報採訪團隊深入了解荷蘭的社會住宅及政策,看到的卻是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維護,除非居住者點明,外人根本分不出和一般住宅的不同。

台灣都會區房價偏高,國內外學者都認為,社會住宅是台灣解決住房問題的必要手段。荷蘭的社會住宅發展了一百五十年,走到今天的境界,台灣應該急起直追了!

「借鏡國外」系列將以新媒體呈現新觀念。除了傳統的紙本新聞,還運用影音、多媒體報導、廣播等多元方式呈現;與Facebook、YouTube、推特、微博等社群網站連結,最後將集結成書。我們誠摯地邀請聯合報的讀者,一起走向數位匯流的新媒體時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59374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裝家用電話 辦公室擺球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22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三一一大地震重創日本,雖然平時的防災演練奏效,日本人震後的冷靜、自律也令人刮目相看,但地震還是震出許多問題,值得台灣借鏡。

震後報平安、掌握倖存者名單、運送救災物資,都得靠電話聯絡,但大地震讓多數行動電話基地台故障,通話需求卻激增,電信業者只好限制通話量,相當不便,所幸網路功能大致正常。

資深媒體人山田賢一說,二○○五年美國卡崔納風災期間,Google開發「尋人(person finder)」平台,讓網民上網登錄姓名通報生死,海地、智利、紐西蘭大地震也都派上用場,這次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兩個小時,尋人平台立即上線,一周內讓五十萬名災區民眾和外界恢復連繫。

山田賢一表示,手機高度普及,東京首都圈的家用電話逐年減少,很多年輕人只有手機,沒裝家用電話;遇上大地震,家用電話能盡快和外界恢復聯絡,但最好別用無線電話,以免因停電而不能使用。

地震造成災區必須分區輪流限電,對醫療品質是嚴酷考驗。多摩大學統合危機經營研究所教授真野俊樹說,估計災區約有一萬兩千人需要洗腎,洗腎很耗電和水,患者一周要到醫院三次,醫院卻因沒電可用而跳腳,這是未來必須改善的課題。

消費生活專家和田由貴建議,因應限電政策,生活作息必須跟著改變,例如得在深夜煮飯、洗衣,家裡應準備可充電的LED照明。為了防止家裡冰箱的生鮮食品壞掉,平時應用寶特瓶裝水冷凍,一來可節省用電,停電時還可當保冷劑。

甲南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奧田和子告誡民眾「千萬不要倚賴政府,也千萬記得救援物資至少要一周後才會到達災區」,這次大地震果然應驗,因此平時最少要儲存一周左右的水和食物。但不一定都準備罐頭食物,吃得習慣最重要。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交通停擺,造成近十萬人回不了家。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三一一當天,東京有九萬四千人的通勤族回不了家,只好就近在一千零三十個避難所過夜。紅十字會東京都支部企畫課長稻田雅彥說,在辦公室擺球鞋、中短距離的通勤者改騎單車上班,都可以考慮。

事實上,早在二○○六年東京都就統計,若發生規模七點三地震,東京會有一千一百四十四萬人因交通癱瘓無法使用交通工具,其中約四百四十八萬人回不了家,也會出現商店食物短缺。因此,應號召更多商店加入災害時提供飲水、洗手間借用行列,目前東京這樣的商店約有兩萬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6824
借鏡NHK 每年演訓災難報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22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三一一大地震後,全球目光無不鎖定NHK頻道。對NHK來說,身為媒體,既要盡責地即時傳達災害資訊,還扮演安定人心角色,靠的是專業制度和訓練。

「海嘯襲來的即時畫面,是NHK直升機和遍布各地港口的固定式攝影機拍到的。」NHK新聞部災害資訊中心執行長松本敦指出,身為國家的公共電視台,依法須為民眾掌握災情,藉此確保民眾防災避難。因此,在全國十二個主要城市配備十四架直升機,隨時展開空中拍攝的採訪任務,各港口共架設四百六十台遙控攝影機,透過網路即時掌握海潮變化。
 
日本氣象廳提供手機用戶地震速報服務。 記者鄭朝陽/日本攝影
 
此外,NHK也擁有地震測報能力,在全國七十三地方設置地震儀,結合日本氣象廳的測報系統,「盡可能預先掌握地震波,爭取逃生時間。」有了緊急地震速報,行駛中的新幹線、電車能立即暫停,電梯也可以暫停運轉。除了直接向氣象廳登錄之外,NHK也對收視(聽)戶和登錄的手機用戶提供這項服務。

「地震超過芮氏規模六,手機、收音機的警報聲會響不停,電視台也會切換畫面,播報地震資訊。」松本敦說,三一一大地震,國會質詢到一半,NHK立即插播地震訊息,提醒注意海嘯,並往高處避難,「五十分鐘後,大海嘯就來了」。

一九八五年起,NHK就肩負災害通報任務,NHK平時也結合專家學者製播節目,提高防災意識,當面對地震、火災、海嘯時,老人和殘疾人士該如何避難,落實「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

松本敦表示,為了播報災害新聞,災害中心有七人編制的資深記者群,負責和政府溝通、研修災害緊急報導的各項細節,每年訓練主播群如何正確、客觀、冷靜地傳播災情訊息,「種種努力都在確保媒體成為防救災的助力,而不是用驚悚煽情的畫面和故事拚收視率。」

歷經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等重大災難,NHK建立採訪與播報教戰守則,參與災難報導的記者和主播群,每年都必須接受演訓,從臉部表情到播報災情的口條,「每個細節都要考慮災民的心情。」

NHK新聞部災害資訊中心資深記者入江曾到災區蹲點一個月,她說,災區不是只有悲慘故事,也有努力站起來激勵人心的點滴,媒體人應追求真相、做到平衡報導,灑狗血只會加深全民的心理創傷。因此,遇到災難報導通常是編輯室集體決策,不會放任單一記者在現場為所欲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6822
日本 防災保命從小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22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國外採訪系列專題,並以數位匯流的方式呈現報導,邀讀者一起走向新媒體時代。

超級強震再度找上日本,甚至引發海嘯的複合式災難,在嚴酷的環境下,日本人依然保持鎮定、理性,因為他們靠著訓練有素、準備周全與天災和平共處。

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與國人放眼世界,關懷台灣。
 
東京品川第三日野小學一年級新生認真參與防災演習、表現冷靜。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嗚、嗚……」上午九時,地震警報聲響起,東京品川區第三日野小學的全校師生沒有遲疑,立即進入「備戰」狀態。原本專心聽課的小學生轉身拿起椅背上的椅墊,一邊躲進課桌底下,一邊打開椅墊套在頭上,防止遭搖晃的異物掉落擊傷。

小學入學 準備防災帽
 
老師戴緊頭盔,帶領小學生井然有序避難。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小學新生入學都要準備一頂防災帽。」第三日野小學副校長宮崎朋子說,有人買現成的,有的是媽媽親手縫的,平時當做椅墊、靠墊用,地震用來保護頭部。一分鐘後,火災警報跟著響起,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用手帕摀住嘴,魚貫地走下樓梯集合避難。數百人的集合過程只聽見腳步聲,沒有喧嘩和推擠的雜沓。
 
聽到警報聲,小學生俐落地戴上防災帽躲桌下。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不語、不跑、不推是避難的三不原則,大家要嚴格遵守。」宮崎朋子手持大聲公,向孩子們重申避難守則,她並拿日前一列火車在北海道的隧道內起火為例,當場做了機會教育。
保護自己 更保護別人

「火車在什麼都看不到的隧道裡燒得焦黑,卻沒人受傷或死亡,那些乘客能夠安全逃生,就是之前受了像今天的訓練。」宮崎朋子希望小朋友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長大後有能力保護別人。

她說,喧嘩、跑步容易引起慌亂,推擠更容易發生意外,恪遵三不原則,心情自然會平靜下來,災難時處變不驚,不給別人添麻煩,有助救災效率。

在東京的小學,每月都會舉辦一次演習,「我們不求演習逼真,而是告訴孩子們,每次演習都要當成真的災難來了。」校長山口敏彥說,學校是民眾第一個避難所,養成防災意識也從學校開始,因此演習輕忽不得,「開學典禮第一件事就是防震演習。」災害在今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多真實上演。

臨危不慌 深入各家庭

第三日野小學六年級應屆畢業生正在大禮堂彩排畢業典禮,劇烈的搖晃迫使彩排中止,山口敏彥在台上用麥克風安撫學生,「大家離開窗戶就地蹲下,老師回教室確認安全。」
 
剛從東京第三日野小學畢業的顧有立,和台北同學合製海報為日本加油。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顧有立也經歷這場世紀大震,他是唯一台灣籍的畢業生,三一一大地震打斷了畢典彩排,也帶來海嘯、核電廠爆炸等重大災害。東京雖然從混亂中逐漸恢復秩序,但核電廠事故愈演愈烈,外國人紛紛撤離,顧有立也隨父母暫時撤回台北,來不及領到畢業證書。
「一定要活著再相見喔!」老師特地到機場為顧有立送行,臨別彼此加油打氣。鎮定、不慌亂是第三日野小學教他的事,防災教育也因此深入日本家庭。

逃生包 每戶幾乎都有

除了一再地演練,日本人對防災有周全的準備。像第三日野小學就是附近居民的避難所,「這裡可以收容六百四十六位災民,倉庫裡有毛毯、加水即食的米飯等乾糧,連不同年齡的嬰兒奶瓶都準備好了。」宮崎朋子拿出防災用品清單說,區公所每年會在學校辦一次防災演習,並定期更換這些物資,「快過期的速食米飯就發給孩子們帶回家吃,順便向家長解釋如何使用。」
 
東京街頭到處有避難地圖。 記者潘俊宏/日本攝影
 
幾乎家家戶戶的玄關都有一個救命逃生包。走在東京街頭,處處可見避難指示地圖,用英文、日文、韓文及中文告訴民眾最近的避難場所。社區裡有大小不一的防災公園,通常公園最外層會種樹當防火牆,隔絕大地震釀成的火災,地下蓄水槽可供應上百人飲水,放在倉庫裡的隔板,搭起來就是簡易的廁所,萬一停電,則有風力及太陽能路燈。

311大震 保住60萬條命

第三日野小學所在的品川區,每天下午五時左右,町長(里長)會用廣播童謠或輕柔的音樂,提醒還在公園玩耍的小朋友「快天黑了,趕快回家!」平時也有報時的功能。宮崎朋子說,遇有火災或地震,社區廣播也能動員社區組織挨家挨戶敲門,指揮居民避難。

即使遭遇史上最大的地震,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中仍有六十萬人在第一時間成功避難,台大土木系教授陳亮全認為,扎實訓練和周全準備、機動性強的里鄰互助系統,以及毫不鬆懈的防災意識,是日本人和天災和平共處的主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6817
英國當寶疼 台灣急著撲殺牠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相信嗎?「流浪」到英國動物收容所裡的貓、狗,住的是獨立套房配休息室與運動間。牠們擁有大量玩具,心情不好時有人安撫陪伴,玩累了則有音樂助眠。這些宛如「度假村」的五星級照護條件,可都是白紙黑字的明文規定。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一個國家的偉大和文明,可以從他們如何對待動物來衡量。「如果以收容所對待流浪動物的方式來衡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台灣比印度還不如。」

台灣許多動物收容所設於垃圾場旁,因為台灣負責捕捉流浪動物的是清潔隊員。而貓狗收容十二天就可以撲殺,「簡直把動物當垃圾!」陳玉敏想到就嘆氣。

狗並非適合群居的動物,因此英國規定,收容所的狗舍必須讓狗獨居。台灣的收容所卻像集中營,數年前台中一間收容所甚至發生狗兒吃同伴屍體的慘劇。

陳玉敏說,這種環境下收容的貓狗,即使找到新家庭也留下身心後遺症,最終可能還是得回到街頭。
 
巴特西貓狗之家照顧一隻狗的平均費用,是四萬台幣。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英國流浪動物的捕捉由政府處理,動物收容所則多由動物保護團體籌資興建。但政府與動保團體維持良好關係,捉到流浪動物後便會送往收容所。

英國最具公信力的動物保護機構為皇家防止動物虐待協會(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amals,簡稱RSPCA )。

該機構設有經考試認證的動物保護員,平日穿制服執勤。民眾如果看到虐待動物行為,也會向RSPCA舉報。

針對動物收容所該有的設備,RSPCA有一套鉅細靡遺的規定,包括狗、貓舍須達一定的高度,要有獨立的休息和運動空間。收容所還必須提供可刺激動物視覺、聽覺的設備,輕音樂列為首選。

陳玉敏說,從動物收容所的設備與觀念,可以看出英國「眾生平等」的觀念,這也正是英國發展進步人權觀念的基礎。

陳玉敏認為,台灣始終無法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收容所品質是癥結。台灣才發展幾十年的動物保護觀念,或許一時趕不上逾一百五十年的英國動物保護運動;然而政府可以從興建一所觀念正確的動物收容所開始,喚醒我們對「生命教育」的重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73
好狗命…歐盟發護照 餐廳很歡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英國的地鐵,可以允許貓狗搭乘。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歡迎來到英國當「好狗民」!這裡的狗可以搭地鐵、逛市集、參加專屬運動會與健行;牠們擁有護照、房屋契約…享有許多「狗市民」的權利。

林逸民和項南萍是一對從小移民紐西蘭的台灣夫妻。兩年前他們移居倫敦,把養了六年的狗Hector一起帶來。

林家在倫敦訂定的房屋契約,必須列上Hector的名字、品種以及狗毛顏色。「法律認定我們是一家人。」林逸民說,如果換養另一隻狗,還得重訂房契。
 
林逸民(右)、項南萍夫婦亮出「犬子」Hector的歐盟護照。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Hector擁有歐盟頒發的狗護照,林家不久前剛完成一趟全家旅行,Hector幾乎通行無阻。英國允許狗進入大眾交通工具,許多餐廳主動準備給狗喝水的碗,越來越多餐廳歡迎人跟狗一起用餐。
項南萍說,面臨少子化與單身人口增加,寵物是現代人重要精神伴侶;公共設施對寵物友善,等於提升生活品質。

自由和紀律是一體兩面。英國一方面給狗自由,一方面又對養狗有極嚴格、詳細的規定。進入英國公園,映入眼簾的是各種與狗有關的標誌。狗狗如果「方便」,主人得把狗屎丟到專用垃圾筒,某些公園甚至設有狗廁所。

一九九一年英國通過危險犬法案,禁止飼養四種惡犬。去年要求在法案加註每隻狗都得加保「第三責任險」─一旦咬傷別人,保險可負擔醫藥和訴訟費。

項南萍說,紐西蘭、英國都強調「狗教育」,在紐西蘭養狗要繳狗稅,但主人可以上課來抵銷部分狗稅;英國則是從小就灌輸兒童「如何與動物相處」。

英國街上幾乎見不到流浪貓狗。因為有責任感的主人不會一時興起養寵物,也不會隨意拋棄貓狗。假日公園狗滿為患,但草地還是乾淨。一個國家是否富而好禮,從「好狗民」身上就可知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72
動物收容所 倫敦五星級呵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面對少子化與單身人口增加,越來越多現代人將貓狗視為重要伴侶。但是,台灣準備好接受這些狗子貓民了嗎?在英國,貓狗不僅享有與市民差不多的權利,就連動物收容所設備也不輸給人類旅館。
 
擁有一五一年歷史的巴特西貓狗之家,總共救援了三百萬隻貓狗。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今年二月,英國首相卡麥隆宣布家中添了新成員─四歲的虎斑貓賴利(Larry)。賴利並非出身名門,而是來自動物收容所「巴特西貓狗之家(Ba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發言人指出,牠在巴特西展現強烈的捕鼠意願,被飽受鼠患之苦的首相官邸看上,搖身變為「唐寧街第一貓」。

每隻貓 獨立玻璃套房
 
巴特西貓狗之家收容的每隻貓,都擁有獨立玻璃套房。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我們來到讓流浪貓「麻雀變鳳凰」的巴特西。一走進貓舍,大家忍不住驚呼。這裡每隻貓都坐擁獨立玻璃套房,套房裡備有貓抓板、階梯、玩具、貓砂盆,空氣中流瀉輕柔的古典音樂─就算是唐寧街的貓官邸,恐怕也不見得比巴特西豪華。
這是去年巴特西慶祝一百五十周年,民間集資送給巴特西的大禮─花了六百萬英鎊(約台幣二億八千萬元)建造的新貓舍。

一八六○年,愛狗人士瑪莉(Mary Tealby)成立專門收容流浪狗的巴特西。為籌資興建巴特西,文豪狄更斯在報上撰寫散文「兩隻狗的表演秀」。巴特西一八八三年開始收容流浪貓,至今已救援過三百多萬隻狗和貓。

義工莉莎坐在貓咪套房裡,靜靜看著對面瞎了一隻眼的小貓Nancy玩球。「貓咪需要獨處的空間。」導覽員夏洛特(Charlotte Walsh)說,想要與貓親近,你不能主動接近,得耐心等牠靠近。「貓咪如果得不到開闊自由的空間,會感到挫折、煩躁而生病。」為了貓咪的身心健康著想,巴特西打造了「玻璃套房」。

每隻狗 房門掛身分證

領養貓狗對英國人來說,就像是養兒育女一樣慎重。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這是威廉,這是凱特,這是查理。」我們一走進狗舍,黑白相間的「查理」便把鼻子貼上欄杆,水汪汪的眼睛惹人憐愛。這裡每隻狗的房門都掛上「身分證」,寫上狗的名字、品種、性情等。夏洛特笑著說,威廉與凱特世紀婚禮前後收留的狗,都被取上王室成員的名字。巴特西還在婚禮當天辦派對,做蛋糕給貓狗吃。
 
巴特西貓狗之家的倫敦總部,擁有五位獸醫、廿位護士。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和夢幻型的貓舍相比,水泥鋼筋做成的狗舍顯得寒酸了點,「我們也準備籌募資金改建狗舍」。但每隻狗依然擁有獨立套房和運動空間。中午陽光灑進來,這些「喪家犬」顯得精神抖擻。

貓舍和狗舍都備有大量鮮豔的玩具。這可是有醫學依據,「遊戲和玩具會讓牠們心情開朗,比較容易被收養。」

行為治療 牠找回自信
 
巴特西貓狗之家的動物行為治療室,藉各種遊戲、運動讓牠們重新找到自信。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巴特西不只是收容所,它還要治療貓狗身體和心靈上的疾病,讓牠們身心健全地去到新家。」夏洛特說,遭遺棄或走失的貓狗,許多都有身心疾病;如果不治療,即使去到新家庭也可能再度被遺棄。因此,巴特西成立一個獨特的治療團隊,協助流浪貓狗克服行為上的問題。

貓咪的「行為治療室」就像一個溫暖的家,「這讓被遺棄的貓有回家的感覺」,一位治療師正記錄眼前貓咪的一舉一動,「唐寧街第一貓」的捕鼠本領估計便是在這裡被發掘。狗兒則有半露天的「行為治療運動場」,藉各種遊戲、運動讓牠們重新找到自信。

下午是巴特西的開放時間,有意領養的人來這裡物色「對象」。不過,想從巴特西領養寵物,可得過好幾關。

主人配貓狗 電腦幫忙
 
領養貓狗對英國人來說,就像是養兒育女一樣慎重。 記者徐兆玄/倫敦攝影
 
首先,巴特西會派員到你的家庭訪視,確定你符合領養的條件。你的家庭成員、房子空間、上班時間都得納入評估,巴特西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腦系統,可以幫主人和貓狗「配對」。這裡不會出現可魯犬的領養風潮,因為巴特西不容許主人因一時興起而養狗,也不容許領養者把貓狗當禮物送給女朋友。

定時家訪 確認適應度

新主人和貓狗還得經過一道相親過程。在領養面試室裡,工作人員觀察與貓狗之間的互動關係,確定他們適合當一家人。完成領養後,巴特西還會定時做家庭訪問,確定貓狗適應新生活。

領養手續不簡單,巴特西領養率卻高得嚇人。麗茲說,貓狗平均住一個月就會找到新家。巴特西會在網站、雜誌介紹「新人」,「只要巴特西來了新房客,倫敦愛貓愛狗人士便會爭相走告。」

去年巴特西請來知名攝影師為十隻巴特西居民拍照,發行巴特西一百五十周年郵票。鏡頭下貓狗閃亮如明星,很難相信牠們曾經流浪。「巴特西從不拒絕任何貓或狗」,麗茲說,「我們有信心幫牠們新生,再幫牠們找到一個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70
東倫敦 貧民窟蛻變文創搖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台灣插畫家鄒駿昇認為,英國成熟的聯合藝術工作室制度,讓倫敦可以成為當代藝術之都。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旅英台灣插畫家鄒駿昇打開窗,燦爛陽光灑下,在他的工作室畫下一條條陰影。歷經多次修補,這片窗戶由不同材質的玻璃拼成,「每塊玻璃都是一個時代留下的工業痕跡。」在他眼中,這棟房子就是一件藝術品,時間的藝術品。
鄒駿昇的工作室位在倫敦東區。這是一棟五十歲的老工廠,租給十多名藝術家。這樣的老房子在台灣稱不上古蹟,面對都市更新的洪流隨時可能滅頂,在倫敦卻成為藝術家孵夢的搖籃。

「來吧,讓我帶你們來看什麼叫東倫敦風格!」離開工作室沒走幾步,我們鑽進Shoreditch,彷彿跌進愛麗絲夢遊的仙境─看似廢棄的牆上塗滿鮮豔塗鴉,打扮入時的辣妹型男在灰撲撲的老房子、老街上擁舞。這裡是倫敦最夯的時尚潮區,不過幾年前,它還是槍聲頻傳的危險地區。

十年前,倫敦東區還是惡名昭彰的貧民窟,最出名特產是開膛手傑克。二○○二年,一群藝術家看上這裡現代感的老工廠,租下做為聯合藝術工作室。「藝術家來了,畫廊、酒吧、咖啡館來了,人潮也來了。」鄒駿昇說。

鄒駿昇本是美術老師,五年前往倫敦尋夢。「這裡有股力量push你,你不是一個人在做夢。」他說,台灣藝術系學生畢業後只能當個體戶;英國卻透過藝術家聯合工作室將「作夢」的力量延續到校門之外。

鄒駿昇指出,英國的藝術家聯合工作室會刻意挑選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讓他們一起學習、工作。「你不是一個人在創作,而是一群人在創作。」正因如此,英國藝術的「跨界」普遍而自然。像他和荷蘭攝影家室友,最近便在台灣舉辦跨界展覽。

「我很擔心,回台後,這股作夢的力量會不會消失。」準備回台的他,期待台灣也能成立藝術聯合工作室組織。

「台灣有聯合藝術工作室,但缺乏長期經營這種工作室的藝術組織」策展人胡朝聖曾協助忠泰建設「Urban Core城中藝術街區」計畫,讓老房子在都更之前暫時轉為藝術工作室。

他認為,台灣過去的都市計畫,從未思考藝術家的位置。然而在文創時代,藝術的無形價值已被看見,「台北的都更,或許正給了藝術家創造屬於自己空間的機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68
工作室…減稅便宜租 群聚爆能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走在倫敦街頭,處處都可撞見藝術,這或許跟藝術工作室的普遍有關。一九六八年,知名藝術家Bridget Riley在倫敦成立SPACE Studios,是英國第一個提供藝術家低價工作室的組織。

二○○六年,英國文化協會在藝術工作室組織ACME、ACAVA等協助下,統整全國一百四十七間藝術工作室組織,組成全國藝術家工作室連線(National Federation Artists' Studio Providers,簡稱NFASP)。

走進NFASP,眼前的畫面令人驚訝。這個代表藝術家的半官方機構,卻只向倫敦建築學會租借兩張桌子當辦公空間,就像藝術在這個城市所占的地位─看似無形卻能量驚人。有了NFASP,藝術家不必再單打獨鬥。NFASP就像紅娘,為房地產和藝術這兩種南轅北轍的行業,進行奇妙的「速配」。

在NFASP這兩張桌子上,許多改變英國藝術生態的會議、調查默默進行。NFASP副總監海倫(Helen Pike)說,他們向政府申請經費,補助關於閒置空間與藝術特區的產業研究,讓藝術組織憑這些研究說服房地產商投資。

NFASP也為像馬修(Matthew Wood)這類的「藝術房地產商」提供商業訓練。它同時也是窗口,媒合有興趣出租工作室的地主與藝術家。

NFASP提供的工作室,租金是市價的三分之一。ACME創意總監強納森(Jonathan Harvey)說,英國藝術家開工作室須付營業稅,但政府會透過NFASP減少營業稅;而藝術組織將整棟建築包下出租,租金也比較便宜。

NFASP也是英國培植藝術新秀的重要管道。「在英國,藝術新鮮人都會向這類組織申請工作室,因為他們優先錄取年輕人。」旅英台灣藝術家蔡筱淇,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室便是向ACME申請。

她累積能量後,以「獅子(The Lion)」獲選中國城公共藝術設計比賽首獎,如今她已搬到另一間更大的藝術工作室。

藝術工作室的群聚效應可創造新的價值。海倫表示,藝術聯合工作室達廿間以上,租約長七年以上,便具有設置藝廊、咖啡館與教育工作坊的商業規模,進而創造回饋藝術家的利潤。

此外,藝術聯合工作室可簽訂長約保證租金穩定,給予藝術家穩定的創作環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66
為夢想找家 英國用藝術都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國外採訪系列專題,並以數位匯流呈現報導,邀讀者一起走向新媒體時代。

台灣的都市更新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然而「都更」的選項不是只有蓋高樓一種。上世紀末倫敦進行都更之時,因藝術家的介入,讓倫敦變身為當代藝術之都,為城市創造魅力與產值。專門幫藝術家找「家」的聯合藝術工作室組織,正是讓倫敦被藝術都更的重要推手。

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與國人一起放眼世界,關懷台灣。

二樓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馬修,身後是被他改造為歐洲最大藝術工作室的泰晤士河畔老工廠。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格林威治鄰近水閘的泰晤士河畔,林立一間間老工廠,簡潔蒼勁的建築線條立於湛藍海景,宛如一幅現代畫。「二樓藝術工作室(Second Floor Studios and Arts)」創辦人馬修(Matthew Wood),在這幅現代畫裡跑上跑下,精力充沛。
這天是二樓藝術工作室的開放日,逾兩百位藝術家打開大門。

廢棄物 當拼貼畫材料
 
二樓藝術工作室開放日,倫敦畫家Binda Joy敞開大門歡迎參觀。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我們隨馬修走進越南畫家莎賓娜的畫室。她指著塗滿整片牆的作品,「在畫廊看不到這樣的作品吧。」工人出身的麥可用撿來的廢棄物做拼貼畫的材料,濃烈的色彩吸引了一群小朋友,他得意地說:「這可是環保教育的好機會。」倫敦畫家Binda Joy打開門,笑靨迷人地遞上紅酒,邀我們看新作。喝了紅酒的馬修興致高昂,「他們可能是未來的透納、畢卡索。」

一九二八年,知名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在倫敦寫下:「一個女子如果要寫小說,必須擁有自己的房間。」倫敦不只是文學之都,更是當代藝術之都。「藝術家為倫敦創造魅力與產值」,馬修說,「要讓藝術家安心創作,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房間。」
 
英國畫家麥可用廢棄物做的拼貼畫,吸引小朋友參觀。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修工廠 低價租藝術家

馬修本是畫家,一九九七年從格林威治著名藝術學府Gold Smiths學院畢業,卻找不到負擔得起的工作室。「在這個物價世界第二高的大都市,初出茅廬的畫家不可能一邊努力賺錢,一邊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

當時正是倫敦從古都轉型為現代大都會之際,都市更新的怪手伸向許多老房子。「我們必須為這個金錢與科技主導的世界,保留藝術的空間。」馬修放棄當「藝術家」,把夢想改為「為藝術找一個家」。

他和同學凱文合創「二樓藝術工作室」。馬修從老房子身上看到無形價值,他看中泰晤士河畔船塢的老廠房,先和銀行借錢租賃一棟,整修成工作室後分租給藝術家,再用利潤承租一棟接一棟,藝術版圖慢慢擴大。

倫敦東區 寫都更奇蹟
 
倫敦東區原被視為貧民窟,藝術家進駐後將廢棄老房改為工作室,地價跟著飛漲。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藝術家為社區創造了許多無形的價值;但只有當地價提高時,人們才看得見。」馬修打開電腦亮出檔案和報表,這些是他跟銀行、地產商開會,贏得融資或土地契約的重要武器。

廿一世紀是藝術產值逐漸被看見的世紀。二○○一年,由老發電廠改建的倫敦泰德當代藝術館,一年吸引四百萬個觀眾,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當代美術館。隨後一群藝術家搬進倫敦東區,讓貧民區成功翻身為時尚特區,更寫下老城被藝術「都更」成功的奇蹟。

這些例子鼓舞了房地產商。馬修成功說服房地產商Emafyl Properties一起合作,將泰晤市河畔這群舊工廠重生為歐洲最大的藝術中心─擁有三百間藝術工作室、面積達十二萬平方公呎。

「許多人認為藝術家應該忍受孤獨,但藝術家一旦群聚,也會發揮意想不到的能量。」大陸水墨畫家郭洛說。

藝術群聚 找認同勇氣

郭洛廿年前受畫廊邀請來到倫敦,因經濟因素轉而從商。成家立業後他感到「藝術的召喚」重拾畫筆,在「二樓」租了間畫室。「我們在這裡找到藝術的感覺。」郭洛的鄰居包括雕塑家、服裝設計師…「我們創作的領域不一樣,但面臨的挑戰和孤獨是一樣的。」他在「二樓」找到了對藝術的認同與勇氣。

藝術的群聚效應還包括曝光機會。「許多藝術經紀和評論家會在開放日尋找新秀與合作對象。」郭洛已在倫敦辦了好幾次展覽,如果他關在家中創作、或是自己租工作室做「個體戶」,伯樂可能會遲來好幾年。

藝術工作室還提供社區居民親近藝術的機會。在隔壁高中教美術的吉爾經常帶著學生來「二樓」參觀「藝術來自生活。」他說,「只有在這裡,觀眾可以親眼看見藝術家如何生活、創作。」

創造產值 吸引房地產
 
倫敦東區的Spitalfield創意市集,原是有百年歷史的蔬果批發市場。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金融風暴後,倫敦政府對藝術家的補助大為減少,許多像「二樓」這樣的藝術聯合工作室組織紛紛叫窮。馬修不以為意,「藝術聯合工作室可以創造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他表示,「二樓」帶著藝術家進駐泰晤士河畔後,地價上漲,吸引越來越多房地產商跟馬修合作。他信心滿滿:「藝術可以創造產值,而我會讓大家看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92264
公平貿易城 「倫理消費」改變世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0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永續城市」是當今世界主要都市競相喊出的口號,如何「更綠、更永續、更創新」已是廿一世紀城市治理的重要競賽。

瑞典南部大城馬爾摩市從上世紀的造船工業城,蛻變成數個綠色城區,以再生能源、綠色交通等技術,雄心勃勃地想要變身成全世界競相模仿的未來生態城市。她的創新及努力,贏得聯合國二○○九年的「人居榮譽獎」。

馬爾摩 公平貿易城
 
瑞典馬爾摩的超市裡,上架的商品儘可能是有機及公平貿易產品,用消費實踐永續的理念。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在這些硬體改造之外,馬爾摩市政府相信,「有誠意的永續,得靠公民完成」──永續城市需要健康的公民,養成永續的行為模式。馬爾摩市由「食物」及「倫理消費」下手:學校全面實施「有機營養午餐」,全市更在二○○六年成為瑞典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在台灣,推動公平貿易理念是民間辛苦且零星的努力;但在歐洲許多城市,已是政府的政策。二○○六年五月十七日,馬爾摩市成為瑞典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意指:議會決議支持公部門增加公平貿易產品的採購、全市商店必須供應一定數量的公平貿易產品,以及必須提供公平貿易相關資訊給市民。

消費者 集體力量大

在福利國家如瑞典,政府部門是社會最大的組成,一旦公共採購全以有機及公平貿易產品的「倫理性採購」為優先選項,「供應商馬上會領教到消費者的集體力量。」馬爾摩市資深環保官員崔佛.葛拉漢說。

馬爾摩市企圖透過集體的努力設下典範,以購買引導生產,讓整個生產過程導向「對環境友善,因此也對人類友善」的永續循環中。

超市裡 很容易買到
 
馬爾摩市成功推展公平貿易理念,關鍵是讓人們容易買到公平貿易產品。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在公部門帶頭、消費者意識覺醒的浪潮下,不傷害地球的有機產品及不剝削農民、童工的公平貿易商品,逐漸進駐馬爾摩市的各家超市貨架。
想喝可樂?在紅色選擇之外,來罐白瓶身的「Ubuntu(南非祖魯語,意指「人性」)可樂」吧,每瓶捐出百分之十五利潤給非洲馬拉威的蔗農;喜歡香蕉?貼有黑底藍綠色公平貿易標章的香蕉在馬爾摩銷路奇佳,「光是二○一○年,馬爾摩市民就吃掉十九公噸的公平貿易香蕉,二○○六年,則喝掉六百萬杯公平貿易咖啡。」確保遠方農人不會受到跨國企業的剝削。藉著消費,一點一滴改變世界,是可能的,這正是「倫理性消費」的精髓。

踢足球 也要講公平
 
公平貿易精神落實在馬爾摩市民的生活細節裡,即使踢足球,也要使用免於血汗剝削的足球。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在歐洲,一九九四年經公平貿易基金會認證的商品只有三種;到了二○○八年,已逾四千種。

「就算是要踢場足球,也要用公平貿易認證的。」馬爾摩市府負責公平貿易政策的年輕官員艾瑪.貝爾松和卡琳‧瓦林果真拿出一顆「公平貿易足球」,作勢踢了起來。她們說,知名足球的常見汙名是它可能是某個巴基斯坦小男孩蹲在工廠角落縫出來的;但公平貿易足球確保每一針縫線不是出自血汗剝削。

超過七成的瑞典人知道公平貿易標章的意義,而有機及公平貿易產品多樣化、容易買得到,是成功關鍵。馬爾摩市政府與民間合作出版的「有機及公平貿易消費指南」是搶手刊物,為市民「報好康」,「Astrid 與aporna」有機商店是其中之一。

一百坪的店面,從有機的素狗食到對環境友善的安全刮鬍刀,幾乎什麼都賣,但這裡找不到任何必須殺生才能產製的商品。「我們的商品儘可能是有機及公平貿易。」店長珍妮‧史塔佛說。

葛拉漢說,成功說服市民從事「永續性消費」的秘訣,是讓民眾不用在「綠色良知」和「犧牲享受」之間抉擇,「永續生活不是回到石器時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88082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