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
 瀏覽14,240|回應76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2011/06/27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陳宛茜/台北報導】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東邊的舊碼頭區,美麗住宅林立,幾乎是建築師的競技場,其中近半是社會住宅,外人根本無從分辨哪些是豪宅、哪些是社宅。 記者陳俊吉/攝影

地震、食物汙染、地球暖化……廿一世紀是科技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天災人禍最頻繁的時代。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許多國家與城市提出新的政策與觀念,努力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特別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系列專題。採訪團隊走訪英國、荷蘭、瑞典、丹麥、日本等國,向全球城市學習最先進的觀念,完成十二個專題。今起陸續每周刊出。

這十二個新觀念橫跨食衣住行各生活層面,也探討文化等人文領域,更針對台灣最迫切的社會議題,嘗試提出解決之道。我們希望藉這十二個專題,帶領讀者認識地球村新觀念,並刺激政府以外國為鏡,思考、轉化為適合台灣的新政策。

今天率先推出「社會住宅是好宅」專題。荷蘭是全世界社會住宅比率最高的國家,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占了所有住宅的五成。荷蘭國民人均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因為有大量的社會住宅,不但租屋費用只要市價三分之一;就算購屋,也因社會住宅,抑制房價漲幅,讓民眾不必被房貨綁住半生,所得運用更自由。

社會住宅在台灣還沒有真正出發,已先遭汙名化,民眾一聽「社會住宅」要當鄰居,就群起反對。本報採訪團隊深入了解荷蘭的社會住宅及政策,看到的卻是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維護,除非居住者點明,外人根本分不出和一般住宅的不同。

台灣都會區房價偏高,國內外學者都認為,社會住宅是台灣解決住房問題的必要手段。荷蘭的社會住宅發展了一百五十年,走到今天的境界,台灣應該急起直追了!

「借鏡國外」系列將以新媒體呈現新觀念。除了傳統的紙本新聞,還運用影音、多媒體報導、廣播等多元方式呈現;與Facebook、YouTube、推特、微博等社群網站連結,最後將集結成書。我們誠摯地邀請聯合報的讀者,一起走向數位匯流的新媒體時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59374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市府回應:河濱單車道 像單車高速公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本報記者黃驛淵】
 
在單車熱時規畫的台北敦化單車道,單車熱退燒後,從天天專用變成例假日才歸單車族專用。 記者陳俊吉/攝影
 
針對台北捷運對單車收費,北市府交通局長林志盈表示,打造單車友善環境,會研究其他國家作法納入評估,檢討是否有取消收費的必要。至於要求小摺必須收入車袋,捷運公司表示,是擔心輪胎髒汙影響其他旅客,甚或刮傷列車。

單車族質疑,為什麼嬰兒車或代步車不需收費?捷運公司表示,自行車定義為交通工具,嬰兒車、輪椅、代步車則是特定需求的旅客在通行時所必須,因此與自行車收費的性質完全不同。

林志盈表示,公共單車是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市府打算耗資兩億七千萬,以捷運站或公車站集散點為中心,三年內在北市建置超過一百六十二站、共五千三百五十輛的公共單車租賃站,今年底前率先評估增設卅站。台北也計畫將單車打造成第三大轉乘工具,也就是捷運下車後,搭公車轉乘後,一些較小路段或區域將透過單車轉乘,讓大眾運輸無礙接駁。

發展單車成為通勤工具,需要完整的單車路網規畫及配套。林志盈表示,現有位於市區的單車道較零星,未來配合新設捷運路線完工復舊,北市都會陸續打造自行車道,並形成一完整單車路網,提供更完整、安全、順暢的單車騎乘環境,單車通勤就會水到渠成。

他表示,配合捷運信義線完工復舊工程,包括信義路、仁愛路都會增設自行車道。未來松山車站鐵路地下化後也會復舊打造單車道,加上既有的北安路、敦化南北路以及新生南路單車道,讓北市單車路網漸趨完整,北市也才有發展單車通勤的本錢。

林志盈表示,北市現有的河濱單車道已非常完整。未來河濱單車道就像是單車的「高速公路」,民眾從郊區騎單車上「單車高速公路」後,就在各個水門、閘門「下交流道」,串連至北市市區的單車路網,讓單車成為城市另一重要、便捷的交通工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63
台北「微笑單車」 不敵倫敦「波利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台北報導】

王比利剛騎上仁愛圓環旁的敦化單車道,一輛汽車馬上切進,追著他的小摺猛按喇叭。放眼望去,這條「單車道」擠滿汽車、巴士,就是找不到單車的身影。出版「小摺快跑」等多本單車書的王比利說,被台北當「示範」單車道的敦化單車道,「是一個最好的錯誤示範!」
 
左圖:旅英台灣單車騎士施豪峰說,倫敦大手筆規畫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展示從汽車大城轉型為單車大城的決心。 記者徐兆玄/攝影
右圖:旅英台灣單車騎士施豪峰說,倫敦大手筆規畫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展示從汽車大城轉型為單車大城的決心。 記者徐兆玄/攝影 

地球另一端的倫敦,旅英台灣鐵馬族施豪峰悠閒地騎在CS3單車高速公路(Barclays Cycle Superhighway)上。這條路長十三公里,一路連結郊區Barking與市中心倫敦塔橋而不中斷,沿路塗上單車專屬藍漆、設置單車專用紅綠燈,讓鐵馬族安心又不會迷失。

台北比倫敦更早推行單車,台北公共單車「微笑單車」也早於倫敦「波利斯單車」,成效卻遠不及倫敦。施豪峰認為,兩地單車政策差異的關鍵在於,台北只把單車當假日的休閒工具,而倫敦卻把單車當天天使用的通勤工具。

他認為,台北打造河濱休閒單車道相當成功,但這些單車道缺乏與市區交通幹道的連結,並不適合通勤。倫敦單車道卻是為了上班族量身打造,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從郊區一路直達市中心。

敦化單車道 樣板觀光道
 
左圖:倫敦為單車族設置專用的單車紅綠燈。記者徐兆玄/攝影

右圖:在單車熱時規畫的台北敦化單車道,單車熱退燒後,從天天專用變成例假日才歸單車族專用。記者陳俊吉/攝影 

「台北單車道是樣板性質的『觀光』車道!」王比利以敦化單車道為例,一旁綠樹成蔭風光如畫,卻因路線規畫不良、出現多個公車站與汽車停車格,導致公、汽車與單車爭道,險象環生。

「鼓勵單車最基本的規劃,是安全便捷的單車道和號誌。」施豪峰說,倫敦單車道不僅漆上鮮明顏色,許多路段還用水泥分隔島隔離車道;台灣單車道卻分隔不明,甚至還「發明」由民眾及員警自行判斷的「隱形車道」,讓鐵馬族無法安心上路。此外,倫敦允許單車使用公車專用道,公車也習慣禮讓單車。

「微笑單車」 敗在規模小

二○○七年,台灣掀起單車熱,台北、高雄競相打造單車道、公共單車。然而敦化單車道啟用未久便因使用率不高飽受抨擊,單車熱退燒後,去年改成只在假日使用的「彈性」單車道;台北公共單車「微笑單車」同樣乏人問津。王比利指出,兩者失敗原因都是「規模太小」,「但單車政策需要決心和整體計畫」。

以微笑單車為例,王比利認為,由捷安特操刀的微笑單車本身不遜於倫敦,卻僅在信義區設十一個租賃點,騎乘範圍有限,使用率當然不高。

波利斯單車 大手筆推出

施豪峰指出,倫敦波利斯單車甫推出便是六千台的大手筆,四百個租賃點遍布市區,迅速形成風潮。而波利斯單車找來巴克利銀行贊助,成為倫敦新象徵後成功提升企業形象,「以倫敦為鏡,相信台灣企業也樂於贊助微笑單車。」

此外,遊客來到倫敦,只要一張信用卡便可租借波利斯單車;來到台北,卻得同時擁有信用卡和悠遊卡才能租借微笑單車。王比利認為,悠遊卡限制了微笑單車的使用者。

王比利認為,單車熱為台北累積了一批假日騎小摺的「慢活」單車客。然而台北想從「汽車大城」轉為「單車大城」,光是把單車當休閒工具還不夠,必須靠政策的引導。

要讓單車騎士安心上街,停車位是關鍵。王比利指出,四年前追逐單車熱的單車騎士,添購的多屬價格不菲的小摺。要讓他們返回街頭,台北必須提供專人看管的單車停車場。

倫敦市政府近年砸巨資打造六萬六千個單車停車場,其中不少是辦公大樓內的地下停車場,讓單車族與汽車族共享警衛。因此倫敦到處可見時尚單車的身影,不像台北單車族擔心失竊。

大眾運輸系統 支援單車
 
不分假日、非假日,倫敦火車皆對單車免費開放。倫敦地鐵載客量比台北大,但倫敦不僅允許單車免費搭地鐵,小摺也不需收入車袋中。 記者徐兆玄/攝影
 
大眾運輸系統能否支援單車,也是單車普及關鍵。在倫敦騎了六年單車的台灣騎士蘇浩誌表示,倫敦地鐵載客量大於台北,卻允許單車在非尖峰時段免費上地鐵;火車也對鐵馬族免費開放,長程火車還會在特定車廂設單車專用架。此外,倫敦在火車站廣設單車停車場,就連國際機場希斯羅(Heathrow)也設單車停車場。

而台北只允許單車在假日上捷運,須另付八十元。小摺雖可在平日免費上捷運,卻規定以攜車袋包裹。王比利認為,如果十幾公斤的行李箱上捷運不須「遮醜」,為什麼「偏厚」小摺,「台北根本是一個單車歧視的城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61
「波利斯單車」 低碳夢上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波利斯」騎向低碳。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舉行前,歐洲自行車協會寄信給與會代表,指出百分之四十的二氧化碳來自繁忙交通。倫敦市長波利斯隨後表示:「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將是未來城市的主要都市計畫。」
 
波利斯單車在倫敦有400個租賃點。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去年七月卅一日,波利斯騎著一部藍色單車現身摩天輪「倫敦眼」前,向市民介紹新推出的巴克利公共單車租賃計畫。這部被暱稱為「波利斯單車(Boris Bike)」的單車,從此載著上百萬倫敦人進入低碳時代。

波利斯單車就和市長波利斯一樣,乍看不怎麼起眼。它笨重(廿三公斤)、線條稱不上優雅、輪胎更是粗得嚇人,最麻煩的是不提供車籃和鎖。它的費用設計也很匪夷所思,前半小時免費,滿一小時收費一鎊,之後急遽增加,一天高達五十鎊。

這些設計其實富含深意。它的笨重是為了不諳倫敦交通的遊客著想,避免騎得太快釀禍;沒有車籃是不想讓車籃變成垃圾筒。而倫敦單車失竊率太高,不提供鎖可迫使遊客將單車停回租賃點、減少失竊率。

波利斯單車就像波利斯一樣,越看越順眼。如今它擁有十二萬名年度會員,一天創造兩萬四千趟旅程。原本被批為「沉悶」的藍色也鹹魚翻生被譽為「經典藍」。

一九七○年代,世界單車之都阿姆斯特丹便發展出第一套公共單車。然而如何掌握停在各租賃點的單車,達到「甲地借乙地還」的精確與效率,是無法突破的障礙。

拜網路之賜,加拿大PBSC公司在二○○八年發表的蒙特婁公共單車,可讓使用者在各租賃點以電腦查詢其他點的停車狀況,停車格也可靈活拆卸。這項設計入選「時代」雜誌年度發明榜,公共自行車也從此擁有呼應計程車(Taxi)的英文單字「Bixi」。倫敦波利斯單車便是和PBSC公司合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8
倫敦單車「藍色交響曲」 自由的象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倫敦救護員,也騎兩輪。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五月初舉辦的倫敦東區電影節中,演奏了一曲令人難忘的「單車交響曲」。每位樂手皆戴頭盔、穿黃背心,以單車騎士的時尚打扮現身舞台;台下則聚滿騎單車前來聆樂的市民。當指揮將指揮棒指向聽眾,他們轉動單車鈴伴奏,自身也成為樂曲的一部分。

倫敦是由各種族群交織而成的交響曲,而單車,讓這首交響曲音色更豐富、曲調更和諧。

在倫敦,人人騎得起單車。倫敦投注巨資虧本經營的藍色公共單車波利斯,市民只要花上四十五英鎊的年費,便可享受每日半小時的免費騎乘。而遊客只要一張信用卡和一英鎊便可以取得使用權,租賃系統還貼心地以十九種語言展現。

為汽車打造的倫敦馬路一向是階級的象徵─富人端坐私家車、中下階級乘巴士。單車打破了這些限制,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不乏西裝革履的紳士加入「兩輪族」,連警察也騎單車值勤。

被稱為「單車狂人」的市長波利斯尤為表率,他力倡高官取消政府派車,並被媒體拍到騎單車勇截違法汽車的經典畫面,扭轉汽車高於單車的權威形象。
 
倫敦鐵馬族可以使用公車專用道,而公車多會禮讓單車。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波利斯在給市民的「倫敦單車革命」一文中寫道,「單車讓街道上的各類使用者彼此尊重」。當單車進入馬路,「四輪」開始學習尊重「二輪」,而單車也得學會尊重行人。

台灣人很難想像,在倫敦這樣擁擠的大都市中,單車可以如此優雅地穿梭來去,卻聽不見喇叭聲。發展出民主制度的英國,擁有台灣人缺少的一種生活哲學─「大讓小、多數尊重少數」,在道路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公車會禮讓單車,而單車會禮讓行人。

當我跨上波利斯單車在倫敦街頭奔馳,終於明白了倫敦單車為什麼選擇藍色。藍色代表自由,但只有彼此尊重,才擁有真正的自由。

打著減碳之名的單車,減掉的是人與人之間以金錢、權力或意識形態堆出的隔閡。它不只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理想的時代精神。當各種膚色、階級的單車騎士在倫敦各角落流動、微笑招呼,這才是真正的大都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5
倫敦 鐵馬時尚天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紅色雙層巴士與黑色計程車,一向是英國倫敦給人的經典印象。去年,六千部藍色公共單車走上倫敦街頭,既豐富街景色彩,也成為引領倫敦走向低碳時代的開路先鋒。去年是倫敦的「單車年」,短短一年便增加七萬單車族。倫敦是怎麼做到的?

今年四月廿九日,威廉王子與凱特舉行世紀婚禮的那天早上,王室重金禮聘的婚禮攝影師穿越重重車陣與人潮,準時抵達白金漢宮前。他們搭的不是豪華名車、也不是經典黑色計程車,而是被倫敦人暱稱為「兩輪(Two Wheels )」的單車。

一如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凱特婚紗,曾被視為過時的單車,在新世紀以時尚之姿重返倫敦街頭。

單車高速路 優雅飛馳

早上八點,交通樞紐倫敦塔橋照例又被巴士和汽車攻陷。動彈不得的車龍中,只見一個個單車騎士曲折穿梭,優雅的速度宛如一場夢境。倫敦去年興建完成兩條單車高速公路,其中一條終點便在塔橋旁。

下班時刻,倫敦奧運國際關係部主任高北斗(Charles Garrett)脫下西裝,搭電梯到公司的地下停車場。但他拿的可不是汽車鑰匙,走向靠牆的單車架,「咻」的一聲,高北斗和他從台灣帶回來的黑色單車滑向出口。

當台灣人還視「開名車上班」為地位象徵時,單車已成為倫敦白領眼中時尚的工作夥伴。旅英台灣單車騎士施豪峰指出,在政府大手筆補助下,倫敦多數辦公大樓設有單車停車場與淋浴間,員工還可透過公司申請補助購買單車。

汽車城 蛻變為單車城

單車也是各企業用以凝具員工向心力的工具,每年六月舉辦的單車團體大賽「London Cycle Challenge」,鎖定企業或組織組隊參加,參賽者每日計算單車通勤的哩程數,累積最多哩程的企業抱走大獎,讓單車迷可像足球、籃球一樣組隊PK。

曾任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駐台副代表的高北斗,駐台時正逢台灣吹起單車熱,吸引他一周三次從陽明山的家騎到東區辦公室。兩年前他帶著兩部單車返回倫敦,驚喜發現這座「汽車大城」已蛻變為「單車大城」。現在他每天騎近兩小時的單車上下班。
 
波利斯單車在倫敦有400個租賃點。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高北斗將這股單車熱歸功於倫敦市長波利斯(Boris Johnson)。二○○八年當選的他是個單車狂,每天騎單車上下班,經常牽單車、頂著一頭被風吹散的亂髮出席各類活動。

郊區騎到市區 快易通

去年波利斯成功說服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利(Barclay),投資二億英鎊打造倫敦第一套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與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這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塗上易於辨視的藍漆,沿路裝置單車紅綠燈,讓單車騎士可從郊區的家一路騎到市區。

時光倒流一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陷入汽車熱的倫敦瘋狂打造郊區直通市區的高速公路,「四輪」打敗「二輪」成為進步象徵,單車人口從百分之廿遽降至百分之二。

以汽車為中心的都市設計,卻讓倫敦陷入塞車和永遠沒有足夠停車位的噩夢,缺乏運動和空氣汙染更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
 
倫敦預計在2015年前打造12條單車高速公路。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避開塞車稅 兩輪更夯

在環保當道的新世紀,單車與汽車的命運再度逆轉。

倫敦百分之八十的碳排放量源於道路交通,汽車是主要殺手,塞車更造成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的經濟損失。倫敦因此率先在二○○三年開徵世界獨一無二的塞車稅,凡開車進入市中心塞車區域,每天須繳交八英鎊的費用。

二○○八年,英國政府通過全球首個氣候變遷法,立法要求各地政府必須編列預算減碳,倫敦便訂下在二○五○年減少百分之六十碳排放量的目標。高北斗指出,單車被波利斯視為達到減碳目標的秘密武器,並為明年舉行的低碳奧運準備。

低碳當道 倫敦人覺悟

為了減碳,波利斯還鐵腕淘汰倫敦古典象徵的黑色計程車。明年一月起將有上千部廢氣排放量不符環保時代的黑色計程車,消失於倫敦街頭。

波利斯在市府網站上以「單車革命」形容此時的倫敦;他指出,「單車是讓倫敦成為世界最佳城市的最重要工具」。倫敦人已覺悟,「單車大城」比「汽車大城」更符合廿一世紀的「好城市」標準,台灣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3
荷蘭 每人1.2輛單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郭錦萍】

荷蘭人有多愛騎自行車?每周三來回要騎四十公里去當志工的上班族葛瑞絲(Grace Slack-Vimisela)說,她有五輛自行車,一輛上班騎、一輛購物騎、一輛運動用、一輛穿短裙時騎,第五輛呢?她歪頭想了半天,「想換心情時就騎。」

我們在萊登(Leiden)遇到的伊芃也說,「大家都有汽車啊!不過還是騎單車方便。」

根據荷蘭基礎建設與環境永續發展部公布的統計數字,荷蘭一千六百萬人擁有一千八百萬輛單車,他們平均花五七九歐元(約台幣二萬四千多元)買一部單車。至於荷蘭人為什麼愛騎單車?安靜、便宜、健康、乾淨、不占空間,都有人支持,但最多人的答案:「就是喜歡。」

馬斯垂克大學助理教授張瓊婷說,荷蘭政府對於自行車的推動,真是全方位,像她到馬斯垂克教書的第一年就有單車購買補助,到第三年又有新一筆補助。她說,看到這些補助,終於明白為什麼每個荷蘭人平均有一點二輛自行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2
自行車教育3歲開始 移民學單車政府出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荷蘭報導】
 
這種單車,荷蘭有小朋友的家庭幾乎必備。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在台灣,單車被歸類為運動工具。在荷蘭,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台灣的小學生,有極高比例是父母開車接送,台北市的小學生甚至不准騎單車上下學,除非父母寫同意書給校方。

荷蘭大中小學生,多數是騎單車上學。根據荷蘭官方資料,荷蘭人平均是在四歲生日時收到第一輛自行車。記者隨機問了近廿個父母,他們的小孩通常兩三歲就開始騎單車。

荷蘭自行車政策研究中心國際計畫協調員漢斯佛肯特表示,荷蘭人騎單車幾乎都是跟父母學的,他就曾跟在兩個孩子後面騎了六、七公里。讓三、四的小孩開始學單車,一方面是這時身體的協調性足以承擔,另一方面是讓他們可以學習在路上怎麼和別人相處。
 
穆斯林婦女(左)上自行車課,志工隨行。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荷蘭還有一種其他國家少見的自行車教育。離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約十五公里,有個名叫Zaandam的小鎮,這裡的人口三分之一是穆斯林,來自阿富汗、土耳其等地。鎮上活動中心有專為穆斯林婦女開的單車課。這些穿著長袍婦女,有的是文盲,聽不懂荷蘭文或英文,所以為了這堂課,需要社工、教騎術志工、排除交通狀況的志工、翻譯志工等。

社工馬歇爾表示,來自中東或非洲的穆斯林婦女,很多人之前沒摸過自行車,到荷蘭後,她們和原來的社交網絡隔絕,搭公車對她們來說又太貴,所以這些人幾乎是被囚禁在家庭中、沒有外援;但若會騎單車,「最重要的意義是找回行動能力和自由」,甚至能到外面找到工作。

她舉例,曾有一位育有六個子女的婦女,因不會騎單車,被子女嘲笑「廢物」,她在傷心之餘,鼓起勇氣,參加了單車班。馬歇爾回憶,當這名穆斯林胖媽媽終於學會騎車的那一天,她哭了,社工、志工及其它同學也都深受感動,個個紅了眼眶。

馬歇爾說,讓外來移民學會騎單車,是融入荷蘭社會很重要的一步。所以費用多數是政府支應,上課的人只要交廿二歐元,就可以上十五堂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1
管好開車族 荷蘭讓兩輪族安心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荷蘭報導】
 
騎車裝扮,可以很隨興。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荷蘭交通安全、公共工程及水資源管理部公布的政策說明資料,明白寫著,「別的國家,也許認為自行車是危險的,但我們的邏輯是,開車的人才是最危險的。只要管好開車的人,道路就會很安全。」

至於自行車,荷蘭政府的規範極其簡單明瞭,只要有車燈就OK。而且對於騎士的隨意騎,原則上是極度容忍。「因為荷蘭經驗證明,馬路上愈多人騎自行車,道路就愈安全。」看統計數字,荷蘭的交通死亡率正是全歐最低。也因騎單車的人多,對於相關政策走向極具影響力。

常有人開玩笑說,荷蘭的路上,行人最大,騎單車的其次,開車的排最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官員說,「這是真的,若單車和汽車發生車禍,法院的基本推定就會認為是汽車有錯。」

但可別誤會,荷蘭看似隨興自由的自行車環境背後,實則有著一套系統很認真在執行。從進入托兒所、幼稚園開始,荷蘭小朋友就要學自行車安全行為和單車禮節(如轉彎要先伸手指示等),每年四月有全國性小學生單車路考等。
 
帶「小摺」搭火車,免費喔!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台灣早年為了減少汽車等待的時間,很多圓環被鏟除,但荷蘭很多路口都刻意蓋成圓環,為的是保護單車騎士、喊少汽車駕駛人的視覺死角。
再如紅綠燈,台灣的紅綠燈對開車的人看來剛好,但對等候位置較前面的單車騎士就累了,頭得抬得老高;荷蘭不但設有單車紅綠燈,位置就裝在騎士平視面上。

荷蘭政府還做了很多會被台灣人罵的事。例如把原本很寬的路改窄,把部分斑馬線取消,甚至把路口號誌燈取消。

理由是,路窄一點及沒有號誌燈的路口,會讓汽車駕駛人比較專心、速度放慢,至於斑馬線取消,則是讓行人會更注意左右來車。

荷蘭到處都有單車道,它們也有道路編號,拿著地圖就可騎遍全國。騎累了,單車隨時可上火車,折疊車免費、不能折的不論距離一律六歐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50
「自行車麥加」荷蘭 單車取經聖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荷蘭報導】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國外採訪系列專題,並以影音、幻燈片、廣播等多媒體形式呈現報導,邀讀者一起走向數位匯流的新媒體時代。

先進國家首都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堪稱最安靜、空氣品質最好的一個,因為這裡的人愛騎自行車。眾所周知,荷蘭人對色情行業、大麻的管理很開放,其實,荷蘭人對單車環境的思考也很前衛,到底荷蘭做了什麼事,讓民眾就算風吹雨打,也要騎鐵馬?

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與國人一起放眼世界,關懷台灣。
 
荷蘭阿姆斯特丹Ijburg這座造形優美、造價昂貴的鐵橋,只供自行車和行人使用。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世界真的變了。當開始變有錢的大陸民眾忙著買汽車時,先進的歐美國家最近幾年,不約而同大力擁抱自行車,各國取經的地點,都是被自行車友稱為「自行車麥加」的荷蘭。

阿姆斯特丹市西邊,有個由海埔新生地建造的新區Ijburg,從這裡進入舊市區,汽車道要繞一大圈,但若是單車,可走「自行車高速公路」直接連接兩地,當中有座造型優美的鐵橋Nesciobrug,還拿下二○○六年Nation Steel Award建築獎。這座自行車橋實在太方便了,我們造訪時,還看到有汽車偷偷的開上橋。

單車高速路 汽車羨慕

美則美矣,這輕巧的橋造價不便宜,總共花了六百五十萬歐元(約兩億七千多萬元台幣)。「只為服務單車使用者,花這麼多錢,值得嗎?你們的議會沒疑問嗎?」

阿姆斯特丹計畫管理局副局長尼可寇斯說,「我們有優美的運河和建築,我們可不想讓停在路邊的車子,把美景都擋了。」

近幾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有計畫的減少汽車停車位,就算是新開發的區域,主要道路都不准停車,停車位更是經過嚴密計畫,最高只容許一戶一車位,市中心停車位刪減計畫持續進行。

造價不便宜 成效值得

他解釋,大家都知道少開車有一大堆好處,但要讓民眾願意少開車,就得讓不開車的生活很方便。「那座自行車橋,造價的確不便宜,但很值得」,因為它減少了空氣汙染、噪音、民眾的肥胖和難看的街景。

根據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統計顯示,這個城市每年約花一億歐元(約四十二億元台幣)在單車計畫,這僅占百分之五的交通預算,卻支撐起百分之四十交通量。

實在有太多國家及自行車團體想問荷蘭有關自行車環境塑造,荷蘭政府乾脆設自行車政策研究中心,今年七月預計要邀請製造商加入,改組成法人組織。

火車站 快被單車攻陷

在此擔任國際協調員的漢斯佛肯特(Hans Voerknecht)表示,荷蘭自行車環境的形成,很主要原因是多數人都是從小騎到大,且沒有中斷。

他解釋,其它國家的小朋友也都騎單車,但進入青少年後就不騎了,但荷蘭十一至十五歲的人口,平均每天騎七公里,顯示他們不但每天騎,而且騎到很遠的地方。這段經歷對於習慣的養成,以及和道路上其他交通者的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時候,騎單車比較快!」他強調,雖然荷蘭的大眾運輸也很方便,但總還是要等車,開車就更麻煩了,很多單向道、停車位難找,停車費又貴。

佛肯特聽說我們是搭火車到烏特勒支和他見面,半開玩笑說,「看到了吧! 荷蘭的火車站都被自行車攻陷了。」

立體停車場 指標清楚
 
上班時 萬車齊發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他的話一點都不誇張。烏特勒支(Utrecht)是荷蘭第四大城,上班時間從中央車站前的馬路一看,各式各樣的單車從各地湧入,四線單車道交雜在電車、巴士、自小客車、行人間,觀光客眼花撩亂,但荷蘭人顯然都知道該怎麼走。車站四周有各色立體單車停車場,有的甚至在入口有電子看板,讓來客知道那一行還有空位。

再如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前門,有個三層樓可停二千五百台單車停車塔,但車實在太多,和它相連的地面鋪了密密麻麻單車,車站後門緊臨港口,市政府建兩個大型停車船,也只供單車用。
 
荷蘭大城火車站旁都有自行車停車場(左圖),但幾乎都塞爆。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當務之急 減少偷車賊

佛肯特表示,若真要講荷蘭的自行車有沒有缺點,那就是停車問題,現在全荷蘭有兩萬三千個單車停車場,但遠不及需求量,未來五年,至少還要增建四萬個。

荷蘭的單車多,還造成其它問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去年的施政目標之一就是減少四成偷車賊。

另一個問題是,荷蘭到處都有運河,絕大多數沒有護欄,單車常是沿河放,但車太擠難免就會掉進河裡,所以阿姆斯特丹每隔一陣子就要派船去撈車,看過那景象的台灣留學生形容,「有夠壯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49
價廉質優離家近 台灣「夢幻」托育服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04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台大教授劉毓秀多年來致力將北歐普及托育制度,轉化為台灣可行的社區照顧模式。由瑞典經驗看台灣,她十分讚賞馬英九總統五月間承諾的「價廉、質優、離家近」托育服務,這是針對台灣生育困境開對了藥方。
 
圖/聯合報提供 

選擇照顧 選擇貧窮

但檢視近日的催生利多,不論是三千保母補助或五歲免學費,卻不介入品質把關及價格管理,等於把公帑扔到市場補助業者;育兒扣除額又減少提供公共托育稅基,弄擰總統美意。

劉毓秀分析,台灣人不想生,原因不外乎是:經濟負擔太重、缺乏平等的性別分工等等因素,研究早就指出,女性若選擇「照顧」,就等於選擇「貧窮」。

政策零落 怎有誘因

近日政府打算補助保母托育費三千元,以及八月就要開始「五歲幼兒免學費」。劉毓秀分析,其實「免學費」只是免了註冊費,以台北市為例,每個月還要繳一萬五的月費。結果是政府花了八十幾億元,家長負擔還是沉重,「這的政策設計有問題!」

劉毓秀說,政策設計說穿了,就是「邏輯問題」加「數學問題」,這些設計算一算就知道達不到效果:零到二歲有三千元保母補助,對月托一萬五、六千元的負擔而言,杯水車薪;五歲「免學費」了,二到四歲又怎麼辦?政府的托育支持「零零落落」,家長怎麼會有誘因放心生小孩?

壯有所用 幼有所養 

反觀北歐國家,總生育率都在一點九到二之間,接近人口替換率。劉毓秀強調,瑞典育兒福利的設計關鍵在於:「就業才有福利」。人民充分就業,經濟繁榮,政府才有稅金收入,提供普及豐厚的福利服務,回饋到人民身上。古人早就說過「壯有所用」,才能「幼有所養」啊!

劉毓秀說,台灣婦運團體多年就集思如何將北歐模式在地轉化,彭婉如基金會推出的保母管理系統、高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都是實驗成功的例子。很多人常有的疑問是:「台灣沒有瑞典的高稅收,可能成功嗎?」

她指出,訣竅就於將瑞典政府以稅收大幅負擔的模式,轉化為「家長自付額為主、政府預算為輔」的設計,父母托育支出將比現況大幅降低。

公帑催生 創造三贏

劉毓秀精算過,如果政府能把因少子化閒置的學校空間釋出,成立社區托嬰、托育、課後照顧等設施,由政府負擔空間及開辦費用,並以合理薪資聘用照顧人員,平均每名小孩的照顧成本是一個月七千五百元,「政府負擔三千,家長負擔四千五」,大部分父母會如釋重負;如此公帑就能有效「催生」,是政府、社會及家庭三贏的策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4027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