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
 瀏覽14,241|回應76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借鏡國外」系列 給台灣12個新觀念2011/06/27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陳宛茜/台北報導】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東邊的舊碼頭區,美麗住宅林立,幾乎是建築師的競技場,其中近半是社會住宅,外人根本無從分辨哪些是豪宅、哪些是社宅。 記者陳俊吉/攝影

地震、食物汙染、地球暖化……廿一世紀是科技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天災人禍最頻繁的時代。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許多國家與城市提出新的政策與觀念,努力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特別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系列專題。採訪團隊走訪英國、荷蘭、瑞典、丹麥、日本等國,向全球城市學習最先進的觀念,完成十二個專題。今起陸續每周刊出。

這十二個新觀念橫跨食衣住行各生活層面,也探討文化等人文領域,更針對台灣最迫切的社會議題,嘗試提出解決之道。我們希望藉這十二個專題,帶領讀者認識地球村新觀念,並刺激政府以外國為鏡,思考、轉化為適合台灣的新政策。

今天率先推出「社會住宅是好宅」專題。荷蘭是全世界社會住宅比率最高的國家,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占了所有住宅的五成。荷蘭國民人均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因為有大量的社會住宅,不但租屋費用只要市價三分之一;就算購屋,也因社會住宅,抑制房價漲幅,讓民眾不必被房貨綁住半生,所得運用更自由。

社會住宅在台灣還沒有真正出發,已先遭汙名化,民眾一聽「社會住宅」要當鄰居,就群起反對。本報採訪團隊深入了解荷蘭的社會住宅及政策,看到的卻是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維護,除非居住者點明,外人根本分不出和一般住宅的不同。

台灣都會區房價偏高,國內外學者都認為,社會住宅是台灣解決住房問題的必要手段。荷蘭的社會住宅發展了一百五十年,走到今天的境界,台灣應該急起直追了!

「借鏡國外」系列將以新媒體呈現新觀念。除了傳統的紙本新聞,還運用影音、多媒體報導、廣播等多元方式呈現;與Facebook、YouTube、推特、微博等社群網站連結,最後將集結成書。我們誠摯地邀請聯合報的讀者,一起走向數位匯流的新媒體時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59374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瑞智學堂 治療失智 也治家屬身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張耀懋/報導】

蘇伯伯,六十七歲。五年前小中風導致血管性失智。近年嚴重惡化,蘇媽媽只得辭掉工作回家專職照顧。

「兩人每天互相大吼大叫」,蘇媽媽說,一開始實在無法理解老公:「這麼簡單你也不會」。鞋子放在衣櫃、拿馬桶刷來掃地…,基本的生活都失序了。逼他戒菸,蘇伯伯居然偷偷跑出去,在路上撿菸蒂抽。

「家裡炭爐總有一天用得上!」看到燒炭自殺的報導,蘇媽媽心裡很無奈,每天都得跟老公「綁在一起」,「連廁所都不敢上」的生活,讓她身心俱疲、痛不欲生。

直到蘇媽媽接觸到「瑞智學堂」的訊息,才有一點喘息的機會。這是由台灣失智症協會專為輕度失智症長輩,及家庭照顧者所設計的治療性團體活動。

透過專業課程與活動引導,讓失智老人可以多動腦、多運動,以減緩退化速度,進而維持長輩的生活品質,以減輕家人照顧的負荷。

麻將、唱歌各樣的活動,蘇伯伯日漸開朗有活力,很少「無理取鬧」,蘇媽媽也因此獲得喘息,從學習及與其他的家屬分享、互助,感到「感恩、知足及快樂」。「這不僅治療失智長者,也治療家屬身心。」

目前內政部補助瑞智學堂在全台灣共設立廿七所,國內類似的日照中心或瑞智學堂模式的機構已不少,不過,失智基金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最大問題是「城鄉分布不均」,鄉村地區很少給失智者家庭足夠的支援。

內政部計畫今年內將瑞智學堂「遍布全台」,期望可以更多社區服務,深入台灣各地角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55
靠本勞或外勞 「太多討論是天邊雲彩」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新北市板橋區一棟五層樓舊公寓裡,住著孫家五人,牆上泛黃的全家福照片,擠了孫氏夫妻及十個孩子。

現實生活裡,粒腺體缺陷的遺傳魔咒,已有五兄弟姊妹發病,甚至有第三代成員因此過世。
 
38歲孫弟弟的長照人生。 記者于志旭、林澔一、陳易辰/攝影
 
居服員陳先生每周到孫家六天,花一小時幫三十八歲的孫弟弟洗澡,餵他吃飯。孫先生說,「弟弟都喊陳先生『哥哥』,我們餵飯,他不太吃,『哥哥』不管餵多少,他都吃光光。」六月底,新北市長照管理中心還為弟弟新增居家物理治療。
 
邱小弟,20歲,離不開輪椅。 記者于志旭、林澔一、陳易辰/攝影
 
住在新北市中和區的廿歲邱小弟,幼稚園時就診斷出重症肌無力,不只常年需坐輪椅,即使夜晚入睡,也無力翻身,每隔一、兩小時,媽媽就得起身幫他翻身。

居服員張小姐,每周到邱家五天、每回兩小時,幫他沐浴,陪同散步,並做些簡易關節運動。邱小弟最怕被送到機構照顧,「因為會被迫包上尿布」。

在台灣,究竟有多少需要長期照護的人口?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蔡淑鳳說,包括無法自我照顧、社會參與的人,恐多達七十萬人。幾乎每卅人,就有一人需長照協助。

不過討論多年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草案,前年底就送進行政院,就是不見動靜。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說,長照服務體系還沒建立,現在談保險「太離題」,哪些對象該納入長照體系,也僵持不下。他說,社福界的理想很高,但「愈理想,愈遙遙無期」,應該先把體系建立起來。

「現在還不是推長照保險的時候」。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直截了當給了她的答案,付了保費,不能沒提供服務。但是,現階段國內長照人力、服務供給根本不夠,長照保險開辦的下場就是給現金了事。

台灣目前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外籍看護與本國看護的拔河?在地老化或送安養機構孰佳?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抱持「應發展本國看護為主」的理念,也認為在家安老是最好的選擇。現況卻是外籍看護「反客為主」,每年還以一、兩萬人速度成長,安養機構愈趨成長。

對此,吳淑瓊認為,不放棄現金給付,只會更助長機構及外勞,擠壓其他類型服務的發展。換句話說,機構、外勞的兩極化的高度發展勢將更嚴重,更與先進國家長照社區化的趨勢背道而馳。

楊志良說,每年用來支付外勞的薪水,讓台灣付出龐大社會成本,「為何不多花四百、八百億元,建構以本勞為主的長照體系,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他說,台灣要立刻停用外勞是不可能的事,但長遠來講,一定要排除外勞,「差別只是長痛或短痛」。

但是,爭議十多年,還是未見起步。學者的理想,無法解民眾的燃眉之急。就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所講的,家屬盼的是執行,不是長期規畫,「太多討論都只是天邊雲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49
每月3萬起 住養護中心 荷包好沉重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報導】
 
移動式沐浴車可以到宅為失能長者服務,可是台灣只有兩輛。 記者于志旭、林澔一、陳易辰/攝影 

盛夏陽明山畔,至善老人養護中心的聯誼廳裡,卅多位長者,或坐著輪椅,或排排坐在桌前,玩起賓果遊戲,老人家用顫抖的手,把瓶蓋放在賓果盤上,臉上盡是專注。

至善同時有安養、養護中心,當長者健康時,住在如老人公寓的安養中心;生病後,可轉至有護理人員的養護中心,這在台灣並不多見。

至善安養護中心主任鍾美蘭說,台灣在民國八十年進入老人國,但國內老人照護起步較慢,不像國外,早就發展「就地老化」的長照趨勢,讓老人家習慣在熟悉環境度過晚年,得到更好生活品質。

七十八歲的中風患者謝奶奶,從醫院護理之家轉住公辦民營的至善養護中心四年半。

目前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有醫療團隊就近照顧,床位搶手,但是失能長者進住時間有限制,只能像謝奶奶一樣,轉到養護中心。

鍾美蘭說,具規模的養護中心,也因此須提供鼻胃管、尿管及氣切等比照醫療等級的設備,才能讓長者安心住進來。

七十七歲的褚爺爺五年前中風,住過這裡,返家後跌倒,不良於行,女兒怕爸爸再跌一次,安排他回來住,「這裡環境很好,也有老朋友在,我只是擔心女兒不知道花多少錢。」

褚爺爺的心情,和不少同住長者一樣,怕兒女經濟負擔過重。鍾美蘭說,這裡每天依長者活動力,安排澆花、看報、智能遊戲,盡量保持長輩健康時的生活品質。

但是這類養護中心每月三萬多元起跳,高檔者要五、六萬元大有所在,對中產家庭的確沉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47
台灣70萬人需長照 補助少、人力窘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楊先生,54歲半癱獨居。 記者于志旭、林澔一、陳易辰/攝影
 
半癱獨居 居服員呵護
五十四歲的楊先生獨居,車禍半癱已經六年餘。原本住在安養中心,幾年前就因為付不出錢被「請」了出來。這彷若判他「終身監禁」。他可以勉強用尿壼,卻沒法子自己換尿布,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直到一年多前「小敏」來了,楊先生才可過點人樣生活。

「小敏」是社工單位派來免費照顧他的居家服務員,她是嘉義市長照中心眾多居服員中的一員。除了沐浴、餵食、陪同購物、散步等,還有人因孫子結婚,奶奶要出席婚禮時,可請專人協助進食,就申請居家服務。

楊奶奶,71歲藥不離身。 記者于志旭、林澔一、陳易辰/攝影
 
申請長照 一般戶居多

居家照護服務讓許多老人家又重新「活」過來。七十一歲楊奶奶,十年前曾因中風右側偏癱;包著尿布度日,伴隨高血壓、心臟病及退化性關節炎,讓她藥不離身,幾乎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去年六月,她兒子透過里長,申請居家服務員,自付三成費用,還有居家復健、藥師到府服務,在專業人員的協助、照護下,現在她不只可以由居服員陪伴出門散步購物,還可到「柑仔店」串門子。

根據統計,國內需要長期照護者,約七十萬人,但國內現階段所能提供的照護資源,除了八萬張養護機構的床位,另外,居家服務、居家護理等,可服務兩、三萬人,至於社區服務,更是杯水車薪。

到宅服務 時間難足夠

諷刺的是,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說,國內投入居家照顧服務者,與十八餘萬名外籍看護完全不成比例。

目前長照十年計畫所提供的居家服務,多半是短時數、低頻率的到宅服務。以重度失能者為例,每月補助上限為九十小時,以一般戶為例,需自費四千八百六十元,才能在除周休二日外,每天享有四、五小時服務。一旦時數超過,民眾全要掏腰包,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元購買,難怪立委質疑,「一個月就有七百廿個小時,這樣照顧足夠嗎?」

價格難拚外勞 靠專業

相較之下,一個月兩萬元的外勞費用,顯然「便宜又大碗」。長期照顧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難怪民眾若遇到家人需長期照顧,「反射動作就是請外勞,用途更多」。不只要把一家照顧好,連家事都要包辦。

台大社工學系副教授楊培珊,以台灣約十八點二萬名外籍看護工、每月兩萬元粗估,每年單是聘僱外籍看護工,至少要四百卅六億元。

台灣居家服務員價格上拚不過外勞,只能在專業上競爭;微薄的收入要來養家活口,也不容易,寧可到醫院、養護中心當看護,拿固定薪水。黃薏錚說,若是新手上路,前三個月往往是流失高峰。

居服員 月薪難達兩萬

即使是「口碑」不錯的居服員,一天服務六名個案,以每名個案時薪一百五十元計算,扣除周末、假日,一個月收入不到兩萬元。而且來回穿梭在個案家庭的交通所需時間及費用,都要自行負擔。

新北市長照管理中心主任彭美琪以新北市居家服務員為例,平均年齡為五十歲,不少人都是中年轉業,往往無一技之長在身。

她認為,案源比較不成問題,不過,受限於社會地位及收入,「不少人都抱著過客心態」,薪資結構需要再提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44
瑞典高福利制度難移植? 觀念可啟發!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台灣沒有瑞典的高稅率,所以不能學瑞典的高福利;否則福利會拖垮台灣。」這句話是事實,或是迷思?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認為,說瑞典稅率比台灣高很多,所以註定我們學不來瑞典模式,「這不對」。他認為,瑞典稅率與台灣差距「沒想像中高」;如果我們得不到那樣的社會福利,「完全是政府效率及分配公平的問題」。

林萬億說,二○○九年為例,瑞典稅收占GDP的百分之四十六點六,是包含稅與各種社會保險費,如全民健康保險、年金保險等,讓它顯得巨大。其實,其中有四分之一屬社會保險費,也就是俗稱的社會安全稅。

林萬億指出,相反地,台灣稅收占GDP百分之十二到十三,相對偏低,但未計入社會保險,我們要另外繳全民健保費、勞保費,每學期要為子女籌學費、每年繳牌照稅、房屋稅等等,「用不同名目繳給國庫」,難怪民眾自嘲是「中華民國萬萬稅」。

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指出,政府要照顧人民的生老病死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父母或小孩需要長期照顧,有誰不希望得到像瑞典那樣的福利服務呢?「問題是,在現有的稅制下,政府連最起碼的分配公平都談不上。」王榮璋指出,稅收不足,只能「舉債施小惠」,債留子孫。

由瑞典看台灣,「瑞典優質照顧」研究員艾彌兒‧奧斯柏格指出,瑞典是世上老人照顧經費占GDP比率最高的國家;台灣人民與政府應該一起決定要提供人民什麼程度的服務、財源如何籌措,人民自付額與政府各占怎樣的比率,「這是最困難的部分」。

瑞典社會安全部長吾爾夫、克里松的回答或值玩味:「你永遠可以說,制度很難移植,從這國移植到那國,畢竟文化結構不同;但是,移植觀念和啟發是可能的。從遠處反身觀察自己,更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40
娟媽:阿娟三歲到瑞典 才學吃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李益全家福,童年阿娟(右一)笑得無憂,小她一歲的大妹阿真(左一)從小照顧姊姊,一臉嚴肅。父母懷中的兩個妹妹在瑞典出生。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由病人到公民!」瑞典「障礙者國家行動計畫」開宗明義的宣言,總結了瑞典看待障礙者的終極價值:他們不再是病人,而是與其他公民一樣,有權利與義務,有參與社會、獨立生活的平等機會。

也就不難理解,瑞典政府為何願意在一名重殘者如阿娟身上,投下可觀的福利,只因為「人權無價」。
 
擁有很多愛的阿娟知道如何愛人,在你喊冷的時候,她會把腳伸過來幫你捂暖。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曾在台灣抱著病兒一籌莫展的黃鳳嬌直白地說,當初如果沒有到瑞典,「不是阿娟死,就是我死,或是兩個人一起死」。這話聽來可怕,她解釋,阿娟是三歲到瑞典,才學會吃飯的;卅年前的台灣,有醫師勸她讓女兒早點投胎,阿娟只能喝流質,營養不佳。即使活了下來,若沒有瑞典的福利照顧,只靠家人,可能早就像台灣許多重殘者家庭,被照顧重擔拖磨到垮了。

阿娟這張「用腳擊鼓的女孩」照片,曾登上瑞典報紙,左腳是她還能自主控制的部位。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在瑞典當了餐廳老闆的李益細數,為了一個人,政府的投資實在驚人。阿娟上中學時住校,廿四小時有人照顧,一個月要十萬克朗(克朗與台幣匯率約一比四點五),政府埋單;規定周末一定回家和家人相聚,政府出錢用計程車送她回家。當李家由首都搬到南部大城馬爾摩開餐館時,在斯德哥爾摩就學的阿娟放假要回家,政府會派專人陪著重殘的她搭飛機南下,專人自己飛回去;假期結束,那人又飛來護送阿娟北上,陪她回學校,聽來不可思議。

阿娟畢業搬回馬爾摩家裡,她所有的生活設備,包括「三台車」(室外與室內的電動輪椅、協助站立行走的全身式助行器)、電動床、移位機等等,都屬市政府提供,所以由斯德哥爾摩市移交到馬爾摩市,李益記得那時點算,移交總值居然高達一百萬克朗。

阿娟想獨立生活,政府出錢租了「阿娟的厝」,月租五千六百元克朗;接著派工人來改裝。李益算著:門及玄關加寬、去除門檻、特殊衛浴、電腦設備等等,比照家裡又打造一次。李益說:「在瑞典,這些工錢不得了!」

無法就業的障礙者,政府提供每月六千克朗的生活津貼;再上五千六的房租,阿娟一個人就得到一萬一千六百元。市府也以稅金支付聘請父母及大妹作為輪班的照顧者,每人工資是三萬多元,三人就是九萬多。

「瑞典一個月至少花十萬克朗照顧我們」,李益說。瑞典教了他一課:對人的尊重,是這樣不計代價;即使開餐館得繳很高的稅,但小孩上學免費、不用擔心生老病死的生命風險,「我很甘願,也很感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37
用左腳打鼓 小女孩阿娟,36歲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照片裡的童年阿娟總是笑得燦爛。她總以為長大病就會好,長大就能穿上高跟鞋跳舞。但是十三歲的時候,媽媽告訴她,不會了,阿娟你沒有辦法站起來,不可能穿高跟鞋跳舞。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嚴重腦傷的台灣女兒李啟娟坐在輪椅上,用全身唯一能控制的左腳,碰觸約半張A4紙那麼大的電梯按鈕,操作她的電動輪椅,帶著大家拜訪她的家──瑞典政府為她租的公寓。即使她不自主的抽搐需要借助約束帶綁住雙手和身體,好保護她前進時不至碰撞受傷,但這些不減損她的自信與勇敢,一車當先。
為女兒 李家全家移民

因為生了嚴重殘疾的女兒,卅三年前坐困愁城的台灣廚師李益聽了長兄在瑞典捎來的建議:「這裡醫術和福利都好,來試試看吧。」為了女兒,全家就這樣飄洋過海,在瑞典重新造家。

作了「福利移民」,見證瑞典政府對移民及殘障者的福利照顧,回首因為重殘女兒而轉向的人生,李益想著台灣,也感謝瑞典。

「好在我們出來了。」李益妻子黃鳳嬌說。一九七八年,夫妻帶兩名女兒到了瑞典。在台灣,被醫師說「嘸效啊,救活也是傻傻的」孩子,到了這裡,有醫師、治療師、心理師、帶著中文翻譯,大隊人馬到家裡來檢視,建議讓阿娟住院一個月,好弄清病況、再團隊擬定治療及教育對策。

「瑞典政府真的很細心,我沒得挑剔」,黃鳳嬌說。照顧是全面的,除了看病、上學都免費,每個有兒童津貼、住房津貼,連照顧用的紙墊、手套、營養器都是公家提供。社工還要爸媽快去學瑞典話,「我們去上課,政府還給錢,這個國家真奇怪」;社工甚至建議廚師爸爸再進修,「可以找更好的工作,有更多時間在家裡陪家人」,黃鳳嬌說。

卅六歲 聽懂五種語言

歷經小兒黃膽、換血、腦傷的阿娟,如今卅六歲了。她聽得懂國語、台語、廣東話、英文、瑞典話等五種語言,心智卻被鎖在一個無法控制的軀體裡;能細微挪動的左手、左腳是唯一和外界溝通的管道:握握左手代表「是」,蹬蹬左腳代表「否」。

她常常抽筋、不時得抽痰,「她難受,我們的心也硬了」;六年前發作得厲害,「連飯都沒辦法餵」,媽媽說,只好動手術作個胃造口,從此吃飯就靠腹上的洞,打入營養劑。

 
阿娟這張「用腳擊鼓的女孩」照片,曾登上瑞典報紙,左腳是她還能自主控制的部位。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但問這樣的阿娟:「你快樂嗎?」她握握了左手。翻開家庭相簿,童年阿娟笑容燦爛,還幾次登上瑞典報紙:「用腳打鼓的小女孩」,黑白相片裡的阿娟賣力用腳擊振比她身子還大的鼓,而她同樣坐輪椅的同學,至少還有手可以拿棒槌。

學會「珍惜自己的特別」

李益夫妻說,學校從小訓練阿娟「珍惜自己的特別,學習獨立」。有「個人助理」陪阿娟上課,阿娟用手腳回答老師,筆記由個人助理代勞。即使重殘如阿娟,也要學著用腳操作洗衣機,改裝的廚房也讓殘障學生可以下廚。

十八歲 阿娟想搬出去

十八歲那年,阿娟靠著她專用的字母示意板,用腳拼字告訴家人:「我也要搬出去住。」瑞典政府支持每個人獨立生活,包括身障者。黃鳳嬌嚇了一跳:「不可以!」無法想像阿娟要怎麼「獨立」。母女妥協,十年後再說。

母親以為「十年」可以遺忘,但女兒記得。卅歲那年,阿娟再拿出示意板,要求請她信得過、也支持她獨立生活的老師到家裡來,一起說服照顧她卅年的父母。

「阿娟想,如果她在家,一咳或抽筋,全家人跟著不安穩。她想要讓我們自由。」黃鳳嬌回憶。於是,阿娟有了「自己的房間」。

媽點頭 終於等到入厝

二○○六年,阿娟「入厝」。市政府依個人需求免費修繕,並給予應有的生活設備,包括升降電動床、天花板加裝有滑軌的「移位機」,可以輕易協助照顧者將病人吊起,移到椅上或床上,減少照顧者的工作傷害。

像阿娟這樣的重殘者,是市政府「長期照顧」的對象。經「評估員」評估後,認定她的情況至少每天需要廿小時的照護,分三班輪流。瑞典近年開放私人公司提供照顧服務,同時尊重被照顧者的意願,可以指定居服員。
 
阿娟,也有一個自己的家。 

爸媽妹 有薪的照顧者

長年照顧阿娟的李益夫妻、大妹安娜,最懂得如何照顧阿娟,於是受聘成為「有薪的照顧者」,輪班到「阿娟的厝」(媽媽這樣稱呼)服務。「從來沒有想過,照顧自己的孩子,政府還會給工錢。」黃鳳嬌感嘆。

不能言語的阿娟聽著我們談她,邊努力用左腳踩輪椅踏墊上連到電腦的紅綠色按鈕,那是她的「滑鼠」:按紅色找字,電腦發聲告訴她這是什麼字,綠色是擇定。她的頭會不自主晃動,政府給的特殊電腦設備就貼心地在不同方向設了兩個螢幕,讓她不論晃到哪個方向,都能看見操作的進度。

她每一個動作都很費力,努力了一個多小時還未在電腦上完成一句,但她累了。

螢幕上斷續打了「我、希望、小孩、照顧」,媽媽接著猜測她的意思:「阿娟是不是要說……」靠著握手和跺腳,幾次修正,阿娟終於對我們說出她的第一句感言:「希望台灣像我這樣的小孩都能受到好的照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35
「我想在長大的房子裡走完人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九十二歲的芭博洛‧曼納紅坐在助行器上,凝視窗外的金雨樹;她期待能在自己的家中老去,政府提供的居家照顧、修繕、到宅醫療等服務,讓她無畏老去。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九十二歲的芭博洛‧曼納紅每天起床,總愛在童年就住過的臥房窗前駐足,看著窗外那株「金雨樹」,成串黃花在夏天開得極為燦爛;「以前,這棵樹還不到窗台高呢。」現在早高過二樓窗台,往天外去了。

「我想要在我長大的房子裡走完人生。」芭博洛說著,女兒瑪麗亞‧曼納紅點點頭:「我知道。」她說,媽媽已是社區裡最老的老人了,老來獨居,也不願和獨生女一家同住。瑞典文化裡有著「獨立」的強烈基因,和東方文化不同;瑞典老人寧願「在家老去」,這個「家」是自己的家,而非子女的家。

在瑞典,「獨居老人」是主流,獨居卻沒有孤立感。「我喜歡一個人;而且,家人都會來看我。」即使去年肺炎,她也不住院,而是請醫師到宅看診,「許多瑞典老人都這樣」。病癒後,向斯德哥爾摩市政府申請居家服務。經評估後,每天有居服員來料理三餐及協助沐浴。

市政府先是派人到百年老宅修繕,構築適合老人的無障礙環境。包括:去除門檻、拓寬門的寬度以適合輪椅、可升降的床、拆除浴缸改成蓮蓬頭及淋浴椅、馬桶加裝扶手等等,「裝修費用無上限」;給她室內與室外兩種助行器,甚至一年還有兩次派人來幫老人清理窗戶哩。生活眾多修理瑣事,換燈泡、修馬桶,七十五歲以上的公民都可以免費申請「水電工」。

政府照顧老人是「協助」家庭,而非「取代」家庭;是將照顧工作由社會共同承擔,好協助家庭照顧者能將「愛(love)」與「勞務(labor)」分開,不會讓照顧重擔將親情消磨殆盡。

在瑞典,只有百分之二的老人和成年子女同住;百分之十距子女不到一百公尺、八成五住在離子女五十公里的距離內,所以探視頻繁,家人連結強。即使失能了,協助排泄、盥洗的事也希望是專業人士幫忙,若是家人,反覺尷尬。

家人的愛永遠是老人最好的陪伴。在市政府提供的安全緊鈴連線裝置之外,瑪麗亞為母親買手機並設定緊急功能按鈕。有次芭博洛不小心觸及,送了緊急訊息給所有親友,她的手機開始響不停:「奶奶,你怎麼了?」那天,芭博洛被探詢電話弄得十分忙碌,但心頭很溫暖。

「在瑞典,變老不是大問題。」總是端莊笑著的芭博洛說。獨立、尊嚴地老去,人生到頭來求的不就是這樣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34
長日將盡 在瑞典勇敢老去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瑞典報導】
前言

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為讀者規畫「借鏡國外,提升台灣」國外採訪系列專題,並以影音、幻燈片、廣播等多媒體形式呈現報導,邀讀者一起走向數位匯流的新媒體時代。

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長期照護的需求迫在眉睫,但目前台灣長照是靠十八萬名外籍看護工及無數家庭照顧者支撐。反觀瑞典,百分之九十三的老人能在家中老去,因為有高密度的居家照顧讓家屬安心。瑞典如何辦得到?

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與國人一起放眼世界,關懷台灣。

居服員道格拉斯‧阿爾比的掌上型電腦列出他的每日行程,服務後登錄並同步更新,讓家人安心無時差。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打開居家服務員道格拉斯‧阿爾比掌上型電腦的行程表,密密麻麻列出這天要服務的個案:先到馬茲家,為他做早餐、整理家務;再到葛楚家備餐、談心、倒垃圾;還要幫因糖尿病不良於行的英格麗敷藥,陪她上超市……。

「今天才十二個!」五十九歲、具護士資格的阿爾比輕快地說,「因為有你們同行,今天少排了點。」

居服員 穿梭照顧老人

告別社區「居服員中心」,阿爾比搭地鐵上路。他在地圖上比畫著,「我服務的區域就是地鐵兩三站的範圍。」

想像蜜蜂在固定花叢間來回穿梭採蜜的畫面──居家照顧的個案大多需要「一天多次」的密集服務,例如三餐加沐浴;所以阿爾比和同事的工作路線,大概也像蜂,在固定照顧的老人家間來回忙碌。
 
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才住進有護理人員的養老院裡,八十歲以上老人約百分之十七住在特殊機構中。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阿爾比是瑞典居家照顧大軍中的一員。瑞典是日本之外,人口最老化、最長壽的國家,八十歲以上的「老老人」占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全歐洲最高。瑞典人相信,最幸福的老去方式,是老人獨立、有尊嚴地「在宅老去」,約九成三的老人都住在自己家中,機構照顧為輔。

當生活能力漸失,靠的就是縝密的「居家照顧」體系──這正是急著打造長照制度的台灣,極度需要卻欠缺的。

老夫妻 一天受探七次

八十四歲的葛楚太太老早等著阿爾比了。他熟練地在她的流理台料理餐點、煮咖啡、備心臟藥、處理垃圾,邊絮絮叨叨地提醒葛楚:下周一她再度中風的丈夫出院回家後,她千萬不能再自己逞強照顧了。以後每天會有兩名居服員一起來照顧癱瘓及弱病的老夫妻,白天五次,晚班來兩次,一共七次,平均三小時多就有人來。

「我就像她另一個兒子。」阿爾比說,他已經照顧這對夫妻十年了,感情很深。葛楚兩名女兒住得遠,阿爾比會跟她們通電話。他在掌上型電腦勾選完成的工作,電腦也提醒他中午還要再回來為葛楚備中飯、購物、送洗衣物;「她的女兒若現在上網,輸入密碼,就可以看到我今天為媽媽做了什麼。她會很放心。」服務透明化,這是瑞典模式的一大特色。

老人家 在家幸福感高

「如果瑞典經驗能給台灣一點建議的話,那會是:老人在家老去,幸福感最高。當然,前提是政府必須提供協助。」瑞典延雪平大學老人學教授葉特‧山史川謙和地說,協助包括年金經濟安全、住宅支持及足夠的居家照顧等等。

 
老人機構的老人家手腕上都有安全警鈴裝置。照顧員照料老人起居,也幫他們剪指甲。 記者陳柏亨/瑞典攝影 

山史川說,當老人逐漸失能,市政府會派出評估員,決定老人需要哪些服務及提供的頻率。老人的需求常由交通服務開始,政府讓行動不便的老人以「搭公車的費用搭乘計程車」,好外出訪友、購物,維持與世界的連繫。接著就會是安全警鈴(若有突發事件,社福人員能立即處理)、送餐服務、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等等。

防跌倒 維修員換燈泡

「活力老化」是國際潮流,瑞典成功將老年「疾病期壓縮」,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形容是:「瑞典老人離開網球場、游泳池、慢跑步道後不久,即可安然就木。」瑞典政府防患未然:以公帑派出復健醫師指導老人「要活就要動」;市政府也設有「維修員」,到老人家中換窗簾、燈泡等,防止老人跌倒。瑞典八十五歲以上老人自認健康良好的比率高達五成一,是全歐洲最高。

助行器 助銀髮趴趴走

「瑞典優質照顧」研究員艾彌兒‧奧斯柏格指出,這些都是「花小錢,省大錢」。例如瑞典街頭,推著附籃子四腳助行器趴趴走的老人特多,「助行器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的,為什麼?因為助行器一個只要兩百美元,但如果老人跌斷腿,臥床後的照顧支出很快就暴增到每人每月一萬美元。」每年老人跌倒引起的相關醫療及照顧支出是五億克朗。

老人學 創造就業機會

奧斯柏格分析,一萬美元是住進安養機構的成本,瑞典政府不免思考:一萬美元能夠購買多少廿四小時的居家照顧服務?當然是後者便宜。於是,協助老人在宅老化,免費修繕加上居家服務,是人道,也是經濟理性,更創造了龐大的照顧就業機會。

當然,當失智症等長期疾病來襲,老人仍有機構照顧的需要。在南部小鎮延雪平,阿格妮塔九十三歲的母親艾娜搬進「玫瑰園」老人院一年多了。原本獨居的母親,即使有居服員幫忙,卻吃得愈來愈少,幾乎營養不良。評估員建議,就住進機構吧。

老人院 溫暖地像個家

帶著結婚紀念照、家裡的繡花桌布,艾娜的老人套房很有「家」味。這天恰是瑞典母親節,阿格妮塔帶了花和蛋糕,為母親慶祝。她說,這裡有廿四小時照顧,母親進食正常,讓她放下重擔;只是遠離熟悉環境,「媽媽的記憶喪失許多」。衰老的艾娜喝了咖啡,聽著談話,坐在輪椅上又睡著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73633
棄四輪騎兩輪 這是一種城市價值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1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台北想成為單車大城,第一步是讓自行車融入大眾運輸系統與都市計畫之中。」倫敦奧運國際關係部主任高北斗(Charles Garrett)認為,單車人口未達一定數量之前,打造單車道與公共自行車系統是緣木求魚。

單車政策必須多管齊下。高北斗以倫敦為例,政府先開徵塞車稅減少民眾對汽車的依賴,接著鼓勵企業提供單車設施、並讓單車融入地鐵等大眾運輸系統之中,吸引倫敦人「棄四輪投二輪」。等單車通勤人口累積到一個程度,單車道、公共單車系統自然水到渠成。

衡量台北現狀,單車作家王比利認為,累積單車人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在捷運多掛一節專供單車使用的車廂,允許單車族在非假日使用。

即使捷安特MIT單車聞名世界,觀光局也以擁有眾多風光明媚的單車道自豪,但在許多單車騎士眼中,台北甚至稱不上「對單車友善的城市」。王比利認為,推行單車通勤,更重要的是消除台灣人的「單車歧視」。

在倫敦、紐約等時尚大城,最時尚的潮人是騎單車到有機商店消費。台北卻「反潮流」,王比利透露,位於單車示範區信義區裡、號稱最「潮」的一家百貨公司,大門貼上「禁止小摺入內」的警告。

許多人認為台北太熱不宜單車通勤,王比利不同意,「紐約、東京冬天冷到下雪,單車族就消失了嗎?」對於交通部長毛治國曾以「機車太多」為由,認為台灣不宜發展單車通勤。王比利更不認同,「真正搶走單車空間、對騎士造成危險的,是汽車不是機車」。

「汽車所代表的身份象徵,在台灣人心中根深蒂固。」王比利說,台北不僅城市設計以汽車為核心,「汽車至上」的觀念更深深隱藏於市民和官員的價值觀中。

汽車和單車、機車相比,「服務的人最少、占掉的空間和消耗的能源最多」,王比利納悶,整個台北城卻是為了最少的族群服務;「我們必須明白,單車是一種價值,推展單車不是為了單車客,而是為了整個城市的未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8666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