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網路自由 美國應以身作則?
 瀏覽197|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1/05/04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黃耀毅/華盛頓電】
美國國會最近決定,將原屬於國務院的一筆「網路自由」經費,交給廣播理事會,來幫助集權國家的人民享有網路自由。不過智庫學者以及國務院官員,對於網路自由以及該筆經費的用法,卻有不同意見。

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舉辦了一場「網路自由的未來:向外推廣但對內失敗?」的座談會,邀請了相關的科技人士、學者與官員,一同探討美國政府對外推廣網路自由的同時,本身在國內是否也堅持了自由原則,以及科技本身帶來的風險。

新媒體風險被忽略

「The Tor Project」是一個能夠讓互聯網使用者匿名上網的軟體,不過這個軟體的共同開發者雅各布斯(Jacob Appelbaum)卻認為,不只是集權國家,美國的互聯網以及智慧手機使用者,都面臨極大的危險。他批評美國政府對待新媒體的態度,不能只看好的一面,而忽視其帶來的巨大風險。

布斯說:「說到科技,我想我們必須要超越翻牆這樣的思維。舉例來說,軟體後門(back door)的概念。當美國商人去到外國時,而他們的電話當中有軟體後門,是什麼在保護他們?我想答案是沒有。一個軟體後門就會有程式錯誤(bug),並將無法正確安裝。舉思柯系統(Cisco)為例,他們合法的攔截系統當中,有一個程式錯誤,就是警察可以連上這個系統。但所需的密碼,就只有一關,這表示只有260個可能的密碼。而這個監督基本設施更是特別被設計為,當警察連上線時,其他人都不知道警察其實在那裡。我們正在自己的基礎設施當中,架構了這些能夠被中國政府利用的科技。在這方面他們比我們要出色,我們永遠也趕不上他們。」

雅各布斯說,要利用這些軟體後門侵入他人電子裝置並不困難,他自己就有能力辦到,更遑論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布斯並且指出,即使使用了像Tor那樣的匿名軟體,一樣有風險。例如中國的異議人士如果使用了Tor軟體上微博,雖然可以匿名,但當他登入自己的微博帳號時,中國政府就可以馬上掌握到他的真實身分。

美國應率先以身作則

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資訊政策研究項目主任吉姆.哈伯(Jim Harper)認為,美國在向外國推廣網路自由的同時,應該要先以身作則:「這是矛盾的感覺。在如知識產權,資料隱私等領域,到處都有許多政策,以保護其他可能更重要利益的名義,而讓網路自由度倒退。我並不認為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利益,自由可能就是最重要的利益。而且那很矛盾,即使不像其他事件的矛盾程度那麼嚴重,例如美國政府對維基解密事件的反應。不過重要的是,要重新關注我們的國內政策,在互聯網政策的各方面,在這個國家設計來保護的基本自由方面,在我們憲法所要保護的方面。」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專欄作家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是自由民主的美國,在處理「維基解密」上的方式也引發爭議,極權國家則更可能,也更有意願,進行網路控管。莫羅佐夫說:「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基本上都將手指向美國,說我們也想要這樣的權力。不管是斷網的權力,或是要求當地網路公司合作,並且要求他們刪除伺服器上某些檔案的權力。歷史將會重演,並且會不斷的重演,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正在美國發生。」

面對各方的質疑,國務院民主人權與勞工局的副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拜爾(Daniel Baer)認為,如何拿捏適當的「自由」,的確是一項挑戰。拜爾副助理國務卿說:「要如何堅持我們的原則,包括保護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包括尊重網上的隱私權;這在我們內心引起如此深度共鳴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將這看作我們自主權的一部分,能夠控制他人知道你多少事情。我們不能否認施政方面面臨了挑戰,而我們必須要針對何時這些原則不受到影響,來進行對話。」

落伍思維影響美國網路自由政策

現場一名觀眾發問時,則提到國會將國務院底下發展互聯網的經費給了廣播理事會(BBG),對於未來的網路自由發展將造成何種影響。莫羅佐夫批評這個決定:「想要與廣播理事會的官員分享權力的那些人,依舊堅持這樣的思維,就是『我們必須確保他們無法阻擋網站』。我認為這是個落伍的思維。我想就是因為這樣,這筆錢才給了廣播理事會,因為他們是從冷戰時就存在的。總而言之,我不認為這是對的決定,我認為這是個大問題,而問題就在於有太多的政治壓力。我是說,有好幾個遊說勢力,無論如何就是要把這筆錢花掉。但對話卻是充滿意識形態,卻沒有處理細節問題。」

這筆預算原本隸屬國務院的民主人權與勞工局,該局的副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拜爾當天並未回答相關問題,不過他之前在華盛頓時報上曾經對此事做出評論。他認為這筆錢是用來幫助與互聯網審查制度抗衡的人們,而不是用來宣傳美國的。他說:「這看起來像是我們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在受壓迫環境人們在做的,這樣做是玷污了計畫日程。」

【2011/05/03 美國之音中文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1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