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式災難新聞… 洪水、淚水、口水
 瀏覽680|回應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1.03.16 03:15 am
  
日本震災與海嘯,災難新聞播報的原則—不渲染悲情、不製造恐慌、不穿鑿附會,台灣多數的新聞台幾乎都將其拋諸腦後。許多媒體透過傳統台灣式的災難新聞播報方式來報導日本震災,除了延續以往「洪水、淚水、口水」這「三水」的播報方式之外,亦充滿了濃濃「消費」的感覺;難道媒體無法從更積極的面向來兼顧社會責任嗎?

首先,媒體可傳達一些對閱聽人有益的積極訊息。好比說,日本的防震知識及演練應該就是很好的教育資訊,日本公司都配給職員一個救生箱,其中除了食物及飲水外,還配有手套及保暖用的雨衣,就是要預防若是結構被震垮,在搶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中,仍有生存的可能。

至於居家防震,日本民眾也會將衣櫃、書櫃或較高置物櫃的頂端固定,事前也會不斷地確認家中可供避震的區塊。透過這些對觀眾有利的訊息,至少能夠讓觀眾學習到在地震中自保的方法,而觀眾自然會注意看這段新聞,亦不至影響收視率。

其次,媒體的災後檢討報導,不論是對制度或是政策面,都應強化監督。以他山之石的觀點來看,日本政府從平時的防震機制到災難發生後的緊急處置能力,甚至政府與民間的互信強度與災民的迅速撤離方式,都能提供我政府從制度到政策面上的檢視或反思;倘媒體能以主題單元來做報導,除了能催促政府應該補強的作為外,更發揮的監督的功能。

最後,媒體監督的力道不能三分鐘熱度。既然媒體可從日本震災指出我政府應該努力的面向,便應該持續追蹤;但我擔心的是,從經驗法則來看,媒體監督的力道似乎只有三分鐘熱度,當更聳動及新鮮的話題出現時,媒體的焦點很自然地又順勢移開了。由於媒體不繼續關注應該強力監督的災後檢討面向,相關單位補強或改進的工作當然可能虎頭蛇尾,災難發生,還是得大家一同承受。

或許媒體自認為以上所提的部分在報導中皆有處理,但明顯地不符比例原則,聳動的畫面報導仍佔據著主要的篇幅;筆者當然了解電子媒體收視率的壓力及難處,但是若能從比例上面逐步微調,慢慢增加深入面的報導,帶領觀眾、政府一起進步,或許這才是主流專業新聞台應負的責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5985
 回應文章
日媒失真 救災怠惰 災民癡等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王萬邦/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2011.03.20 03:06 am 
 
日本這次強震傷亡慘重,但從媒體看到日本人有秩序的一面,的確讓人讚嘆日本民族的素養。然而,看到有秩序民眾的同時,卻看到日本政府救災效率令人失望。

災後,分布在各地區的二千六百多個避難場所內,一致的問題就是「缺藥、缺水、缺糧、缺被,最重要的是缺油」,雖然地震發生第二天起,日清食品等企業將一二三萬份糧食和七十萬瓶飲料運往重災區,但對將近五十萬的避難人口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災後第六天,五缺的情況竟然沒有解除,這樣的救災效率竟然發生在日本?

據當地企業家表示,在災區沿路上,許多加油站依舊關閉,許多民眾要送物資到災區,都面臨沿途無油可加的窘境,企業發動的救援車隊,也被迫中途折返。

日本缺油嗎?不!據統計,日本儲存了五點八二億桶石油。可是卻在第六天聽到青森縣知事大聲疾呼,「請送燃料到災區!」

反觀南亞海嘯後,重災區亞齊省省會大亞齊市滿目瘡痍,但國際救援物資兩天後就到達;災害發生三天後,就沒有聽到缺水、缺糧的問題。反觀日本國力甚強,救援物資應該不虞匱乏,卻讓民眾在寒冬中,七災民蓋一條毯,日本民眾相信政府,卻換來無效率的等待。

難道說,是因為有秩序素養的人民,才造就今日無能的政府?而偽善的媒體,放縱執政者的怠惰?日本媒體很刻意地迴避掉許多災後的畫面,也批評台灣媒體對亂象報導的太多,但日本媒體隱藏真實的結果好嗎?

媒體失去批評監督的角色,對社會大眾是好的嗎?也許媒體的解讀會誇大,但是影像卻是真實的,隱藏失真的呈現,結果換來就災怠惰與災民癡癡的等待。

如果在台灣,經過媒體報導,物資早就送進去了,我相信日本災民如果了解台灣的媒體生態,也許會希望日本媒體能夠能像台灣媒體一樣強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70854
日本地震震出台灣媒體一堆問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1.03.20 03:06 am 
 
日本的大地震,至少震出台灣兩大問題:核電廠是否安全?媒體環境是否健康?許多人都認為日本NHK公視系統對震災的報導,充分顯示媒體應該展現的專業與節制,因而反襯出台灣媒體環境的諸般問題。

確實,台灣自從解嚴之後,媒體的外在環境看似一路開放自由,內裡卻有很多問題值得深究。

其一,是政治文化劇烈變形,從威權封閉,轉為開放民主;但轉型過程中,政治人物未必能全然瞭解言論自由與媒體角色的意涵,於是施壓恐嚇者有之,操弄利誘者有之,還有政治人物乾脆主持媒體,深化意識形態;再加上選舉頻仍,勝選壓倒一切,導致社會公義不彰,公共政策缺乏有效監督,政治對立死結難解,媒體深陷其中,只以談話性節目每天晚上供選民政治取暖,難以跳脫大環境的泥淖,提升專業的職能。

其二,是媒體市場擁擠,競爭惡質化。政府在解嚴之後,未特別注意資訊市場的供需量,媒體如雨後春筍成立,最後導致小媒體為求生存而不擇手段,大媒體只看收視率或閱讀率,「市場就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叢林法則下,電視節目不是怪力亂神,就是蜚短流長;電視新聞只重畫面,不重品質,誇張重複,膚淺無聊。本應著重冷靜思辨的報紙,也變得聳動煽情,販賣「屍體與裸體」,或訴諸感官情緒,缺乏理性空間。

這種媒體環境,在平時,都讓人憂心台灣整體社會的政治撕裂、政策短視、文化膚淺,一旦碰到重大事件或天然災害,媒體更無從提升專業,只能追逐災變、苦情或衝突、對立。陳進興的五常街槍戰,媒體穿梭於槍林彈雨之間,反而為逃犯提供現場畫面;九二一震災,媒體奔走於瘡痍之間,只會拍攝聳動畫面。日本發生如此大的災難,我們的媒體立刻派人至現場,但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採訪,只會一味的問災民:「你們感覺如何?」

在比對NHK與台灣媒體表現時,其實更應先看看我們媒體平日的表現。媒體平日只是汲汲營營於百分之零點幾的收視率,又如何在重大災變時,知道節制和理性的內涵是什麼?

台灣在日本震災後需要核電廠總體檢,同樣的,台灣媒體環境也需要總體檢。但媒體的問題可能更複雜、更敏感、更全面。解嚴之後,許多人都認為媒體的問題只要用自由二字便可解決,解嚴廿二年後便發現自由二字何其空洞,一般民眾在談到媒體時,存有諸多抱怨和不滿。政府對媒體則有兩種態度,一是形式上不敢碰觸媒體管理問題,認為是違犯新聞自由的原則;二是檯面下用各種方式影響媒體,操控媒體。這種矛盾的心態和做法,反而造成媒體發展的走向偏差。政府在二○○六年終於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希望能建立管理機制,但成立以後委員會和媒體的關係爭議不斷。政府在同年也成立公廣集團,希望能有若干非商業化的資訊,但爭議更是波濤洶湧,搞到公視和政府對簿公堂。由此二端即可看出我們迄今仍未釐清的政媒關係,我們的媒體環境和體質又何其脆弱。

媒體文化其實是社會文化裡的次文化,至少牽涉了政媒關係、媒體的公共性,以及閱聽人的媒體識讀等觀念,這些觀念必須通過討論來釐清,且必須被視為重大的公共政策來處理,否則媒體很容易被扭曲變質。或許,政府可以從公共廣播著手,看看我們能否有一個類似日本NHK或英國BBC的公視系統。如果各方仍然袖手旁觀,或只是暗中使力,扭曲媒體,而媒體也只看市場性,不重公共性,那麼,我們也不必等太久,下次颱風或地震來襲,又可聽到民眾痛罵媒體的聲音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70765
我見我思-NHK啟示錄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3-16 中國時報 【何榮幸】

     NHK電視台對於世紀巨震的冷靜、專業表現,已成為日本社會文化底蘊的重要象徵。反觀台灣公廣集團仍處於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困境,行政院日前通過的公視法修正案更令人失望,使得「NHK啟示錄」如同一則神話而遙不可及。

     截至昨晚為止,知名部落客米果所寫、盛讚NHK表現的〈日本八.九震災教我們的事〉一文,已有高達九十萬人次瀏覽、超過二千七百則回應。網路上不斷傳閱此文,代表台灣社會對優質媒體文化的心嚮往之,以及對於國內電子媒體表現的普遍不滿。

     不過,眾所周知,NHK電視台與英國BCC都是舉世肯定的公共媒體,兩者都擁有國民信任、政府支持及龐大資源,與商業電視台畢竟不是站在相同立足點上。「NHK啟示錄」對於台灣商業電視台當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但我們更該問的或許是:台灣公廣集團何時才能有接近NHK的水準?

     這個問題的答案,現階段顯得格外諷刺,因為台灣公廣集團這一兩年形象大壞,兩派人馬在董事會長期對峙,不但歹戲拖棚至今,還發生「看守董事會」通過華視、公視董事長重大人事案的錯誤示範。光是公視董事會內亂,就已讓民眾倒盡胃口,無法對公視賦予高度期待。

     尤有甚者,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的《公視法》修正案,更被長期關心公廣集團發展的傳播學者抨擊為「不公共電視法」。

     這項修法最令人錯愕之處,在於將最重要的財源定為「政府應依公視基金會營運規模、年度工作計畫、物價指數變動,每年檢討調整。」也就是說,公視連原本一年九億元的最低經費額度都變得充滿不確定性,未來全操之於政府「檢討調整」。在國情不同下,公視預算固難以望NHK項背(據稱NHK光新聞部年度預算即達六百億新台幣之譜),但也不該在政府主計單位主導下萎縮、不穩定至此,「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恐怕已是公視的宿命。

     再來看行政院拿掉族群電視台的定位和保障條文,這會讓客家台、原民台更加沒有明天,自主性與獨立性同樣堪憂;而公視董事會人數變來變去,並降低當選門檻,行政院也從未提出合理說法,難怪予人執政黨藉此介入人事觀感。凡此種種,皆讓公廣集團的發展蒙上重大陰霾,令人無法對公廣集團的未來產生信心。

     事實上,從民進黨政府推動公廣集團概念至今,藍綠政府從未提出宏觀的媒體政策與媒體產業發展藍圖,只見政治力介入公視人事痕跡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短線操作。只要政府一天不拿出落實公廣集團發展的魄力,台灣就不可能在「NHK啟示錄」中得到真正教訓,每一次重大災難發生時,「NHK能,我們為何不能」戲碼還是會一再上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6136
楊照:聽不懂日語都寧可看NHK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楊照】 2011.03.16 03:15 am 
 
三月十一日下午,日本發生大地震後,台灣的氣象局發布了海嘯警報,預計海嘯會在五點半到六點之間影響台灣。那是下午兩點鐘左右的事,接著氣象局又發布了更精確的預估,海嘯抵達台灣東岸的時間,應該在下午五點四十七分。

五點鐘,所有電視新聞台都擺出了大陣仗,密集報導地震與海嘯的消息。動員好幾個主播在攝影棚裡,每個人都用激動的語氣大聲講話,強調情勢的緊張,不斷提醒五點四十七分這個關鍵時間,然而畫面上的時鐘跳到五點四十七分了,電視上竟然沒有東海岸的畫面,勉強用東北海岸的連線鏡頭敷衍著,海面上沒有任何異樣狀況,連線記者卻一定要睜眼說瞎話:「這裡的海浪也明顯升高了」,更誇張的,明明已經過了五點四十七分,主播竟然繼續強調:「五點四十七分海嘯即將抵達花蓮」。

整段新聞最大的特色,就是從頭到尾都是嘶吼的話語聲,都是刻意裝做出來的情緒,沒有畫面,沒有事實,也沒有資訊。那麼大的新聞,那麼大的動員,也有幾個小時可以準備了,為什麼新聞台給不出畫面、事實和資訊呢?一項關鍵因素是:他們已經太習慣用激動口氣製造氣氛來做緊急新聞,這樣做新聞比去積極準備事實、提供資訊,要來得方便、容易多了。

也可以倒過來看,台灣的電視新聞之所以充滿硬是去製造撐出來的激動情緒,正就因為新聞的基本功太差了,沒有真正的內容報導,就養成了這樣虛張聲勢的習慣。沒有能力及時調度花蓮、台東的記者,來不及將SNG車開到花蓮、台東,也沒有能力快速整理與地震、海嘯有關的地理科學事實,更沒有辦法提供大家如何正確應對海嘯的資訊,所有這些重要的東西,都付諸闕如,於是就只能扯著喉嚨講話了。

在話語上與文字上,持續扯著喉嚨喊。到了第二天早上,有新聞台用大標題打著:「日股狂跌」。往下看新聞內容,日股跌了百分之一點多,唉,這樣的幅度算「狂跌」的話,那麼台灣股市一年恐怕有一百天在「狂跌」了吧?用點常識腦袋想就會理解,那是日本股市星期五的收盤數字,地震發生在日本下午時間,一時情況不明,股市不會立即反應的。

星期五的日本股市沒有「狂跌」的事實,「狂跌」的標題純粹是新聞台編輯唬弄出來的,緣由於另一個長期養成的習慣——報導災難新聞時,不管事實是什麼,將情況描寫得愈悽慘愈有收視吸引力。那一整天,報導到日本地震,「慘」字在畫面上到處橫飛,順道就將根本還來不及反應地震狀況的股市行情,一併也「狂跌」了。

在這幾天中,台灣有不少人改將電視頻道轉到日本NHK,赫然發現:就算聽不懂日語、看不懂日文,都能夠從NHK的報導中,得到比看台灣電視新聞更豐富的收穫。

那裡沒有大呼小叫,沒有誇張的標題,甚至沒有出現任何「深入現場」的記者身影。有的是第一時間的餘震紀錄,各種避難訊息,來自不同地方的災情畫面,上頭一定標示了拍攝的時間地點。我們安心地接收清楚、可信的事實,呈現的事實不足以回答我們所有的問題(例如核電廠反應爐的狀況),但事實就是事實,中間不會摻雜情緒扭曲。

那麼多新聞台,但碰到天大的事,卻沒有一台能夠讓人信賴,如此狀況真是悲哀啊!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6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