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短 評-《自由時報》真是無品
 瀏覽1,033|回應6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0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商人遍布全球,靠著旺盛的活力,打拚出企業成績,也打拚出台灣的經濟奇蹟,「台商」走到哪裡都是台商。奇特的是,在《自由時報》惡意扭曲下,赴大陸投資的台商,莫名其妙地成了「具有中資色彩的台商」。

     如果台商赴大陸設廠,若有大陸人士合資,套個「具有中資色彩」也就罷了;廠辦都是台商獨力支撐,何來「中資」?

     照《自由時報》的邏輯,鴻海、台積電、聯電董事長豈不都成了「具有中資色彩的台商」?如果赴大陸投資就是「具有中資色彩」,請問,赴越南投資的台商是否就是「具有越資色彩」?在美國、大陸都有廠辦的台塑集團,到底是「具有中資色彩」還是「具有美資色彩」?

     《自由時報》家族橫跨金融、地產與媒體,卻完全無視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只因為土地長不了腳,其企業只能在台灣發展,就敵視赴大陸投資創造財富的其他企業;一再以畫分敵我的方式,製造社會對立,是極無人品與格調的做法。

     《自由時報》三番兩次,用惡意抹黑的方式,企圖打擊赴大陸投資的企業主,其心可誅。台灣是多元開放的社會,每個人可以有不同想法。但是,掌握媒體公器卻每每用以做為政治鬥爭工具,逞其私人好惡;這樣的同業,讓所有媒體人不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6083
 回應文章
300人維安馬? 總統府斥自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吳政修、林政忠、彭慧明/連線報導】 2011.03.29 02:44 am 
 
馬英九總統二十六日登台南大凍山,自由時報以大篇幅指府方出動三百人維安特勤,擾民至極。對此府方昨天重砲反擊,指當天包含警力僅六十七人,自由時報「惡質渲染」。

不只總統府,民進黨中央昨天下午也發布新聞稿指出,自由時報三月廿四日報導「新北兩區徵召莊碩漢、羅致政」,絕不是由中央黨部或立委提名協調小組發布,目前艱困選區徵召仍然未定案。

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回應,他認為府方與自由是在維安的「廣義與狹義認知」上,有不同看法。他也強調,有確實線索指出三月廿三日晚民進黨提名協調小組做出決議,「建請」中央黨部考慮徵召莊羅參選,並非空穴來風。

台南市白河警分局副分局長林信義表示,當天台南市警局共出動五十二名員警參加維安特勤,總統府事前特別交代不擾民,所以盡量減少出勤警力。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表示,當天特勤人員加上隨同登山的警力約二十五人,「不到自由時報報導的十分之一人數」;他痛批自由時報,為了渲染、製造總統擾民的負面印象,長期以來「濫用媒體公器已到了十分惡質的程度」。

羅智強說,自由時報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極少以總統擾民為題報導前總統陳水扁的維安工作;但馬總統上任後維安警力已減少為扁的一半左右,自由時報反而反覆炒作馬總統的維安議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81338
社論-愛台灣不是喊口號 要身體力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或者落難來台灣,早已生根在台灣、埋骨在台灣的所有台灣人,誰不愛台灣?討論誰最愛台灣,其實是極浪費時間,又耗損心力的無聊事,奇特的是,偏偏總有一些特定人士,老是質疑他人愛台灣之心,動不動就炮製「中資」迷思,亂扣帽子,製造社會對立,做出損害台灣利益的事。

     這中間經常被質疑的,就是赴大陸投資的台商了。而這種質疑的本身存在著很大的盲點,要知道,商人的生命力和戰鬥力,本就在其對外開拓版圖的企圖心,成就亦在此,台灣不過彈丸之地,只靠內需市場,創造不了舉世驚艷的經濟奇蹟,台灣人從勇渡黑水溝,到跨越太平洋、大西洋,一只皮箱走遍全世界,當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政府還反攻不了大陸的時候,台商能以商品征服中國市場,誰曰不宜?

     台灣經濟經過幾次轉型,每次都靠著台商靈敏的嗅覺、比政府更精準的投資膽識,開疆闢土,高科技業成為台灣的產業亮點,因為他們沒有一刻停止發展,歐美市場他們要,中國市場他們更要;石化業在台灣面臨發展瓶頸,不前進大陸或東南亞,如何保持戰績?更別提在台灣經濟轉型過程中,幾乎滅頂的傳產業,沒有中國市場,如何開創第二個春天?

     寶成鞋業發跡之後,也曾經歷經困頓歲月,他們沒有因此膽怯,相反的,他們勇敢前進中國市場,如今早已跨越傳產,成為「寶成集團」;味全曾是台灣第一大食品品牌,同樣經歷沒落的慘澹年代,他們也沒有退縮,如今「康師傅」已經超越泡麵速食,衣錦還鄉成為台灣地標一○一大樓的主要投資者;中國大陸多少偏鄉小孩不知台灣,卻人人都知道他們最愛吃的是「旺旺」出品的各式餅乾和飲品,宜蘭食品不是沒有失敗過,失敗成為台商成長前進的動力,這就是台商傲視全球能力之所在。

     中國大陸就是一個內需最大的市場,民進黨外圍智庫要求政府暫緩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完全是莫名其妙之事,陳雲林此番來台還不是為了江陳會,而是啟動兩岸經合會第一次會議,兩岸不談政治,經濟先行,不正是最符合台灣利益之事嗎?台商在大陸絕非吃香喝辣,相反的,還吃了不少苦,正因為如此台商投資保障更顯重要,兩岸經合會不啟動,怎麼讓台商投保事宜順利達陣?拖延陳雲林來台時間,對大陸無傷,傷的是台灣,民進黨不論是蔡英文、蘇貞昌或其他有意競逐大位者,敢宣布當選總統後,就拒絕兩岸兩會繼續協商嗎?

     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兩岸經貿交流從沒停過,然而政治對立讓兩岸交流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從李登輝執政時期就談的台商投資保障協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已經拖過廿年,台灣還能再拖幾年?不要忘了,台商都是照繳稅金、拿中華民國護照的國民,政府有責任維護台商權益,豈可因為政治因素忽視自己的國民。

     扁政府執政八年,兩岸關係緊繃八年,馬政府執政三年不到,讓兩岸關係和緩,僅僅去年二百卅萬大陸觀光客,就為台灣創造無數商機,馬政府在開放交流的同時,關卡卻也沒有放鬆,即使政策上開放中資,卻有嚴格的限制,迄今為止,仍以採購為主,幾乎沒有具體投資,某些論者竟能一再惡意製造「具中資色彩的台商」,扭曲台商回流的正面意義,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

     台商前進大陸獲利之後,回饋台灣有什麼不對?難不成要台商出走後再也不回頭?台商回流、資金回流就是愛台灣,就是希望台灣欣欣向榮,那些藉著景氣回春而靠炒地皮暴發的人,有什麼資格懷疑他人愛台灣之心?難道賣屋時還要調查購屋者人身背景,凡回流台商皆不賣嗎?這種既要賺台商的錢,又惡意扭曲台商的心,毫無格調可言。

     台商在全球經濟烽火線上為台灣打拚,愛台灣的形式可以有多種,愛台灣的心並無二致,那些對回流台商忠誠的質疑,反映的是對台灣人的不信任,這才是真正的不愛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5674
社評-抹紅台商為中資 這是什麼心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1 旺報 【本報訊】

     包括《自由時報》在內的一些台灣政治人物與媒體,視「中國」為病毒,不但反對中資入台,對台商鮭魚返鄉也冠以「中資背景」,先作模糊的表述,再等同為「中資」一體打擊。總之,凡沾染「中國」的資金,無論是大陸國營企業、民營公司,或曾經到大陸追逐商機、為台灣繁榮打拚的台商,一律以病毒視之。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莫不竭盡所能改善投資環境,希望吸引全球自由移動的資金前往投資,因而金錢愈來愈沒有國界。但台灣一些人與媒體,不但在政治上區別敵我,連對為追求利潤而自由流動的金錢也要有敵我之分,令人難以理解。我們應仔細分析這些人的心態,並冷靜評價其是非對錯。

     首先,應釐清「中資」的定義,所謂中資法規用語應為「陸資」。陸資的定義其實非常明確,經濟部投審會《大陸地區來台人民投資許可辦法》第三條明確規定,陸資是指資本屬於大陸地區的人民或法人。按照該條的反面解釋,陸方資本持股不達30﹪的就不是「陸資」,陸資對公司不具控制能力的,該公司也不是「陸資」,法規明確,毫無模糊空間。依法論法,合於陸資規定者自須受到政府額外規範,若不符合該條條件,就不是「陸資」。一些人喜歡說「中資」而不用「陸資」,其實就是逃避規範,故意以模糊不清的定義抹紅他人。如此分裂台灣,目的究竟何在?

     其次,在全球化浪潮下,凡是來台進行符合法令規範的投資,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應該受到歡迎。過去10年,台灣受困於民進黨政府鎖國政策,外人投資卻步,本國人投資意願也大為低落,造成經濟與國民所得成長屈居亞洲四小龍之末,近年陸資投資身影遍及全球,除部分敏感領域外,世界各國無不歡迎,陸資入台,台灣理應額手稱慶。不過,政府考慮到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早已對陸資投資設下嚴謹的審議機制,包括陸資的界限、投資的項目,政府基於國安考慮均已多所限制。

     經濟部最新統計,去年台灣對大陸投資「核准登陸件數」和「投資金額」都增加了1倍,金額達到122.3億美元。陸資來台投資,從2009年6月底解禁後,累計一年半來只有102件申請案,核准投資金額1.3億美元,兩相比較,大陸經濟體規模遠大於台灣,可是陸資來台數量金額和台灣登陸投資的遠無法相比,可見法規限制之嚴,也可見台灣經濟失血嚴重。

     去年的南山人壽案的併購過程已顯示了「台商」和「陸資」的區別。南山併購案過程周折,政府決策極為緩慢,主因就是輿論監督及政府把關都非常嚴格,只要對買家資金來源稍有疑慮,就破局收場。最後仍由長期深耕大陸相當成功的潤泰集團出線。這代表了政府及輿論均已認定,大陸台商和「陸資」根本涇渭分明,故意混淆台商資金和陸資的人是別有用心、故入人罪。

     許多人批評這幾年台灣資本、技術大幅外流到大陸,造成兩岸經貿關係失衡。那麼當經營有成的台商回台投資,正是改變這種不平衡的良機。應為批評者所樂見。結果台商當年出走是「掏空台灣」,現在回頭投資又是「中資辱台」、「為害台灣」。這種區別敵我的鎖國心態,正是台灣走向邊緣化的主因。以政治力干預商業,關起門來夜郎自大,不僅陸資無法來台,恐怕外資也會卻步,台灣又要如何和世界建立正常經貿關係,如何與韓國等國家競爭?這對台灣是好是壞,實不言可喻。

     隨著國際資本的自由化與大陸海外投資的深化,台灣對外資與陸資採雙軌審查制,其實是對陸資的歧視,對台灣的經濟成長,也是自我設限。現階段,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國人也許尚能接受,但對非屬「陸資」的台商投資,倘也以「中資」為理由而悍然反對,就很難令人理解了。

     但長期觀察《自由時報》及其背後財團與領導人即可理解!在威權時代,其以國民黨身分參選立委,打壓異議人士,民進黨執政,又變身成綠營喉舌,不變的是,該集團始終仰仗政治勢力炒作土地致富。《自由時報》一貫藉抹紅對手的手段謀取利益,但其家屬卻在大陸經營房地產且頗具規模,《自由時報》為何從不報導?試問,他們一方面企圖封鎖資金入台,寧可陷台灣經濟於失血狀態,另方面卻又以兩手策略由至親到大陸經營房地產致富,這是什麼心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00768
社論-讓紅色麥卡鍚主義化為灰燼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兩岸經貿往來步入正軌日趨熱絡後,兩岸資金往來、投資、人員參訪等都較過去長足的成長,此發展對台灣經濟也注入更多活水。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台灣持續存在著一股逆流,這股逆流對任何涉及兩岸經貿與投資事項,一概給予負面解讀,全視為所謂「中資入侵」,甚至到處給人戴紅帽子。這種紅色麥卡鍚主義又以《自由時報》為代表。

     近廿年堪稱全球化進展最快速的時期,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的運作,早已不再是封閉對內,或面對少數幾個國家即可運作,而是必須在市場拓銷、投資設廠、國際合作上,都要有全球布局與運籌,否則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台灣企業在布局過程中,面對大陸這個擁有龐大生產資源的基地,及在所得增長後釋出的龐大市場,藉由本身在文化、語言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布局?

     對許多國內企業而言,赴大陸投資,除了維繫其競爭力外,也有貼近市場的目的。不少以代工為主的業者,則更是應業主要求而必須赴大陸設廠,否則訂單可能流失,企業更難生存;如果這些企業在全球競技場上競爭力日益流失,台灣經濟必然下滑。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論是面板、晶圓代工、及各種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企業,透過投資大陸,才更能在全球競爭版圖中立穩腳步。ECFA的簽訂、開放陸客觀光,更是為台灣帶來新榮景。看看不少上市櫃企業,來自大陸的出貨、營收比重不斷上升,不少已超過五成,投資人爭捧這些中概股,即知道來自大陸投資設廠與市場銷售的利益,對台灣企業的挹注,及對國內經濟的正面效益。

     但是看看《自由時報》的主張,卻一貫是封閉、鎖國。在九十一、九十二年各界討論開放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時,《自由時報》一再主張不能開放,認為開放會導致台灣競爭力流失。在兩年前討論與大陸簽訂ECFA時,《自由時報》亦大力反對,儼然簽訂後台灣經濟要崩盤、台灣人都要失業。而對近兩年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紛紛回台掛牌與投資,《自由時報》也不改其恐共、戴紅帽的習慣作為,動輒冠以「中資色彩」、「中資找替身買台灣企業」等帽子。

     當這些離鄉背井、到大陸奮鬥有成的企業,站穩腳步,存得一桶金後,要回台灣投資,他們或是設廠投資、或是購買企業,無論那種形式,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經濟產值,但他們卻要面對《自由時報》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紅色麥卡鍚主義的質疑與攻擊。如真依《自由時報》主張,等於不要開放晶圓代工等產業赴大陸投資、不要簽ECFA、不要讓台商回台投資,這種封閉、死水式的經濟,早置台灣經濟於死地了。

     《自由時報》為聯邦集團擁有,集團以房地產起家,老闆林榮三擔任過立委、監委及監察院副院長。在那個國民威權統治時代的「侍從政治」中,國民黨慣常以土地利益交換本土商界的支持與服從。許多土地變更利益也這樣輸送到個別企業手中。前台北縣長尤清談到新莊副都心案時,就提到當所有地主都依規定捐出抵費地,只有林榮三不捐,而且台北縣長由國民黨變成民進黨籍時,快速取得建照,因此他說「林榮三欠台北縣民一個公道」。

     台灣傳統社會對生產事業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能外銷出口、或在他鄉創業成功賺錢創匯的企業,都能得到社會普遍的肯定。但對炒作地皮、以官商勾結手法,塗畫變更都市計畫,獲取動輒數十甚至上百億土地暴利,讓房價高漲到庶民幾無立錐之地者,則給予負面評價。

     今日一個在房地產獲取高利的企業,透過旗下媒體,口口聲聲愛台灣,卻為那些異地打拚有成,回台投資的企業大戴紅帽,瓦釜雷鳴,何至於斯?一手從島內民眾身上大賺房地產利益,一手為賺大陸錢的企業大戴紅帽,難道,這就是「愛台灣」嗎?上世紀五○年代美國的麥卡鍚主義,讓美國社會分裂,不少社會菁英受創;《自由時報》搞的這套紅色麥卡鍚主義,此一惡質手法如果不能終止,台灣社會也終將承受其負面影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00570
社評-誰在造福台灣?誰在剝削台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0 旺報 【本報訊】

     2008年馬政府上台,兩岸關係和緩,鮭魚返鄉的台商成為台灣當前投資的主力。但少數獨派政客與綠色媒體卻硬把台商在大陸賺的錢抹紅成「中資」,把台商返台投資行為抹黑成「中資買台灣」,這種由無知地仇視大陸轉為刻意地醜化台商的操弄做法,對廣大辛苦經營的台商固然極不公平,倘因此而使得台商返台投資卻步,造成台灣經濟衰退,將是全體台灣人民的不幸。

     台商返台投資,除了幾分衣錦還鄉的榮耀感之外,更重要還是基於對故鄉的熱愛,他們因為認同台灣,願為這塊土地和同胞作貢獻,希望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不論投資製造業或服務業,都是從事實際的生產與服務,創造價值更創造就業機會。但一些獨派政客與綠色媒體卻不斷否定台商返台投資活絡台灣經濟的貢獻,甚至暗指台商出賣台灣。且讓我們攤開事實、拿出數據,細細分析,看看到底是誰在造福台灣?誰在剝削台灣?

     根據經濟部統計,在政府鮭魚返鄉政策導引下,台商返台投資金額逐年增加,已從2007年的141億元、2008年204億元、2009年36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10億元。在ECFA商機助長下,預計今年將達450億元,合計台商5年間返台投資金額高達1567億元。台商投資行業遍布升級的傳統製造業、高科技業和服務業,不僅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也自創品牌,如擁有寶島眼鏡的金可集團,規畫3年投資10億元,將總部遷回台灣,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及高階隱形眼鏡生產線;外銷自行車的永祺車業,自創品牌投入2億元在台擴廠等。

     高雄岡山的本洲工業區原來只有2成廠商進駐率,在台商返鄉潮加持下,現已有多達2百多家進駐,成為熱門工業區。南部的南科高雄園區、中部彰濱工業區,乃至北部宜蘭利澤工業區,也都有台商大舉進駐的身影。

     早期第一波台商回流,有些是因在大陸經營不善,第二波則以中小台商為主,如今返台投資的都是實力雄厚的中大型台商。他們返鄉投資是為了永續經營,只要政府有完善的計畫導引,台商回流的資金會是台灣經濟黃金10年的成長引擎。

     台商返台投資當然也在找尋各種可能的商機,設廠生產是投資,併購也是投資,只要合於法令,台商併購上市櫃公司是很自然的事,絕不能說台商有意入主上市公司就是「中資買台灣」。台商併購企業後,必定繼續投入資金,增加企業價值、提高獲利,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政府稅收,這難道不是在造福台灣?

     反觀一些高喊愛台灣的所謂本土財團不事生產,長年在台灣圈地、養地、炒地蓋樓;市中心土地炒高後,又到台北市、新北市周邊地區蓋豪華社區,把低廉土地炒翻了天,讓年輕人和上班族買不起房子。這些財團靠著炒地皮賺了大把鈔票,然後辦媒體,搖身變成台灣代言人,坐享和平紅利果實,又以極狹隘的意識型態,刻意把台商從大陸市場辛苦賺得的資本汙蔑為「中資」,極盡醜化台商之能事。須知台商早期前往大陸投資,是為了尋求生存發展,都是從事生產製造,創業艱辛,每一分獲利都是辛苦血汗錢。他們在大陸壯大後,返台投資創造就業,買地是蓋工廠,買房是自住,究竟誰在剝削台灣?答案一清二楚。

     經濟上,台商是台灣經濟的延伸,政治上,台商是兩岸關係的緩衝者,兩岸關係最緊張時,台商扮演兩岸溝通的橋樑和潤滑劑,許多民間事務政府不能做,海基會不便做的,都是依靠台商來做。多數台商沉默,但對台灣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台商靠自己的經營實力,在許多行業做到大陸第一,因而受到大陸的重視,卻被綠色媒體以「中資」敵視之、打擊之,試問是非何在?

     台商固然是兩岸和平紅利的獲利者,卻也是和平紅利的創造者,比起一些靠炒地皮起家的所謂本土財團,一面透過旗下媒體塑造鎖國意識,一面坐享兩岸和平紅利,進而又亂扣台商紅帽,究竟是誰在造福台灣?誰在剝削台灣?難道不是很清楚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9134
社論-胡亂界定中資 惡扣企業紅帽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1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日前《自由時報》在新聞報導中,再以「中資色彩濃厚的蔡姓台商」影射旺旺中時集團負責人;對《自由時報》一再以其自行胡亂界定的中資定義,隨意惡扣企業紅帽子,我們認為已嚴重誤導社會視聽,並成為另外一種文革式的白色恐怖。我們在此做一說明並就教社會大眾與《自由時報》。

     所謂的中資,嚴格的定義是指大陸官方掌控的資金,最直接者當然是大陸官方的資金,再來則是其國營企業的資金;至於間接一點者,則是指某家企業中,雖然大部分資金來自民間,但仍有部分資金來自官方或國企。至於,把所有資金都毫無來自大陸官方或國企,只是在大陸賣產品,掙得的錢,也列入「中資」行列,則是聞所未聞─全世界只有《自由時報》是如此定義中資。

     依照《自由時報》這個新定義,全台都籠照在中資陰影中。全台一千六百多家上市櫃公司中,近千家已在大陸投資設廠,科技業者更達近九成;過去,大部分台商赴大陸投資是利用大陸廉價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產品以出口為主,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但近年大陸轉型為「全球市場」,民間消費力快速成長,所有台資企業、台商全部都轉而大幅增加在大陸的內銷比重。這些賺大陸市場錢的企業,在《自由時報》的定義中,可全都變成「中資色彩濃厚的企業」了。

     這些企業在大陸賣產品掙得錢,回台發股息、股利給投資大眾,民眾拿到股利也要繳稅,上至馬總統、下至基層公務員的薪資,都來自政府稅收。所以,依照《自由時報》這種獨樹一幟、特殊的中資定義,豈不成馬總統與台灣公務員領取的薪資,都有中資了?

     對在大陸成長、茁壯,搶攻市場成功的台資企業,台灣社會一向不吝給予掌聲喝采。大成長城原本只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大陸發展成雞肉大王;頂新集團以彰化的小食品廠,成為大陸最大方便麵品牌。來自台灣的大潤發深耕大陸十年,已快超越全球零售業巨擘法國的家樂福,成為大陸第一大量販店。其它如台商投資的服務業中還有如達芙妮女鞋、自然美、麗嬰房、歐迪芬內衣及賣麵包的克莉絲汀、餐飲的八五度C、永和豆漿等各種大大小小企業,都在大陸以自有品牌闖出一片天,在大陸立穩腳步後,這些企業也陸續回台投資或掛牌上市,與台灣投資人分享大陸投資利得。

     我們再以台灣人的驕傲、全球性電腦品牌宏碁為例。宏碁在大陸努力開拓市場,去年底在大陸的個人電腦銷售市占率站上第二名,宏碁賺的大陸錢不可謂少吧?依《自由時報》的定義,宏碁也是中資。宏碁在大陸的銷售非常靈活,強調宏碁是「中國人的驕傲」,強調「國際名牌,本土價值」,依《自由時報》那種封閉、「內視」的本土價值,豈不是「賣台」?而在兩岸金融開放後,連合庫等公營金融機構也赴大陸設點,開始要賺大陸錢,依《自由時報》定義這豈非連國營行庫都己滲入中資了?這種觀點,豈有道理與說服力?

     旺旺集團的宜蘭食品,以販賣米果為本業,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企業;在九○年代開始赴大陸投資,經過廿年的耕耘,以自有品牌成功擄獲大陸消費者的心;在大陸立穩腳步後,回台投資媒體及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在廿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一分一毫的資金來自大陸官方、國企,完全是在大陸市場銷售產品之所得。回台投資媒體時,也經政府嚴格審核資金來源,其中完全沒有所謂的中資。

     不過,《自由時報》對這一切卻視而不見,不斷以其滑天下之大稽的「中資定義」,為包括旺旺集團在內所有在大陸市場成功的企業,大玩戴紅帽子的把戲,錯誤引導社會視聽。我們很疑惑,難道去海外─包括大陸在內打拚,開拓市場、賺當地人錢,再把所得盈餘匯回台灣投資的企業,是不愛台灣、是「中資色彩濃厚」;那些關在台灣島內,惡炒地皮、拉升房價、大賺台灣人錢、讓上班族望屋興嘆的企業,才是愛台灣嗎?這種企業,憑什麼、而且有什麼臉到處為人家戴帽子,亂扣中資帽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9041